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對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首先,不同的重構基礎蘊含的風險大小不同。價值鏈會計的重構基礎是價值鏈理論,而價值鏈理論帶有宏觀經濟學的特征,其理論的科學性建立在許多假設之上,能否指導企業管理的微觀實踐活動還有待于經過實踐檢驗,倘若其中存在瑕疵將嚴重影響價值鏈會計的科學性。而網絡會計的基礎是電子商務,盡管尚不完善但畢竟現實存在,所以,這種以現實為基礎的會計重構風險相對較小。
其次,重構的復雜程度不同蘊含的風險大小也不同。價值鏈會計重構成敗的關鍵之一,在于價值鏈環劃分及由此引發的組織機構問題。拋開完整的價值鏈,僅就一個核心企業內部而言,一方面,需要按價值增值鏈環和非價值增值鏈環確立責任中心
摘要】重構,在當今社會有理論意義,更有現實意義。而價值鏈會計和會計屬會計重構的代表性理論。本文從會計重構的角度,解析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理論的共性和差異,旨在探求會計趨勢,加速會計創新和發展的進程。
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作為相對獨立的創新理論,兩者有差異,又有共性。充分認識這兩種創新理論的差異和共性,有助于準確把握會計創新的方向,加速會計發展的進程。
一、價值鏈會計與網絡會計的共性
價值鏈會計與網絡會計,一致認同未來會計的全面性、多樣性、實時性、協同性、動態性、自動性、開放性、資源共享性等多重特性。這一現象值得人們更深入地探究兩者的共性以及產生這些共性的內在必然性。
本文從會計重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整合、會計空間、會計時間四個方面分析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的共性。
(一)同屬會計重構理論
會計重構,又稱會計再造,是依據當今知識、全球經濟、信息經濟的客觀需要,通過對傳統會計的揚棄,構建會計理論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形成與信息化相匹配的數據處理、存儲以及信息應用機制,以實現會計工作的重心轉移和管理工作更進一步的深入和精細化。
會計系統之所以需要重構,是因為脫胎于時代的現行會計,在當今的“后工業時代”暴露出了整體性、系統性的缺陷。會計系統的局部維護和完善已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現存的問題,只有通過會計重構才能使之發揮應有的職能作用,促進經營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是代表性的創新理論,更是會計重構的嘗試和探索。
首先,兩者的理論體系與現行會計存在整體性差異。這種差異具體表現在:兩者從不同的角度分別對會計屬性、地位、作用、目標、對象、主體、職能、原則、信息系統構架等問題進行體系化研究;兩種會計創新理論對當今會計的理論基礎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并較為完整、系統地提出了全新的理論構架。
其次,共同提出了全新的信息系統模型。這一信息系統模型概括為:將原有的憑證處理起點轉化為事件驅動模式;突破原有會計主體局限在企業群(價值鏈企業集或虛擬企業)的基礎上按“三庫論”理論構建系統。這一信息系統模型徹底修正了“模仿手工會計”的傳統思路,完全按照信息化的需要確立了全新會計數據采集、加工、存儲、傳輸以及信息使用機制。
(二)共同蘊含著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整合
會計重構以繼承現行會計的優勢為前提,以現有會計體系為基礎。因而,將當前的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按信息化的要求進行整合,是會計重構重要的組成部分。
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共同具有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整合特征。主要表現在:
首先,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數據處理的基本模式是事件驅動,以“事件”為起點,利用對“事件”多重屬性的記錄,全面反映經營活動,其“全面”,含義有二:其一,空間范圍的“全面”;其二,時間范圍的“全面”。可見,兩種創新理論描述的會計信息,既包含管理會計的信息又包含財務會計的信息;兩者詮釋的會計,實質上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信息的統一體。
其次,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中系統模型的共性表現為:以“源數據庫”為基礎的數據采集子系統、以會計知識和方法庫為基礎的數據加工子系統以及信息用戶依據個人需要主動制定和提取信息的輸出子系統。這一系統處理“全面”的會計信息。它實質上是一個“數量”管理信息系統,當然應包含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數據和信息的處理。
