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現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引言
自2011年起,我國經濟結束了將近三十年的兩位數年增速高水平經濟增長,開始階段性的持續下行。2010年我國GDP增速為10.3%,2011年下降為個位數的9.2%,緊接著2012年“破8”,連續兩年增長速度為7.7%,至2016年第一季度截止,GDP同比增長6.7%,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呈階梯式回落。在持續的“低增長、低通脹”的經濟形勢面前,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國目前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需求疲弱而非供給不足是我國甚至全球經濟低迷的主要原因。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遠的大背景下,我們試著從人口,收入和資本等角度來對我國的經濟下行現象進行剖析。
二、現狀分析
總體上看來,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礎上不斷的優化。到2015年底,從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產值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1668億元,占GDP比重為8.99%;第二產業增加值76478.8億元,占GDP比重為40.53%;第三產業增加值90787.6億元,占GDP比重為50.47%。表明我國的國民經濟已經基本擺脫多農業的高度依賴,第二第三產業基本持平,產業結構正在由工業社會轉型成為資本社會的過程中,經濟模式也由投資型增長轉向消費型增長的過程中。今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導致我國經濟外需下降;同時我國經濟還面臨較大的調結構壓力,這兩點導致本季度我國經濟增速繼續減緩,經濟破位下行跌破7%,略高于市場預期。從三大產業來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同比增速分別為3.8%、6.0%、8.4%,與今年上半年相比,第二產業增速下行成為拖累經濟的主要因素,增速下降0.1個百分點。目前工業轉型各項政策刺激的效果并未體現,需求的低迷是工業下行的主因,上中游產能過剩依舊嚴重。此外,PPI與CPI的背離顯示出去產能、去庫存的過程還在進行,上游產業還無法受益于下游的需求改善。盡管10月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反彈,對工業企穩有所幫助,但由于大宗商品的下行周期并未結束,幫助有限,預計工業的頹勢在短期內尚無法徹底扭轉。從長期來看,工業的好轉依舊要依賴消耗過剩產能、完成產業升級兩條路徑。
三、原因分析
中國經濟下行表面上看是受2008年起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外部原因影響所導致的宏觀面經濟下行;但自2010年后,受本身內需不足和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越來越大,并且由于世界經濟整體下行,出口增幅疲軟,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究其根本,中國前三十年高速增長所依賴的人口紅利,人均低收入的出口價格優勢,和資本拉動型經濟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以下從人口,收入和資本三個層面來進行分析,探討中國持續經濟增速下行的本質。人口紅利的結束:建國以來,我國經歷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的階段(1949-1961)和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兩個階段,已經開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的人口增長方式過渡,目前人口自然率僅0.5%。2013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相當長時期里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這意味著我國人口紅利將趨于消失。
實際上自2012年起,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已經來臨,相較于傳統認識的劉易斯拐點,中國實際進入的可以說是劉易斯轉折區間。改革開放以來的建立在有大量可用的剩余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基礎之上的中國經濟,形成了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率的經濟模式。但隨著人口增長速度的減緩和受教育群體的增加,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已經被吸收殆盡。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由于持續的低工資低匯率和工業產能高速增長,導致產能相對過剩且平均工資持續走高,從現實意義來說,中國的確面臨著相當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目前中國的狀態是一方面工業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內需不足同時出口放緩,產業轉型亟待實現,內部又同時面臨勞動力比較優勢不復存在,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制度紅利邊際效用遞減以及全球經濟放緩,整體通縮風險加重的威脅。最終否成功跨越第三級的中等收入陷阱還是要靠技術推動產業轉型和有效的產業轉移擴大國內內需市場。
資本市場僵化:我國現在的金融市場主要以國有銀行為導向,與實體經濟的適應性有較大的差距。來自市場以及民間的金融創新在我國是以輔助角色出現,金融管制比較嚴格,金融壓抑一直存在,我國金融市場的經濟行為一貫受著政府的牽引,而非完全的市場化。貨幣市場的滯后發展使得整個金融市場的資金流通能力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而且近幾年我國的證券市場擴張迅猛,但整個市場的投資發展不協調。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金融市場沒有金融創新的改革,僅靠現有的市場力量很難突破如今的金融格局,也會導致我國沿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的道路越來越遠。
參考文獻:
[1]張彌,周天勇.自主到計劃:人口生育和增長變遷———1950年到2014年中國人口論綱.經濟研究參考,2015,32.
[2]周天勇.生育管制的經濟后果.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2015,4.財經問題研究,2015,9.
[3]周天勇.財政貨幣政策要與人口政策相配合.中國發展觀察,2015,8.
[4]黃亞生.從印度崛起看龍象比較.金融博覽,2011,5.
作者:王彥,朱佳楠 單位:咸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