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綠色經濟發展政策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經濟的綠色化轉型與升級是新時期中國實現可持續化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幾年各地綠色經濟發展政策多是從“供給側”發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需求側”政策相對比較單薄。綠色需求的培育與發展對于能否實現綠色經濟的成功轉型有著重要意義。基于當前的經濟形勢,從綠色產品認證、綠色消費與綠色零售業、綠色消費金融、以及財稅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需求側;綠色經濟;發展政策
一、引言
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常態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學術界也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如曾婧婧和童文思從能源政策角度[1]、武建新和胡建輝、馮嚴超和王曉紅從環境規制政策角度[2][3]、王鋒等從金融集聚角度[4]、任陽軍和汪傳旭從城鎮化角度[5]、李斌和蘇珈漩、孫瑾等從產業結構角度研究了相關政策對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效力[6][7]。已有研究多是基于經濟的供給側,而關于需求側的綠色經濟政策研究較少。彭斯震和孫新章對中國綠色經濟戰略的研究中提出構建全社會綠色消費模式,實施綠色消費補貼等政策,但并未進行深入論述[8]。與文獻研究中所體現的重供給,輕需求相一致,近幾年各地的綠色經濟發展政策實際上是以“供給側”為主要發力點的,盡管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各種污染環境的企業和項目得到了限制,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對于在企業中真正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徹底激活綠色經濟創新,依然任重道遠。進一步深入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僅依靠供給側的稅收、投資、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獎懲是不夠的,還應當積極探索需求側的政策創新,雙管齊下,這在當前中產階層日益壯大,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尤其重要。目前已有的需求側政策非常單薄,主要是政府采購對于環保產品的優先選擇,這對于龐大的經濟規模來講,是遠遠不夠的。未來需求側政策的創新應著眼于調動消費者群體的力量,從消費端實現“良幣驅逐劣幣”,即讓綠色產品消費成為主流,從而倒逼企業進行“綠色轉型”。以這一角度為出發點,本文從建立全面綠色產品分級認證制度、鼓勵零售業綠色轉型、發展綠色消費金融等五方面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二、探索建立全面的綠色類產品分級認證制度
中國目前在綠色、環保方面的認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綠色食品認證、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等。這些認證的推廣和實施對于促進綠色消費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許多知名企業通過了認證,起到了很好的社會示范效應,但這些認證很多并未分級。未來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通過綠色類認證,可以預見這類未分級的認證對于企業的區分效果就不再明顯,從而對于進一步推動綠色消費、促進企業綠色升級后繼乏力。比如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并未設定不同環保等級,因此對于企業在獲得該項認證之后進一步提高環保水平并沒有提供有效的激勵。此外,進行分級認證,可以降低消費者的學習成本。比如綠色食品方面的認證有綠色食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等,普通消費者不能從字面直接比較不同認證食品的優劣好壞,但如果將這三種認證合并為一種,并改為分級認證,比如改為類似于能效等級認證的綠色食品一級、二級、三級,那么消費者就能很直觀地了解不同食品綠色等級高低。同時,建議相關部門探索逐步推進、最終建立全面的分級認證制度,合并、減少認證的類別,并且對于某些重要綠色、環保認證實施強制認證制度。
三、推動消費升級,發展綠色零售業,促進綠色消費
信息不對稱是阻礙綠色消費的一個重要問題。消費者雖然有綠色消費的愿望,但是在消費中一方面由于知識的缺乏,對綠色、環保產品的辨識力差,從而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對綠色、環保等認證及相關知識的宣傳,這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另一方面,即使產品上有明確的綠色、環保認證標識,但是消費者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及分析手段,依然對產品存在信任問題,害怕買到假貨。如何緩解信任問題是促進綠色消費的另一個關鍵點。目前在農產業零售業中出現的大量專門化的有機農產品超市為解決消費者的信任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式,即零售企業以自己的信譽為所售商品的綠色屬性進行背書。這一新型的綠色農產品零售模式對于促進綠色/環保產品銷售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相關部門應主動采取政策,鼓勵其他類型產品的批發、零售商向綠色、環保轉型,比如建立更嚴格的綠色/環保產品準入制度,拒絕采購沒有獲得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節能認證等綠色/環保認證的產品,建立一批以綠色、健康、節能、環保為宗旨的高品質批發、零售市場品牌,從而與政府采購一起形成推動綠色消費,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合力。
四、鼓勵發展綠色消費金融
得益于消費升級與收入提高,消費金融是近幾年增長最為迅速的金融領域之一。通過發展綠色消費金融,引導購買力流入符合綠色、環保規范的企業,對于促進企業綠色升級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綠色消費金融發展的前提首先是要求綠色/環保產品顯性化、易識別,其次是要具備一個龐大的綠色消費者群體。目前這兩個條件已經初步具備,因此綠色消費金融已經具有了實施的可行性。建議相關金融管理部門,采取措施加大對綠色消費金融的支持,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綠色消費金融產品創新,對消費者購買獲得環保認證、節能認證等綠色、環保認證的產品提供更優惠的綠色消費信貸等金融服務;采取積極的金融政策,有效降低綠色消費金融的資金成本,促進綠色消費金融業務的開展。此外,還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探索金融與綠色生活行為的創新性結合。比如,借鑒支付寶“螞蟻森林”、眾安“步步保”產品的成功經驗,在更多的領域內探索將綠色生活行為貨幣化,進而信用化,激勵消費者綠色生活及消費行為。
五、實施更加積極的需求側稅收政策,穩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綠色產品的價格以及消費者收入對于綠色產品消費有著重要影響。綠色、環保產品由于受到技術等各方面限制,生產成本高于其他成品,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類產品的消費需求,因此建議對于綠色、環保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給予稅費上的優惠,有效降低其市場價格。推進需求升級,必須保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穩步提高。近年來,中國逐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水平,對于刺激消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受物價水平等宏觀經濟因素影響,這一減稅政策的效果部分被抵消,發展綠色消費這種高水平的消費,還需進一步實施更加積極的稅收政策,顯著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六、強化法律保障,提振消費者信心
促進綠色、環保消費的增長,依賴于消費者對于產品的信心。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對于消費者信心的形成必不可少,有關部分應將加強對于綠色、環保認證機構的管理,加大對于違法違規的懲治力度,維護綠色、環保標準的權威性;修改相關法規,更加嚴厲打擊各種制假販假、以劣充好行為,凈化市場環境;推進黑名單及市場禁入機制改革,提高產污排污的成本。
參考文獻:
[1]曾婧婧,童文思.能源政策如何作用工業綠色經濟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12):19-28.
[2]武建新,胡建輝.環境規制、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經濟增長——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經濟問題探索,2018(3):7-17.
[3]馮嚴超,王曉紅.環境規制對中國綠色經濟績效的影響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8,37(11):136-144.
[4]王鋒,李緊想,張芳,吳艷杰.金融集聚能否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基于中國30個省份的實證分析[J].金融論壇,2017,22(9):39-47.
[5]任陽軍,汪傳旭.中國城鎮化對區域綠色經濟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7,36(12):72-78+98.
[6]李斌,蘇珈漩.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綠色經濟發展嗎?——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16,32(6):32-37.
[7]孫瑾,劉,周鈺迪.中國對外開放、產業結構與綠色經濟增長——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管理世界,2014(6):172-173.
[8]彭斯震,孫新章.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主要挑戰和戰略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3):1-4.
[9]朱婧,孫新章,劉學敏,宋敏.中國綠色經濟戰略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4):7-12.
作者:張顏江 尚曉菲 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財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