再次,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詮釋的服務對象,包括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所有信息用戶,是整個會計的信息使用者,既有財務會計的信息使用者又有管理會計的信息使用者。這也體現出兩種創新理論對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整合。
可見,伴隨著企業流程再造產生的價值鏈會計或網絡會計實質上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融合體。
(三)會計空間理念趨同
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的共性也表現在對會計空間的拓展,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會計主體的重新定義。價值鏈會計的會計主體范圍是價值鏈,而價值鏈有企業內部價值鏈和外部價值鏈之分,外部價值鏈實質是利益相關的企業集合。可見,價值鏈會計的主體,“不僅立足于本企業,而且擴展到范圍更廣的價值鏈聯盟”。網絡會計則是圍繞商務及虛擬企業否定了現有會計主體假設,將會計信息空間延伸到企業之外。
價值鏈聯盟和虛擬企業均是為了共同利益結成的競爭同盟。這種同盟產生的根源在于,單個企業可以通過這一組織形式共享資源、降低成本,分享整個同盟在競爭中獲得的優勢利益。可見,企業同盟的產生、發展具有性,將會計主體由單個企業擴展到企業集合具有必然性。
2.會計向管理的深層次滲透、延伸,通過會計、統計和業務管理整合,形成量化管理信息系統。在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中具體體現為會計信息的多樣性和全面性。兩種新的會計理論一致認為:會計信息在內容上“包括貨幣信息與非貨幣性信息、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定性與定量信息以及相關的社會責任信息、分部信息等按照重要性原則披露的信息。”
可見,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詮釋的會計信息具有原會計、統計、業務管理等方面信息整合的特征。會計系統整合企業管理中全方位量化管理信息是時展的需要。首先,如今會計報告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經營狀況和競爭實力,制約了信息使用者的有效決策。其次,將數量管理信息全面集成一個系統可以有效解決因部門職能分工引發的低效率問題。再次,管理信息全面集成可以有效解決數據“冗余”和信息“孤島”問題。
(四)會計時間理念趨同
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對于會計時間的認知具有相同的理念,具體表現在實時會計和會計分期多元化兩個方面。
1.實時會計,可概括為會計信息實時報告系統、經營管理活動的實時分析、評價和控制系統。實時會計是當今企業管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客觀需要,而網絡技術和信息化為這一需要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支撐。因此,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無不把實時會計作為追求的目標之一。
“價值鏈會計所提供的及時性信息保證了企業對于價值鏈各個環節的運行情況進行實時控制,并及時做出相應決策,以保證價值鏈各個環節的協調一致,從而確保企業價值增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因此,價值鏈會計的“核心是對企業價值鏈的實時控制和管理”。
網絡會計則通過對會計數據處理和經營活動協同的研究,透過對企業內部協同、供應鏈協同和社會其他部門協同以及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協同的分析,較為具體地探討了實時會計的基本原理。
2.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的時間理念,使會計分期呈現多元化趨勢,即實時會計信息、不定期或時間上“不等距”會計信息和定期會計信息共存機制。
實時會計信息,將在未來的會計系統發揮重要作用,但它無法取代其他信息機制,而是和其他信息機制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
首先,以會計年度為基礎的定期會計信息機制有著其他會計信息機制無法替代的作用。第一,就經營管理而言,按年度組織企業經營活動的管理慣例不會因實時會計的出現而動搖;而按年度組織經營活動必須有相應的定期信息機制。第二,就明確“受托責任”而言,定期會計信息機制與社會審計關聯,即年度會計報告由注冊會計師簽證,是確保會計真實性的必要條件;而實時會計難與社會審計關聯,若沒有定期會計信息機制作為補充,其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將受到質疑。
