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原則教學大學語文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感性化原則
這是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一個基本原則。其含義是: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的讓學生將作品中的審美對象還原,成為最初的感性形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刻感受到審美對象的美。美是具體的,它總是以鮮明生動的感性形式出現,離開了特定的形式,美就無法表現了。因而,人們對美的感受是以對這種特定的感性形式的直接感知為起點,沒有這種直接的感知,就談不上高級審美活動。課文是以語言來表現美的,文章中的形象也就是審美對象,它具有一種虛擬的感性形式,叫做表象,然后才能對這種審美對象進行感知。這種感知是間接的、曲折的。運用這種感知的形式去感知審美對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文學修養不夠深刻、審美經驗不足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將課文中的形象審美對象還原為最初的感性形式,這種感性形式比起文章中的形象來,顯得更直觀、更具體。這樣,學生就更易于更深刻的感受到審美對象的美。譬如,教材中有很多古詩詞和現代散文都是反映大自然之美,大多數學生在閱讀時只能間接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為了讓學生對自然美有更為深刻的感受,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也可以通過媒體將審美對象還原,讓學生以直觀體悟的形式感受大自然之美。同樣,在教學具有社會內涵的課文時,教師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組織學生參觀、調查、直接感受社會美。對于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可以組織學生演繹,更直接的感受人物形象的美。
二、想象性原則
此原則的含義是:讓學生根據作品的描述,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文章所描述的審美對象,形成一幅生動的想象畫面。感性化原則是實施美育的最基礎、最有效的原則,而想象性原則是對感性化原則的補充。在無法使審美對象感性化的時候,或者是使審美對象感性化的同時,可以運用想象性原則。審美活動不可能只停留在感知階段,它要進一步上升為審美理解和審美判斷;而連續審美感知和審美理解、審美判斷的橋梁就是想象。因此,想象在審美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決定了想象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啟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通過想象去感受和把握作品中所表現出的美。譬如,我們在進行《幽深秀麗的巫峽》這首作品的教學時,不一定每位同學都游覽過巫峽,而關于巫峽的影像也終究和自然中的巫峽有一段距離。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頭腦中再現出巫峽的美麗景象,從而感受到巫峽的美,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其他與巫峽風光類似的風景的聯想,來加深對巫峽美的感受,深刻體會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美麗意境。
三、感染性原則
在審美心理中,情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貫穿審美活動的全過程,而且對審美中的其他因素具有一種推動性的作用,如審美感知和審美想象等等。學生在感知某一審美對象的時候,必然會產生某種情緒反應,這種情緒能增強他們對審美對象的注意力。譬如欣賞自然風光,如果學生對這種風景產生了愉悅的情感,這種情感就能強化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更加深入細致的去領略其中的美感。同時,當學生初步感知了某種審美對象后,情感便會推動他們去展開豐富的想象。因此,在審美活動中,只有當情感滲入了審美的過程,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時,對美的感受才會是深刻的、強烈的。只有這樣,美育的陶冶情操的功能才能得以實現。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調動各種手段誘發學生的情感,使之受到感染。如果學生無動于衷,美育功能的實現就只能是一句空話。譬如,學習蘇軾的《卜算子》,就必須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當時的苦悶心情;學習屈原的《國殤》就要學習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質。只有當學生沉浸在強烈的、深厚的感情中時,他們對于作品中美的感受和把握才會是深刻的,從而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
四、計劃性和循序漸進性原則
計劃性和循序漸進性原則是教學中的一個基本原則,但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貫徹這一原則都有一定的困難,因而更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語文教材的編排是以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為主要依據的,而不能以美育的要求為主要依據,這就給語文教學美育的實施增加了難度。因此,教師必須深入挖掘作品中的美育內涵,從而根據教材的系統性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有計劃的循序漸進的對學生實施美育,將審美導向由低級引到高級,由感性引到理性。這樣才能防止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的隨心所欲和雜亂無章。譬如,在教學《牡丹亭游園》時,因為這個作品大多數都是由昆曲來表現的,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音樂美,可以先讓學生從感性方面去感受,然后引導學生借助語法和音韻方面的知識去感受這種美。
五、滲透性原則
這一原則的含義是:教師要從教材內容出發,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美育內涵,把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當中去。包括字詞句教學、作品研習和試題的編寫等等。不能把美育和語文教學的其他內容割裂開來,孤立的進行審美教育,更不能脫離教材,把語文課完全上成美育課。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深刻把握教材中的美育內涵與其它內容之間的聯系,從而把語文知識的訓練、語文能力的培養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教學互動促進、相輔相成的境界。譬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多種表現手法的運用,尤其是貼切、生動的比喻句和奇特新穎的通感的運用,讓學生借助想象,充分感受荷塘月色的美麗。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語言特色,如詞語的活用和疊字疊詞的運用,體會詞語的藝術表現力和節奏、韻律協調的音樂美,把美育和語文教學有機的融合成一個整體。
作者:潘媛媛單位:江西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