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外提高交通運輸服務能力的啟發簡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作者:田儀順單位:武漢理工大學交通運輸部管理干部學院
國外交通運輸社會服務能力的發展特點
1.管理政策及相關法規的構筑美國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逐步放松以至取消有關運輸行業經濟管制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1991年通過了《多式聯運與運輸效率法》、2001年又公布了《2050年展望:國家一體化運輸系統政策報告》等。同時,美國高度重視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執行,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分工明確,花大力氣嚴格監管各種運輸方式的運營安全和環境保護。德國為了減少以及補償公路建設對環境造成的巨大而持續的影響,頒布《在聯邦長途公路建筑中顧及到自然保護以及風景區保護的說明》、《公路規劃中環境協調性研究的說明》(簡稱MUVS)和《公路設備準則:風景區保護部分(RAS—LR)》等法規,從法律和政策上強化了環境保護意識。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控制車輛氣體排放的措施,包括制定氣體排放標準以及燃油質量標準,加強機動車維修保養,舊車強制檢查制度等。1999年《新加坡環境污染控制條例》(車輛排放)了在用的和在國外登記過的以及1999年7月1日及以后登記的機動車(含柴油機、汽車、踏板車、摩托車等)的排放標準,禁止任何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排放可見氣體或煙霧。在1999年3月1日頒布的燃油質量標準中,環境部將柴油機中的硫含量標準從0.3%下調到0.05%;1999年7月,不再允許使用含鉛汽油。此外,許多發達國家還通過制定嚴格的交通違章行為處罰措施來避免和降低道路交通傷害。表1列出了交通發達國家對交通違章的處罰措施。圖1所示為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2000~2010年道路交通死亡人數變化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呈持續下降趨勢。這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采用和執行關于酒后駕車、超速駕駛及安全帶的法規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2.智能交通系統智能化交通系統(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簡稱“ITS”)被視為解決交通事故數量增加、道路交通擁擠及污染環境等社會問題的主要途徑。目前世界上形成了美國、日本、歐盟三大ITS研究開發基地,在智能化交通系統方面的開發與應用已取得重要進展。美國智能交通體系見表2。日本于1994年成立的“日本道路、交通、車輛智能推進協會”先后為日本智能化交通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1996年制定的《日本ITS框架體系》對交通車輛導航系統、自動收費系統、安全駕駛系統、交通組織優化系統、公共交通信息系統、行人輔助系統等在內的9個系統的建設做了詳細的規劃。新交通管理系統已經在日本實現全國聯網,這些系統已經在日本交通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都設有交通控制中心,實現了對所有道路交叉路口的監控和信息自動處理,使道路管理者和使用者方便地獲得所需的交通信息,幫助駕駛員選擇行動路線,疏散交通流量,避免交通堵塞,將整個交通狀況向理想的狀態引導,使交通更加順暢和安全。3.綠色交通目前我國對交通污染治理不到位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不斷凸顯。相較之下發達國家美國、日本等在環境保護及對污染治理方面成效顯著。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交通政策全面向綠色交通轉型。相繼出臺了《清潔空氣法1990(修正案)》、《聯運地面交通效率法案1991》(簡稱ISTEA)及其后續法案《21世紀交通公平法案》(簡稱TEA-21)以及《安全、負責任的、靈活的、有效率的交通平等法案2005》(簡稱SAFETEA-LU),以此來實現交通與資源、交通與區域、交通與社會以及交通與環境的和諧。以美國波特蘭市為例。波特蘭市是美國發展綠色交通模式的典范,其取得的成效是顯著的。當美國其他城市的人均車輛里程在增加的時候,波特蘭市的人均車輛里程卻從1996年開始減少。波特蘭人相較于美國其他城市的人,平均每天少駕車6.4km,每年節省11億美元的直接成本(如汽油)和15億美元的時間成本。該發展模式為波特蘭市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奠定了基礎。德國為了避免、減少公路建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除了出臺嚴厲的政策法規以外,還采用高額稅收政策促使國內部分低收入的小汽車使用者開始乘坐公共汽車,或者轉向非機動交通方式。政府還根據機動車發動機排氣量每年征收機動車的檢測費,向汽車擁有者征收道路建設、養護、管理等費用。此外,德國政府積極改造機動車的燃料推動系統,引進先進的技術,大力推廣電動機車和氫燃料汽車,通過對排放有害物質少的車輛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交通運輸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損害。4.緊急救援系統德國是最有代表性的國家之一,在德國,2/3以上的國民受過急救培訓,機動車駕駛員都必須取得由當地紅十字會組織的至少8小時的急救知識培訓證書,掌握在交通事故現場對受傷人員的初步救護技能(見圖2)。受傷人員一般都能獲得及時的急救服務。美國在交通事故緊急救援方面也有較為成熟的方法和經驗,表3所示為發生事故后緊急救援系統的平均反映時間。