其次,不定期會計信息機制存在的主要根基,在于圍繞“項目”而出現的“虛擬企業”。這些企業按“項目”周期組織經營管理活動,“項目”的周期決定了“企業”的存續期間,適合采用實時會計加不定期的信息管理模式。
二、價值鏈和會計的差異
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互獨立、自成體系,其表面差異表現在方方面面。本文僅從會計觀、會計重構基礎、會計重構邏輯、會計重構風險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會計觀不同
長期以來,會計界存在著不同的會計觀:會計信息系統論和會計管理系統論等。會計信息系統論圍繞系統的基本功能,側重從信息處理技術角度通過對硬件、軟件、人員、規范和會計數據的研究,闡釋會計系統由數據采集到信息輸出的變換過程。會計管理系統論,強調對經營活動的規劃、控制和評價,并以此為基礎展開相關的信息處理研究,說明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
價值鏈會計,將的價值增值活動過程視為一條鎖鏈,認為各價值鏈環節中具體的價值活動是會計對象,信息處理機制是價值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價值鏈會計的整個理論體系中,始終以管理活動作為核心內容和突出的重點,因此,它是“會計管理系統論”的具體體現。
網絡會計,顧名思義,突出的是信息處理技術;整個理論體系以會計數據處理技術和信息系統為基礎,透過對當今會計缺陷揭示,闡釋未來會計的目標、信息特征、會計確認、計量及企業報告的機制。因此,網絡會計是“會計信息系統論”的具體體現。
(二)會計重構基礎不同
任何一門,歸根結底都來自于社會實踐并服務于社會實踐,從這一意義分析,所有科學的基礎都是社會實踐。但由于科學理論的相對獨立性,會形成有的科學直接以理論為基礎構建,而有的直接以社會實踐為基礎構建。
價值鏈會計的理論基礎是價值鏈理論,價值鏈理論是這一創新理論的依托。價值鏈會計的目標、主體、對象、職能以及信息系統構架等等,無不是以價值鏈的理論基礎,結合信息技術的現狀和趨勢而形成的。
網絡會計理論與信息化和商務廣泛應用相伴而生。有的研究者甚至把它歸屬為電子商務的組成部分,依據網絡技術應用和電子商務的現狀和未來來揭示當前會計不足和局限;依據信息技術引發的管理理念革命來闡釋會計管理模式的發展前景。
可見,價值鏈會計的基礎是“新理論”,是從新的管理理論出發結合現實需要而形成會計重構;而網絡會計的基礎是社會“實踐”,它是從電子商務和現實需要出發,通過吸納新的管理理論而出現的會計重構。
(三)會計重構邏輯不同
價值鏈會計的起點是價值鏈理論;網絡會計的起點是電子商務。起點不同,決定了兩者重構過程中的不同邏輯。
價值鏈會計,以價值鏈為基礎重新設計企業流程和管理體系;其會計系統重構主要包括:劃分企業價值鏈,分解價值增值環節;確定鏈環對象的相關屬性、方法、消息和事件;建立價值鏈環對象的績效評價體系;改善對象的目前狀態,不斷協調和優化企業價值鏈,以促進整個價值鏈同盟的利益最大化。
網絡會計通過分析當今財務會計理論缺陷以及信息處理的局限性,根據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發展的趨勢,探求會計發展的和必然性;通過豐富財務會計職能、方法,促使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通過“無紙辦公”和數據處理自動化,到達到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協同,以及企業內部、企業與往來單位、企業與社會相關組織的協同,以此為基礎重構新的會計體系。
(四)會計重構風險不同
會計重構風險是指會計重構的可行性或會計重構由“理論”轉化為“現實”的復雜程度和成功的幾率等。
會計重構的非結構化特性使其存在的風險難以系統、精確地評估。但有關企業信息系統重構風險評估的研究,曾提出了五個評價指標:重構需求的滿足程度系數、正確性系數、收斂性系數、混亂度影響系數、實施風險系數。這些風險估計指標,有助于引導我們審視會計重構風險。
本文無意對會計重構風險做出精確評估,而僅是從原則上分析價值鏈會計和網絡會計由理論轉化為實踐應用,這一過程中蘊含的風險大小存在差別。
有理由認為價值鏈會計重構風險會超過網絡會計:
首先,不同的重構基礎蘊含的風險大小不同。價值鏈會計的重構基礎是價值鏈理論,而價值鏈理論帶有宏觀經濟學的特征,其理論的科學性建立在許多假設之上,能否指導企業管理的微觀實踐活動還有待于經過實踐檢驗,倘若其中存在瑕疵將嚴重影響價值鏈會計的科學性。而網絡會計的基礎是電子商務,盡管尚不完善但畢竟現實存在,所以,這種以現實為基礎的會計重構風險相對較小。
其次,重構的復雜程度不同蘊含的風險大小也不同。價值鏈會計重構成敗的關鍵之一,在于價值鏈環劃分及由此引發的組織機構問題。拋開完整的價值鏈,僅就一個核心企業內部而言,一方面,需要按價值增值鏈環和非價值增值鏈環確立責任中心,并以此為基礎確立“部門”組織;另一方面,還需要按“業務管理——中層管理——高層管理”確立部門組織。這樣,若把按業務(價值鏈)流程確立的部門組織視為一平面圖,再加之上下級垂直部門組織的事實,則價值鏈管理的部門組織形式表現為三維的立體結構。這實際上使企業組織復雜化,若再考慮到企業外部價值鏈的相關組織問題,實際上擴大了價值鏈會計重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