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商貿統籌管理發展挑戰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的意義;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重慶突出的城鄉二元特征,使城鄉統籌發展極具示范效應、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是重慶商貿流通產業健康發展的需要、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是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市場發展外部環境正在改善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作為全國唯一的城鄉商貿統籌發展試點區,重慶在城鄉商貿統籌發展上面臨重大機遇與挑戰。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實質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核心是城鄉資源的統籌配置,關鍵是制度創新,重點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發揮商貿流通產業的先導性作用,以城鄉商貿統籌發展帶動城鄉人口、要素與產品的優化配置,有利于推進市場機制作用下城鄉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經濟持續增長、國際國內產業轉移以及消費升級、農村市場發展外部環境的改善等為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環境;城鄉商貿統籌發展試點區為體制機制與發展模式創新改革提供了可能。經濟社會轉型、需求不足,國內外競爭加劇、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及農村商業基礎的不足,流通領域的體制性障礙等一系列因素又給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與威脅。
關鍵詞:城鄉商貿統籌;試點;重慶;機遇;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十分突出,嚴峻的“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使統籌城鄉發展成為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2007年6月,中央批準重慶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目的是在重慶這樣一個具有中等省構架和欠發達省特征的直轄市,探索統籌城鄉發展之路,為全國統籌城鄉發展尋求突破。8月,商務部同意重慶作為城鄉商貿統籌發展試點區,希望通過重慶的先行先試,實現重點突破,形成機制,促進發展,示范帶動。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試點,對于全國商貿流通改革發展,對于探索全國特別是西部地區城鄉商貿統籌發展之路,具有全局和典型意義。
一、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的意義
(一)重慶突出的城鄉二元特征,使城鄉統籌發展極具示范效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廣東深圳、上海浦東、天津濱海三大經濟改革試驗區都在東部沿海地區,帶動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中西部地區是中國相對不發達地區,在中西部選擇具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設立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試點,是加快建立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的需要,是探索建立構建和諧社會體制的需要,也是探索中西部地區發展模式的需要。重慶是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比較發達的城市與特別落后的農村并存。全市人口3100萬,三分之二在農村。突出的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基本國情的縮影。重慶集合和疊加了我國東北現象與西部現象,具有與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中西部省區相似的基本特點,再加上大庫區,又處內陸腹地,城鄉統籌發展特別具有代表性。在重慶進行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驗,開展體制機制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對全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統籌城鄉發展具有典型意義和明顯的示范帶動效應。
(二)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是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整體設計,它體現在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實質是就是把工業化、城市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有機整合起來,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其核心是實現城鄉資源的統籌配置。在市場經濟制度下,主要通過市場機制、通過城鄉市場的協調發展在城鄉間有效配置資源,其關鍵是制度創新,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促進城鄉人口、資源與要素、產品的合理流動;其重點是產業的發展,沒有產業的發展,就沒有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都無從談起。必須通過產業的發展,帶動人口、要素與產品的優化配置,推動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貿流通產業是現代經濟的血脈和神經,工業化、城市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都離不開商貿流通的先導性與基礎性作用。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商貿流通對經濟增長的先導性作用;發揮商貿流通在促進工農業生產,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豐富群眾物質文化生活以及擴大就業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以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拉動城鄉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實現市場配置資源條件下城鄉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三)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是重慶商貿流通產業健康發展的需要
重慶商貿流通產業本身,也呈現出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城市商貿繁榮繁華,農村商貿相對落后,是我國商貿流通產業基本國情的一個縮影。農村消費水平低,農村市場規模小,制約了重慶整體市場規模的擴大;農村市場體系不健全,農村流通渠道不暢,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城鄉商貿發展不平衡,加劇了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狀況,影響商貿流通產業規模擴大與健康和諧發展。只有加強農村市場的開拓,擴大農村消費,才能做大商貿流通規模;只有農村商貿流通發展,才能做到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提高重慶商貿流通產業發展水平與運行質量,迫切要求城鄉商貿統籌發展。
二、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分析
1.“3•14”總體部署為重慶城鄉商貿統籌指明了道路