國外經驗對我國提升交通運輸社會服務能力的啟示
1.交通運輸行業社會服務能力的服務水平與各要素同步完善才能促進交通運輸行業社會服務能力水平的提高從發達國家交通運輸行業社會服務能力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交通運輸行業社會服務能力水平的提高是與多方面因素相關的。發達國家交通運輸行業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伴隨著公路基礎設施從注重建設數量的粗放式發展向注重公平、安全、可靠、節約、環保的集約型發展方式的轉變歷程,是伴隨著運輸服務從提供簡單的客貨位移服務至提供更加人性化、科技化、物流化的客貨運輸服務轉變的歷程,是伴隨著公路交通運輸行業管理從對公路運輸業的放任發展至對運輸市場嚴格管制,再回歸至市場開放和質量管制相結合的轉變歷程。基礎設施是前提,運輸服務是關鍵,行業管理是保障,幾方面均不斷完善才能促進交通運輸行業社會服務能力水平的提高。2.交通運輸行業社會服務能力的目標具有多重性,需統籌兼顧發達國家提高交通運輸行業社會服務能力水平的目標具有多重性。美國運輸部制定的新千年交通戰略規劃曾提出,美國交通運輸的使命是“保證運輸安全,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美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具體目標包括“安全、機動、促進經濟貿易、保護環境和提高生活質量”。安全是美國公路交通發展的首要戰略目標,美國運輸部用于該項的投資逐年快速增長;提高機動能力是美國公路交通發展的前提,包括繼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推進智能交通系統的應用等;促進經濟貿易為美國公路交通發展的根本動力,包括進一步降低運輸環節的延誤、損失和成本;維護環境和提高生活質量是美國公路交通發展的責任,包括進一步控制汽車尾氣排放以及噪聲污染等。英國在世紀之交制定的交通發展白皮書也提出,公路交通發展的目標是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具體包括“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實行更好的環境保護、公路運輸更加安全、貨物運輸更加便利、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雖然各國提出的公路交通發展具體目標不盡相同,但歸納總結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即服務于人們更好的出行,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不斷進步。3.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對交通運輸行業社會服務能力的需求不盡相同發達國家在20世紀的100年間,基本經歷了工業化中前期、工業化后期以及后工業化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運輸需求特征和公路交通發展重點也各不相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各發達國家普遍處于工業化中前期階段,交通運輸主要是數量的需求,因此鐵路、水運發展較快,公路仍處于緩慢發展階段,公路交通的發展重點是解決路網以及運輸服務的基本覆蓋問題。二戰結束后至20世紀70年代末,各國普遍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運輸服務需求更加多樣化,服務品質需求不斷提升,公路交通的發展重點是加快建設,解決公路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這一階段基礎設施的覆蓋廣度、深度以及技術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發達國家普遍進入后工業化時代,運輸量增長緩慢,但運輸服務品質需求進一步提升,在已形成的較為完善的公路網基礎上,公路交通發展的重點轉移至提供更加優質的運輸服務,更加注重公路運輸系統的節約、環保,促進公路交通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雖然交通運輸行業社會服務能力的改善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但同時,因為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對交通運輸行業社會服務能力的需求內容傾向性有所不同,在資金、資源約束的情況下,公路交通的發展重點也需要合理確定,有所區別,以實現資金、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結語
提高交通運輸社會服務能力是二十一世紀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的重點,我國要建設并實現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交通運輸體系,還需要經過一段較為漫長時間,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多方面的努力。本文系統闡述了發達國家在提升交通運輸社會服務能力方面的做法和經驗,結合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現狀,作者建議通過完善交通運輸法律法規、嚴格交通執法、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道路緊急救援系統以及發展地鐵、輕軌等多元化的城市交通網絡等手段,提升我國交通運輸的社會服務能力。相信交通運輸社會服務能力的提高,必將更好的促進現代交通運輸事業的和諧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