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亞洲國家和地區FDI影響國際收支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亞洲國家和地區FDI影響國際收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亞洲國家和地區FDI影響國際收支

      【摘要】在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下,我國外匯收支延續了大額順差的局面,國際收支繼續保持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格局,經常項目中的貨物貿易順差已成為國際收支順差的主導因素。本文從貿易方式、企業結構、產品結構三個角度分析貨物貿易順差的構成,指出我國的貨物貿易順差主要是由亞洲國家和地區在我國設立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出口完成的,是外商直接投資(FDI)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亞洲國家產業鏈轉移的必然結果,是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的貿易順差轉移。

      【關鍵詞】FDI國際收支貨物貿易順差

      一、我國國際收支順差構成的分析

      1、從貿易方式上看,加工貿易順差是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

      從現有統計分類看,我國對外商品貿易分為“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三類。“一般貿易”統計反映國內企業的進口和出口活動,“加工貿易”統計主要反映外商投資企業來料加工和出口活動,“其他貿易”主要指轉口貿易等活動。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并在90年代前期形成了一個基本政策格局,即積極鼓勵外國直接投資來華設立貿易加工企業,其產品用于出口。這些外商投資企業使用自有外匯資金購買進口原材料和資本物品,用外匯資金購買本幣以支付當地員工工資及當地采購費用,其利潤來自海外產品銷售收入。在這種政策的影響下,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加工貿易部分自80年代以來得到持續快速增長。198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93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總額僅為26億美元。80年代加工貿易長期逆差,從1989年起每年加工貿易出口額才開始超過進口額。1993年,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平分秋色,此后“加工貿易”總額每年都超過“一般貿易”總額。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07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9860.5億美元,占總額的46%(見圖1);其中出口額達到6176.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0.7%;加工貿易順差2492.7億美元,占當年進出口貿易順差的95%,已成為中國總體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

      2、從FDI來源上看,亞洲國家和地區FDI在我國設立大量外資企業,形成貿易順差的國際轉移

      我國出口中,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占據了主要部分。2007年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總出口的57.1%,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資企業出口比例接近88%,外商投資企業所產生的貿易凈順差占我國貿易順差的52%。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外貿易由持續逆差變為持續順差,但絕大多數年份進出口都呈現“高出高進”局面,貿易順差規模并不大。從國際經濟格局看,1990年以來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深度加深,吸納國際產業轉移的規模和水平進一步提高,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向我國大量投資導致我國制造業規模擴大和出口能力增強,同時帶來了外貿順差的國際性轉移。

      截至2007年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7871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47.68億美元。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有400多家在中國設立了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初,流入東亞(不包括日本)的直接投資有20%被中國吸收,50%被東盟吸收。到2004年,這兩個數字倒轉了,中國吸收了50%,東盟只有20%。到2007年底,以外商直接投資存量計算,中國名列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英國。2005年,流入中國的FDI為747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三位和發展中國家(地區)之首。圖2顯示了截至2007年底我國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情況,可以看出,來自亞洲的外商直接投資占全部的65%。

      (數據來源:商務部網站。)

      3、從產品結構上看,工業制成品貿易順差是我國貿易順差的最主要部分

      工業制成品貿易順差中,紡織服裝類產品是傳統的貿易順差項目,高新技術產品的三角貿易帶來的貿易順差國際轉移加劇了美國和歐盟對我國的貿易逆差,成為引起貿易摩擦的新焦點。根據海關數據,2007年我國主要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順差2021.9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順差608.4億美元,紡織服裝制品出口額為1150.1億美元。

      (1)紡織服裝類。我國自1994年起,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服裝制品生產和出口國。根據美國紡織服裝業的調查報告,1985年,美國進口的紡織服裝產品主要來自韓國、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但現在已被我國內地的出口產品所取代。2005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紡織品服裝總額達到224.07億美元,占全美紡織品服裝進口總額的25.12%,排名第一。

      (2)高新技術產品類。最近幾年,我國逐漸成為電子和信息技術產品,如消費類電子產品、辦公設備和計算機、通訊設備等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這些產品的全球出口額從1999年的390億美元飆升到2007年的3478億美元。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資企業出口比例接近88%,加工貿易為主要貿易方式,且基本處于加工的中低端環節,我國自主的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占據對外貿易的份額一直比較低。據商務部統計,三資企業在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中占主導地位,占比約為80%,其中外商獨資企業的比重在不斷提升。連續5年位居中國出口企業之首的鴻富錦精密工業有限公司就是臺灣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子公司,而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臺灣地區最大的契約電子產品制造商,為索尼、蘋果、諾基亞等公司批量生產可視游戲的操控臺、移動電話和其他電子產品。在中國電子和信息技術市場上設立的外資企業幾乎全是由外商獨資,以此提高對技術的保護度,限制技術擴散。

      二、流入我國的FDI的構成特征

      流入我國的外國投資中,亞洲企業所占的比例遠高于歐美企業。如圖2所示,截至2007年底,來自香港、日本、臺灣、韓國、新加坡的實際直接投資為4135.02億美元,占65%;而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投資額為983.95億美元,占比為16%。亞洲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主要是將中國作為加工基地和出口平臺,而大部分歐美企業投資中國主要是為了在中國國內市場銷售。如大眾公司,其生產的產品全部在中國國內市場銷售,過去十幾年間在中國汽車市場上占據的市場份額曾高達70%。亞洲企業雖然將加工裝配業務轉移到中國,但它們仍從本國或本地區,或者亞洲其他地區的原供貨商那里購買高附加值配件。如我國的多數臺資電子產品制造企業,從臺灣地區進口2/3的零部件,在中國內地裝配成成品,主要出口到美國和歐洲。而歐美企業則傾向于在投資國國內采購和銷售,如大眾公司在中國銷售最好的車型的所有部件幾乎都來自于中國。