2008年3月,總書記對重慶未來發展作出了總體部署,明確要求重慶要加快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率先”與“統籌”成為指導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關鍵詞。“三中心兩樞紐一基地”的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發展目標將建設以區域性中央商務區、長江上游物流中心和購物中心、完善的電子商務平臺和現代市場體系為核心內容的長江上游商貿中心推上前臺。商貿流通作為先導性產業,是決定經濟運行速度、質量和效益的關鍵因素,以城鄉商貿統籌發展帶動工農業生產,帶動重慶經濟發展,是新時期重慶商貿流通產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
2.開拓市場、擴大消費使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成為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
隨著市場供求總格局根本性的變化,需求瓶頸對經濟發展的約束作用越來越大,開拓市場、擴大消費成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市場與消費的擴大不僅是城市市場與消費的擴大,更重要的是農村市場與消費的擴大。這使得城鄉商貿統籌發展也成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
3.農村市場發展外部環境正在改善
2004年和2005年兩個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號)、《國務院關于促進流通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19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商務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4〕57號)、商務部《全國商品市場體系建設綱要》及其他十幾個相關文件,對農村商品流通和市場體系建設從政策、目標、方針和戰略上都予以了明確的闡述。國家對涉農商貿企業采取了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特別為建立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了城鄉消費者的權利。初步建立了重要商品的市場準入制度和流通監管制度。采取措施推動了城鄉統一市場的形成和流通業的有序競爭。商務部從2005年起,在全國范圍內推出“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截至去年底,全國2287家流通企業在1817個縣市進行試點,累計建設連鎖化農家店超過16萬個,覆蓋了全國63%的縣市。中央財政投資7.5億元,帶動地方和企業投資約117億元,擴大農村消費近600億元,吸納富余勞動力約65萬人,使1.4億農民受益。2006年11月,商務部又了《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計劃到2010年,連鎖農家店將覆蓋90%的縣和85%的鄉鎮,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我國農村市場發展環境日趨改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4.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外部環境日趨良好
經濟持續增長、國際國內產業轉移以及消費升級為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環境。全市宏觀經濟形勢持續向好,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500美元,是城鄉商貿統籌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2007年上半年,重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8.4%,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22.2%,這為擴大消費、促進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三環十射”交通網絡和農村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提供了強勁支撐力和廣闊空間;長江上游經濟帶、川渝、渝黔經濟合作及其周邊地區的發展為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在更大空間范圍內配置資源、調整結構、強化功能、聚合要素、拓寬市場提供了新的空間。
5.重慶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為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重慶商貿流通產業迅速發展,商貿流通規模進一步擴大,2006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3.58億元,增長1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西部各大城市中位居首位、全國各省區第22位、西部各省區第5位、直轄市第3位,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快1.7個百分點,列全國第8位、西部第3位、直轄市第1位;商業設施日趨完善,擁有中國西部最大的商業步行街區-解放碑中心購物廣場、西部最大的商貿流通企業——重慶商社集團、最大的零售超市-家樂福、設施檔次最高的商務機構-大都會、全國醫藥行業最大的零售連鎖企業-和平藥房總部、西部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場-朝天門市場。大市場、大商場成為商貿流通的骨干,集聚輻射作用明顯增強,商業大都市雛形顯現。作為西部唯一具有水路、鐵路、公路、航空、管道運輸的綜合交通樞紐型城市,現代物流迅速發展,新型商業業態進一步發展,連鎖商業快速發展,銷售網絡體系不斷向社區和農村鄉鎮延伸,流通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2006年,重慶城市消費繼續升級,農村消費持續升溫。新農村建設起步良好,各種惠農政策效果顯現,農村市場“雙建工程”加快推進,全年新建鄉鎮連鎖經營超市45個,村社便民放心商店883個,累計分別達到191個、1761個,縣以下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總額382.54億元,增長13.2%,同比加快1.5個百分點,比全國快0.6個百分點。特別是100個中心鎮商業銷售服務額239.18億元,增長18.5%,成為農村市場快速發展的亮點。重慶“大商貿、大流通、大市場”格局正在展露,城鄉商貿統籌發展基礎逐步形成。
6.國家為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提供了試驗機會與試驗空間
國務院同意重慶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重慶繼20世紀80年代計劃單列、90年代直轄、三峽移民開發和西部大開發之后,又一次重大的歷史性機遇。商務部同意把重慶作為目前全國唯一的“城鄉商貿統籌發展試點區”,并指出:“加強重慶市城鄉商貿統籌發展,對于優化我國區域商貿發展布局、促進區域商貿協調發展、探索全國特別是西部地區城鄉商貿統籌發展之路、解決我國區域和城鄉商貿發展不平衡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要求重慶立足本地實際,充分用好現行政策,在行業管理、地方法規制定、商貿理論創新、帶動城鄉商貿統籌發展的龍頭企業培育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努力創新,為全國城鄉商貿統籌發展發揮示范作用。這就將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推向前沿,為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增添了動力,為體制機制與發展模式創新改革提供了可能。
重慶商貿流通產業在過去的發展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商貿流通產業在開拓市場、擴大消費、引導生產、促進就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降低經濟社會運行成本、推動全市經濟增長、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商貿流通產業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有所抑制,但尚未根本消除。經濟社會轉型、需求不足、國內外競爭加劇、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及農村商業基礎的不足、流通領域的體制性障礙等一系列因素又給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與威脅。
