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域農業經濟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是制約農業經濟協調發展最大的因素
全縣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12萬hm2,占水田面積的70%,旱澇保收面積僅7070hm2[1],占44.6%。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一是影響到糧食的安全生產,糧食增產難度加大;二是阻礙了農業產業化開發和高新、高效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部分地區、部分農業生產項目仍是“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模式,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水平較低
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小,農業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開發,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沒有得到突顯,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
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低,農業生產整體科技含量不高
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管理較粗放,農民的農產品質量意識較淡薄。
龍頭企業發展緩慢,農業產業發展動力不足
目前環江農業龍頭企業只有3家,其中制糖業1家,巢絲企業2家,均為初級產品加工企業,產品深加工企業還是空白。
環江農業經濟發展思路及對策措施
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口糧安全
著重加大兩大力度:一是加大耕地保護力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二是加大優質商品糧基地發展力度,提高糧食生產效益。主要措施:一是依靠科技,提高單產。重點抓好水稻、玉米兩大作物良種及節本增效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糧食主產區超級稻推廣面積要達70%以上,雜交玉米推廣面積達95%以上,確保糧食單產年遞增1.5%以上。二是加大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農田的保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培育大戶,發展農民經濟組織,促進規模經營。四是加大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五是因地制宜,建立無公害優質商品糧標準化生產基地,在北部高海撥地區,大力發展香粳香糯等具有本地優勢和特色的優質商品糧,增加糧食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糧食生產效益。
因地制宜,優化結構,做大做強現有特色優勢產業
主要措施:堅持“政府發動、技術推動、企業帶動、市場拉動”的產業發展思路,擴大產業發展規模;以“三高”蠶業為突破口,以良種良法及產業化為途徑,大力推廣桑蠶新品種、小蠶共育、省力化養殖等技術,提高桑蠶生產的科技含量;強化桑蠶種等物資的生產和管理,規范生產物資供應;遵循市場規則,建立健全產品流通服務體系,保障產業健康發展;整合資源優勢,發展深加工,提升產業競爭力,打造“廣西繭絲質量第一縣”品牌。糖蔗生產到2015年,全縣糖蔗總面積發展到1.67萬hm2,原料蔗總產量達95萬t,產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達到3.85億元以上。主要措施: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設原料蔗生產基地,擴大糖蔗生產規模;抓好品種的更新和新技術推廣,不斷提高糖蔗生產的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強化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特別是原。水果生產到2015年,全縣果樹總面積達到1萬hm2,水果總產量3萬t,總產值5500萬元,農民人均有果93kg,人均水果收入170元。主要措施:加強老果園的品種改良,提高果樹單產和品質,到2015年,全縣完成果樹品種改良1000hm2;強化技術培訓,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力度,提高水果生產的技術含量;因地制宜,優化品種結構和布局;出臺扶持傾斜政策,鼓勵發展水果種植大戶和旅游休閑農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植種苗繁育、果品加工和銷售等龍頭企業。
發揮資源優勢,培植農業新產業
開發桑枝資源優勢,發展桑枝食用菌產業環江是廣西桑蠶大縣。2010年全縣桑園總面積達到8465hm2[1],每年兩次砍伐約產出14萬t以上的桑枝。據相關資料,桑枝中含粗蛋白5.84%、纖維素51.48%、木質素18.01%、半纖維23.02%、灰分1.57%[3],是生產食用菌特別是生產云耳(黑木耳)的上等原料,而且是可再生的安全、環保、生態原料。利用桑枝栽培云耳(黑木耳),每667m2桑園可增加產值3000~5000元,如能利用70%的桑枝來開發種植云耳(黑木耳),可滿足667hm2規模以上的產業生產原料需求,資源的開發價值達4~5億元,相當于再造一個桑蠶產業。所以,從桑枝資源量看,加上氣候條件適宜云耳生長,環江完全具備開發桑枝云耳產業的條件和優勢。同時出菌后的廢菌棒(菌糠)可做有機肥用于農作物生產,從而實現“桑—菌—肥—田”生態循環農業。主要措施:一是做好產業發展調研和規劃,根據原料、氣候、水資源等各方面條件,科學制定發展目標和方案;二是各級政府要認清產業發展潛力和優勢,高度重視產業開發,加大產業扶持力度;三是狠抓生產技術研發和推廣,提高生產效益;四是培育產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帶動產業發展。充分利用冬閑田,發展秋冬季農業環江的土地、氣候、水資源、交通等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各種秋冬種作物,要把抓好以秋冬菜、油菜、油葵、綠肥為主的秋冬季農業生產作為環江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主攻方向,加大開發力度加快發展。主要措施:一是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生產效益;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導力度,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三是強化技術培訓和推廣,提高秋冬種生產的科技含量;四是做好產品的銷售流通工作,保障農民利益。開發生態旅游農業隨著現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擁有較好生態環境的農村和特色農業已成為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載體,各種生態旅游農業、鄉村旅游將農業和農村融入了現代旅游大潮中,人們渴求返璞歸真、親近鄉土、回歸自然。要順應發展變化,盡早做好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的調整,充分開發利用環江獨特的農業生態資源,將旅游和農業有機結合在一起,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帶動高效特色農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強化科技推廣,提升農業生產水平
主要措施:一是完善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建設,充實基層農業專業技術力量,每萬名農民擁有農技人員數量達到3~5名,提高科技推廣和應用力度。二是深入實施品種、技術、知識三項更新工程,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加快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生產效益。
本文作者:覃漢卻作者單位:環江縣農業局經濟作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