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課標教學實踐初中地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初中地理教學的現狀及特點
在以往教學實踐過程中,傳統的理論知識教學占據了主要課堂時間,很大程度上壓縮了能力訓練的時間,填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覆蓋了大多數課堂,導致地理成為了一門只考驗學生記憶力的乏味學科,忽略了地理實際應用的重要性。地理是一門具有很強空間性的學科,缺乏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枯燥難懂的課本講授,顯然不符合地理教育的初衷。新課標的革新措施,強調了地理應用技能的培養及思維模式的引導。具體的說,其獨特之處有:第一,發展性;就是以學生對地理的探究意識、實踐能力為課程目標,以環境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學科使命,借助地理的實用技能服務學生的日常生活。第二,換位性;新課標下的師生角色發生了本質的轉換,教師不再是課堂主導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接受者,教學過程中只有引導者與參與者,促進者與合作者,兩者互教互學,教學成為了雙向互動、共同提高的學習過程。第三,主動性;學生在教師創設的良好地理學習氣氛下,實現自主分析學習,自主解決問題;教師再從中引導學生領會到掌握地理知識對其日后發展的重要性,并結合多樣化的評價手段、激勵手段,促進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益。
二、新課標下地理教學的目標設置
(一)提高學生地理實踐能力新課標地理素質教育改革的重點在引導學生重視身邊的地理問題,鼓勵學生對生活中的親身經歷、體驗通過地理學習而得到解決問題的答案,而且對各類繁雜的地理問題能夠通過自主檢索,將理論知識聯系實際運用,成為獨立的終身學習者。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地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行查閱與地震相關的緊急避險措施學習如何避震,并組織學生模擬災害來臨時的逃生技能,再就各地發生的地震災害事件展開討論,讓學生體會地理知識其實離現實生活很近,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生命又是那么的渺小與脆弱。
(二)引導學生關心地理環境當今社會資訊發達,為人們獲取各類信息提供了多種快速便捷的渠道。初中學生處于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的年齡段,對新鮮事物、潮流資訊等十分敏感,卻很少關心日常生活與環境資源之間的聯系,比如說,現在全球關注的人口問題、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問題、貧困問題、饑餓問題等,或是更細一層的大氣污染、臭氧破壞、土壤退化、酸雨肆虐、瀕臨物種、植被沙化、全球變暖等制約人類發展的環境問題,但這些都是地理學科涉及的重要領域。現在的學生就是未來的社會決策者,地理的教育將會對他們決策思維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取決于人類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能力。地理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關注上述問題的嚴重性,明白這些是需要從自身做起,全人類共同努力才能夠解決的,是每一個人都無法回避的迫切問題。同時,具備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觀也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
三、初中地理學科教學模式及方法的研究
(一)基本讀圖能力的訓練方法讀圖,是學習地理必備的基礎技能,教學要求就是讓學生能夠通過一幅地圖,從中獲取地理知識,是一種對地圖的判讀能力,需要考驗學生方位感、形象思維、圖形識記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培養學生對表層信息的獲取能力;即獲取一般分布知識,比如說方位、地名、各個標記的數字等,屬于地圖的初讀階段。第二,培養學生對深層信息的挖掘能力;即透過一般分布知識,找尋其中的內在聯系與規律,并加以解釋,比如水土流失分布圖的讀取,表層信息是指具體有哪些區域的水土流失現象嚴重,而深層信息則是指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位于我國地理地勢中的第二、三階梯轉換地帶,屬于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可見,學生對地圖表層信息量的積累數量越多、質量越高、思維能力越強,獲取深層信息量就越豐富,讀圖能力就越強。
(二)培養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實踐證明,采用情境模擬教學可在一定程度上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比如,在學習影響農業種植因素時,設置自然環境為新疆沙漠地帶,讓學生以此為背景查找相關資料,結合基礎地理知識展開種植規劃,這樣一來,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開闊視野,提出各類課本上并未教授的作物的種植建議。
四、提高課堂實踐教學的有效性方案
(一)培養興趣愛好,點燃學習熱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地理教師成功經驗分享中都有相同的一條,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地選用不同的方式,比如開展游戲、模擬真實情境、講故事等。比如學習地理地貌——青藏高原地區的時候,可結合明信片或紀念郵票的展示,讓學生了解青藏地區雖然屬于高原地貌,但并非荒蕪之地,當地興建的青藏鐵路更是世界上線路最長、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對原生態環境的保護也相當到位。這樣的知識拓展,不僅能讓枯燥的理論生活化,更能激發學生對地理的熱愛。
(二)指導學習方法,強化自習能力筆者認為,關于教學的實質,就是悟性的啟發,是智慧的引導。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自主精神、探究精神的培養與堅強意志的鍛造,才是教師的根本目的。例如,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或討論的形式共同研究某項課題,再以小組報告作為合作學習成果的歸納總結。采用此類學習模式可令學生從被動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亦可從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總之,初中地理新課標下的教學任務,就是在以學生為主,從學生出發,摒棄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模式,以輔助指導為教學要務,引導學生自主尋獲開啟地理學科知識大門的突破點,讓他們充分感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先人智慧。
作者:成介林單位:江蘇蘇州工業園區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