1.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均消費水平低,制約城鄉商貿流通發展
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期,也是矛盾凸顯期。一般而言,城鄉經濟發展由不平衡發展向平衡發展的轉折點應在人均GDP4000美元左右。2006年,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86.20億元,比上年增長12.2%。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為12.3:43.0:44.7。人均GDP12437元,剛剛超過15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70元,城市人均消費支出939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74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05元,人均社零總額4998.50,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見表1)。經濟規模較小,購買能力不高,制約城鄉商貿流通發展。
2.“二元結構”制約城鄉商貿統籌發展
重慶具備典型的二元結構特征,濃縮了中國國情。重慶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4∶1,大于全國和西部的城鄉落差;市域的都市區、渝西和三峽庫區三大區域人均GDP之比為3∶1.6∶1,大于全國東、中、西三大地帶的落差;最高和最低的區縣人均GDP相差10.5倍,大于上海和貴州的落差。城市化水平較低,主城特大城市較為發達,外圍中小城市發展較為滯后,小城鎮建設與發展落差較大,嚴重的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城鎮經濟實力不夠強大,輻射帶動能力不足,“小馬拉大車”負重艱難,制約城鄉商貿統籌發展。
3.城鄉分割的體制機制從根本上制約城鄉商貿統籌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分割的經濟社會管理體制阻礙了城鄉資源的合理流動與有效配置,制約農民充分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束縛在農村中。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壓低了農業生產收益,削弱了農業、農民、農村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農村投入不足,農村發展資金明顯不足。城鄉產業發展關聯度不強,農村商貿流通產業發展遲緩。城鄉一體化的市場體系尚未建立,城鄉商品流通體系不健全,城市工業品下鄉,農村農產品進城渠道不暢,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約了城鄉商貿統籌發展。
4.重慶城鄉商貿發展差距大于全國,城鄉商貿統籌發展任務艱巨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落差,必然體現在商貿流通領域。2006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達76410億元,人均社零總額5813元。城市消費品社零總額51543億元,同比增長14.3%;縣以下農村消費品零售額24867億元,同比增長12.6%。城市與農村社零總額分別占比67.46%、32.54%;2006年,重慶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3.6億元,人均社零總額4998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1.04億元,增長16.3%,同比加快1.7個百分點,比全國水平快2個百分點,拉動全市社零增長11.8個百分點,對全市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76%,成為全市消費較快增長的主要動力??h以下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總額382.54億元,增長13.2%,同比加快1.5個百分點,比全國快0.6個百分點。城市與農村社零總額分別占比72.75%、27.25%,全市53%的農村人口實現的社零總額只占全市的27%,農村社零總額增長速度比全市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低2.2個百分點,比城市低3.1個百分點(如表1所示),城鄉商貿流通差距還在加大,城鄉商貿流通發展不平衡狀況比全國更為嚴峻。發達的城市商業與落后的鄉村商業并存,城市與農村商業設施建設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主城區、大城市大型商場閑置較多,縣及縣以下農村商業設施較少,小門店較多,缺乏可以承接大型商業企業進駐的商業設施,缺乏足夠的農產品專業市場,難以有效滿足農產品流通需要,城鄉商貿統籌發展任務艱巨。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重慶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5.農村市場開拓難度大、運行成本高,制約城鄉商貿統籌發展
如前所述,我國農村市場發展外部環境正在改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深入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新型經營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農村新型流通業態發展良好。各類市場迅速崛起,形成了結構相對完善的農村市場網絡。重慶農村市場“雙建工程”也迅速推進,縣以下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然而,受多年來“重生產、輕流通”、“重城市、輕農村”等思想影響,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相對于經濟發展仍顯落后。雖然大力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村市場消費環境,但農民收入增幅仍較為緩慢,支撐農村消費增長動力明顯不足,不能滿足農村現代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農村財政總體投入較低,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水、電、通訊及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村商業設施投入更加薄弱,農村市場網點少、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競爭力弱;農村市場主體規模小、實力弱,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市場觀念不足,缺乏經商經驗與手段;農村市場專業化程度不高,物流配送相應滯后,農產品流通環節多,信息不暢,交易方式落后,流通成本往往高出城市10%以上,流通費用高,流通效率較低;農村市場秩序不夠規范,假冒偽劣、惡性競爭、商業欺詐等問題仍然時有發生,發展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改善;農村市場與地方經濟的融合度不深,對農村產業的帶動較為乏力,諸多因素,制約農村市場的開拓,制約城鄉商貿統籌發展。
重慶城鄉商貿統籌發展中,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對歷史賦予的重任,必須解放思想,明確思路,科學謀劃,統籌安排,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逐步消除城鄉之間要素、人口流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人口、產品和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城鄉合理的分工定位,建立以貿促工、以貿促農、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發展的長效機制,創新城鄉商貿統籌發展模式,推動城鄉商貿統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