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服裝材料創新教學初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服裝面料的使用和創新在服裝設計中非常重要。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應引導學生進行服裝材料的創新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時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行業競爭力。文章中提及的教學實踐探索,從構建服裝材料的理論知識體系、分析服裝材料創新的典型案例和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服裝材料創新實踐三個方面初步建立了一個理論聯系實踐的創新教學思路,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服裝材料;教學創新
款式、色彩和材料是服裝設計的三大要素。其中,服裝材料作為最基本的要素,涵蓋了服裝構成的面料和輔料。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修讀服裝材料基礎知識是跨入專業領域的必經之路,其將有效銜接服裝設計、紙樣設計和工藝制作等流程。纖維—紗線—面料—成衣的整個生產過程中,所需消耗的能源和物料以及排放的廢氣、廢水和廢物,都在對環境產生著影響。對于未來將從事服裝設計相關工作的學生來說,運用面料時如何有效地遵循3R制造原則—Reduce(減量化)、Reuse(再利用)和Recycle(再循環),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尤為重要。將常規的服裝材料,或升級再造,或變廢為寶,提升現有材料的藝術設計水平,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服裝設計表達語言,實現對服裝材料的創新,是本次教學實踐的目的。整體教學思路分三個階段展開(圖1)。
一、構建服裝材料的理論知識體系
參與本次教學創新實踐的是服裝材料領域的初學者—40余名服裝設計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幫助他們建起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服裝面料知識的理論性和系統性較強,且難于理解和記憶,因此,更需要采用多層次遞進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圖2)。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服裝材料的基礎性理論,學生既需要從纖維、紗線和織物三個層面去認識不同材料的類別、性能和應用,同時又需要了解基本的紡紗、織布、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生產工藝,并將這些材料知識與服裝的品類、造型、風格和工藝相聯系。其次,教師為學生安排前往中國絲綢文化博覽館的參觀活動。學生可近距離觀看絲綢從養蠶繅絲到紡紗織布的整個生產流程,了解相關的原料、設備和成品,并從絲綢品類出發,全方位體驗紡織文化。再次,以《面料的故事》為主題,開展小組作業,根據常規纖維的種類棉、麻、絲、毛、再生纖維和滌綸等,對服裝面料進行深度案例研習。每個小組都要分析所選類別纖維的理論背景—纖維和紗線特性、生產流程、面料特點和常見種類等,探尋該類面料在服裝產品中的應用案例,搜集相關的面料小樣和衣物,并進行服裝實物穿著效果現場評估。最后,從面料特性出發對服裝設計提出建議。通過理論回顧、實物觀察和穿著體驗中,幫助學生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消化和吸收,使其對服裝面料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二、服裝材料創新的典型案例分析
對現有面料的使用技巧、藝術創新手法進行分析和研究,無疑能為學生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該階段的研習將極大豐富學生對于不同面料材質、創作技法和設計風格在創新材料中的應用知識。因此,第二階段的教學思路圍繞典型案例分析展開,主題名為《向大師學習面料藝術》(圖3)。典型案例分析從纖維藝術的角度出發,對纖維、紗線和面料在藝術作品中的表現手法開展調研。適逢第九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行,學生近距離觀摩了從52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位作者的報名作品中甄選出的221幅以纖維、紗線和面料為創作載體,以平面、立體、裝置等不同形式展示的纖維藝術精品。學生可以從來自壁畫、雕塑、服裝、染織、環境等諸多專業的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創作智慧中汲取靈感,了解纖維在不同形態結構下的藝術表現力,從而不僅是將設計的思路拘泥于常規的面料學習中。此外,從面料應用的技法和工藝出發,典型案例分析著眼于對知名服裝設計師的面料應用技巧進行資料調研。學生學習和分享了國內外40余位服裝設計師的面料應用技法,幾乎涵蓋了所有常見的面料運用技法,例如面料色彩與材質的不同組合—同色異料、異色同料、同色同料、異色異料,以及刺繡、染色、印花和涂層等加法設計,鏤空、破壞和水洗等減法設計,壓褶、填充和纏繞等立體設計等。這是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為第三階段的個人面料創新實踐奠定了借鑒和學習的基礎,也為學生提供了無限靈感。
三、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服裝材料的創新實踐
第三個階段的教學思路就是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在應用環節進行設計實踐,完成個人作業《我的面料創新》(圖4)。學生可以通過基礎材料的選擇和收集,經過創新和創意的過程設定主題和擬采用的技法,完成個人面料的創新設圖5黃幸杰纖維造型作品圖6賴海平針織作品圖7鄧捷刺繡和填充作品圖8謝穎杜邦紙褶皺作品圖9陳思汝立體珠繡作品計。在前兩個階段學習的服裝材料基礎理論知識和面料運用創作技巧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和展開。從本次面料創新課程的學生作品來看,學生已經實現了從服裝材料的初學者到具有面料創新概念的設計者的轉變。從材料的選擇和收集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是采用容易獲得的材料,例如從面料市場采購的常規面料,穿舊的衣物和平日積累的小物件,也有學生主動聯系服裝加工廠獲得一些工業廢料等。從創意和創新的過程來看,學生的靈感來源也各不相同,風格迥異,顯示出較高的思維活躍度和較好的創新能力。例如,學生黃幸杰以棉線、泡沫等普通素材的結合,讓棉線原本的形態平面化和立體化,模擬櫻桃落入牛奶中濺起液滴的一瞬間,塑造了一個充滿美感的畫面。這件作品結合多樣化的選材,探索了纖維的不同表現形式,為平淡無奇的廢舊素材賦予了新的藝術生命(圖5)。學生賴海平、鄧捷從面料的技法運用方面進行創作,例如手工針織和編織、扎染、刺繡、拼貼、鏤空、壓褶等(圖6、圖7);學生謝穎從材料中獲得靈感,例如運用羊毛纖維、棉線、麻布和杜邦紙等不同材質進行二次創作等(圖8);學生陳思汝將創作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空間的轉換中展開,例如從基于平面面料的珠繡發展為空間的立體造型(圖9)。參與本次教學創新實踐的每個學生都經歷了不斷的摸索、調整和突破,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動手能力得到了極大鍛煉。而他們對于服裝材料知識的學以致用和深度理解,也在這些必須獨立思考和創作的實踐過程中得以實現。通過學生的創新和創意,一些平淡無奇的普通面料和廢舊物品被升級再造和變廢為寶,并在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實現了有意義的具有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服裝設計表達。
結語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服裝材料創新教學實踐中,筆者為這門課程初步建立了一個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主旨的“理論—案例—實踐”層層遞進的教學模型,同時培養了學生以創新創意來實現對現有素材升級再造和變廢為寶的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創造性思維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對于學生未來的個人發展及其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本次創新教學實踐尚在摸索之中,還存在很多改進空間,希望在未來的教學探索中進一步完善。(注:本論文獲得2016年度深圳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教師扶持項目的資助,項目編號:85201/00000432)
參考文獻
[1]朱松文,劉靜偉.服裝材料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
[2]布萊克本.可持續紡織品:生命周期環境影響[M].紐約:CRC出版社,2009.
[3]杰妮•阿黛爾.面料與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
[4]魏靜.服裝立體造型實訓教程[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
作者:巢晃 單位: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