      總之,歐美企業在中國直接投資相對較少,并且以在中國國內市場采購原料和銷售產品為主要目的,亞洲企業在中國投資不僅數額大,而且傾向于從本國或本地區進口原料在中國加工裝配后銷往歐美市場。結果是中國替代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和地區成為歐洲、美國進口商品的來源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首次出現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逆差以來的二十多年間,美國與東亞國家的貿易逆差事實上下降了。

      三、亞洲國家和地區FDI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通過對我國進出口經濟體的貿易方式、企業性質、出口產品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國際收支順差具有企業微觀主體因素帶來的內生動源,是由大量外資企業的出口目的主導的。外資企業可以解釋中國對主要國家貿易順差額的70%~80%,大量FDI特別是投資于低附加值制造業的FDI的流入,在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我國經濟結構的不平衡,給我國經濟帶來了摩擦和風險。中國貿易順差是全球企業資源配置的結果,尤其是亞洲國家產業鏈轉移的結果。中美貿易失衡事實上是亞洲地區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失衡。因此,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與美國貿易失衡、與美國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摩擦不是中國單方面所能做到的。

      這種外資企業主導的低附加值產品的加工貿易順差,不僅帶來了國家之間的貿易失衡和摩擦,也給國內經濟帶來了影響,使我國產業結構發展不均衡。大量以加工裝配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外資企業的建立,造成了國內裝配業發達而研發制造業和相關服務業落后的不均衡局面,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失衡。外資加工企業利用我國廉價勞動力資源、環境資源和能源,依賴低價競爭,在數量上大進大出,增長方式粗放,通過增加國內經濟和社會成本以獲取更多利潤,這加大了對我國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而且,外資企業所享有的優惠待遇降低了民族企業的競爭力,容易引發惡性低價競爭,使國內經濟體的福利損失,發展不可持續。

      外資企業主導我國進出口提高了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使我國經濟受制于外部資本流動,受國際經濟傳遞影響程度加大。目前世界各國的平均外貿依存度為45%左右,而我國已超過70%。由此造成我國在勞動力就業、商品生產、轉移過剩產能等方面對國際貿易環境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對國際市場的敏感度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受國際市場波動和國際經濟傳遞的影響程度不斷加深,一旦國際形勢出現不利于我國的變化,易引發經濟危機。此外,貿易順差的持續增加導致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加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到2008年3月,我國外匯儲備已達1.6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一。巨額的外匯儲備,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不利于保持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導致央行被動增加基礎貨幣供應量,增加了對沖操作的難度和成本,削弱了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

      四、建議

      雖然僅靠中國單方面努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國際問題,但可以通過積極的政策調整改善這種局面,避免給國內經濟帶來進一步的影響。

      1、建立多部門外資流入監管協調機制

      外匯資金流動往往包括多個環節、多個渠道,涉及多個監管部門和領域,在交叉環節容易形成監管漏洞,需要不同部門密切合作,才能實現對外匯資金流動的有效監管。通過在人民銀行、海關、商務部及外匯管理等部門間建立數據信息交換和共享機制,全面加強對資金流、物流的統一管理,實現貨物貿易外匯收支的動態監管。

      2、積極擴大內需

      由于我國國際收支順差具有企業微觀主體因素帶來的內生動源,因此,必須在采取調整鼓勵出口相關優惠政策等治標措施的同時,將重點放在加快推動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增強國內消費需求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等治本政策上。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調控投資結構,擴大消費需求,合理利用和消化已經形成的生產能力。要不斷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逐漸提高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發揮匯率作為價格杠桿調節國際收支的作用。

      3、加大對我國自主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

      通過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加快貿易方式的轉型升級,使產業鏈從最終產品的組裝向上游零部件、下游服務業延伸。改變簡單加工出口的貿易方式,全面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改變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導的出口模式,在發展貨物貿易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服務貿易比重。

      4、提高FDI準入標準,將引進外資從單純拉動經濟量的增長轉為促進經濟質的提高

      應逐步實現國內外企業同等待遇,鼓勵國內企業在一些重要產業盡快掌握核心技術和提高系統集成能力,提升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5、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加對外投資

      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逐步建立自主海外營銷渠道。

      6、嚴查各類異常和違規資金流入

      由于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和美聯儲連續降息,人民幣利率已大幅超過美元利率而且其利差可能會繼續擴大,國際投機資本對我國可能形成更大的沖擊。監管部門要加大對異常和違規流入資金的檢查力度,嚴格監管跨境流動資金,震懾違法行為。

      亚洲A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区不卡顿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aa在线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丁香| 亚洲激情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系列|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亚洲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网站|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亚洲成A∨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亚洲性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人成人网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 | 亚洲国产美女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观看| 亚洲人xxx日本人18| 亚洲日本乱码卡2卡3卡新区|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伊区|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亚洲精华液一二三产区|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