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土建工程高院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分析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建設面臨的問題,提出促進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措施:創新辦學理念和課程定位;以學生為主體,協調發展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以學生能力為主線,結合專業構建教學內容。
【關鍵詞】土建工程類高職語文課程建設辦學理念課程定位
近幾年,各高職院校在深化高職教育改革中,把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專業課程建設圍繞著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技術能力為主線構建。然而,當前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和水平雖然得到了提高,但人文素質不高。這一問題引起了專家和學者的高度重視,各類職業院校的教師也紛紛從各自的專業進行改革。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主干課,它在培養高職生人文素養中發揮著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語文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專業結合,與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結合,加強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設。
一、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建設面臨的問題
當前,部分高職學院對《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高等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理解過于功利化,造成在專業和課程建設中,就業前景好的專業就保留,能幫助學生成就一技之長的課程就開設,即用對學生就業是否有直接作用作為標準的“實用”原則來對專業和課程進行建設。大部分高職院校把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作為課程建設的首要和重要任務。因此,專業課程建設圍繞著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技術能力為主線構建。受“實用”原則影響,承擔文化傳承與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大學語文課程成為“課余”的選修課。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質主干課的大學語文處于這樣的尷尬地位,無疑使學校的人文教育進一步受到削弱。學生方面,迫于就業壓力,多數高職生認為到職業學院就是來學技術的,只要學好技能就萬事無憂,放松或完全放棄了自身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的培養。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不感興趣,不關注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從近幾年部分高職畢業生的信息反饋來看,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和水平不低,人文素質卻不高,他們崇尚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功利化。具體表現在:首先,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體到生活實際中,人際交往以利己為重,行為的出發點看對自己有多大的好處;在工作中不愛崗敬業,更不會為企業奉獻、犧牲。其次,民族、國家、社會等概念模糊。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的“大公無私”的崇高人格,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情懷,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年輕一代身上有所淡化。
二、圍繞專業推進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將高職學生培養成具有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同時也為改變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被邊緣化的尷尬處境,創新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成為廣大高職學院語文教師最迫切的使命。高職學院大學語文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
(一)創新辦學理念和課程定位。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這一綱要明確提出素質教育與科學技術同等重要。愛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職責》一文中指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學前輩提醒我們,職業教育使學生成為“精神人才”比“技術人才”更重要。目前,我國土建工程類高職學院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傳授與職業技能的培養、輕視人文素養提升傾向比較突出,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知識扎實,但知識面窄,有一技之長,但水平不高,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素質和能力更是欠缺。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對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認識偏差與人文教育缺失。作為職業學院的管理者,必須改變觀念,強調“以專業為主,職業能力與人文素質協調發展”的辦學理念。作為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教師,應進一步強化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是專業課程的基礎。教學實施時,協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在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建設中強化人文性,將人文素質理念滲透于各個環節。在職業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結合專業和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重新將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兼具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與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職教育能否在今后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632016.2創新辦學理念,科學定位大學語文課程的地位是實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二)以學生為主體,協調發展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
土建工程類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具有高職語文學科的共性,既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又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同時必須具有個性特色即與專業結合、與學生將來就業結合、與職業教育結合,以學生為主體,使人文素質與職業能力協調發展。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師和學生雖然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但教學活動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跟隨教師興趣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和興趣的陶冶。為此,語文課教師主動改變自己,由主體地位向主導地位轉變。在教學活動中應以學生為本,注意學生的興趣愛好,切實踐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理念;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習慣,主動滿足自己學習欲望,真正實現將課堂還給學生。
2.突破時空限制。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接受知識的途徑和方式更多元化。大學語文課教學不應局限于有限的時間與有限的空間。應通過互聯網或是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即給學生創設一個可以自由的吸取知識滋養,翱翔于知識海洋的活動平臺,主動獲取知識,擴大視野,提升素質能力,為可持續發展蓄備力量。
3.激發學生創造性。
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指高職學生不但有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有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精神。要使職業院校畢業生成為未來新技術、新工藝、新發明的創造者,在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創設自主學習情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或獨立思考后勇于質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4.培養和諧發展素質與能力。
從近年來的市場調查發現,社會及用人單位認為人文素質,是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生產力之一,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學生的形象和水平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形象和企業的未來發展。人文素質對個體也是決定個人行為、做事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良好的職業能力的習得,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課堂教學的熏陶培養是良好的人文素養形成的主渠道。大學語文課既能充實學生文化底蘊,還具有豐富的人文含量,能提升人文素養,因而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課。將高職學院大學語文定位為專業教育服務,應立足職業,突出應用、實用,人文素質與職業能力和諧發展。
(三)以學生能力為主線,結合專業構建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育的一個機制,任何教學思想、教學主張、教學方式都是通過教材去實施的,沒有好的語文教材一切都無從談起。”教材編寫以及教學內容的選擇是一個關系到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性問題。高職學院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方式及內容選擇,應突出語文學科特色,結合職校生特點,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反映時代特色,與專業、就業崗位結合進行建設,達到既為學生學習專業服務,也為學生“成人”服務的目的。
1.當前高職教材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學院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及教材建設模式主要有:沿用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學語文教材和各學院自編的語文教材或讀本。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學語文教材編寫體例大多以文學發展為主線和以文體分類為主線。按文學發展編寫的教材強調系統化,脈絡清晰,有助于學生充分了解各個時代的文學流派、文學風格,在閱讀選文的同時也是對文學史的一次梳理,不足之處大多限于名家名作,忽略學生學習興趣與現實性。按文體安排內容有利于學生對各種文體特點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寫作各種文體的水平及鑒賞能力,但長時間學習單一的同一體裁文本,容易使學生產生倦怠、乏味的感覺,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影響學習效果。高職學院自編教材有的以語文人文性為主線或工具性為主線,有的將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有的將人文性、工具性和職業性結合,然后按模塊組合編排。這些自編教材體現了一定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內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時代性和彈性。不足是針對性和專業性不強,同一套教材各種專業的學生都可用,不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本位”、“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特色。大學語文教材文本的選擇,是編寫大學語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完成,除與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有關,更與教材的質量及教材選擇什么篇目有直接的關系。所以,歷年來教材的編寫者們對選文特別用心。現行大學語文教材主要的不足有:一是注重傳統經典名篇,而缺乏反映當代現實生活的文章。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古今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弘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因此,對于當代優秀作品應該廣泛地選用,而不應厚此薄彼。二是大學語文教材選文與中學教材選文重復篇目多。大學階段的學習,無論是從知識的深度還是廣度方面要求都應比中學高。如果大學語文教材選文與中學語文教材選文重復,會降低高職生對大學語文學習的興趣,因此,大學語文教材與中學教材在要求上應該有較大的不同。三是外國文學作品入選太少或未選入。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加劇了世界各國文化融合。外國文學作品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外國的風土人情、社會風貌,通過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有利于高職學生開闊眼界,面向世界。
2.與專業結合建設大學語文教材。
目前高職教學中,課程改革方向是圍繞專業設置課程。公共課中的英語、數學與專業結合取得很好的實效。高職語文教材建設與專業相結合是可能的。為實現高職學院大學語文教材建設與專業結合,應以學生對專業學習興趣遷移為突破點,以服務學生就業為目標,通過市場調研,了解行業從業人員的崗位素質能力需求,以“職業崗位需求”并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構建教學內容。針對大學語文教材的不足,筆者結合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對現有的優質大學語文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優化。根據土建類專業特點和學生能力素質要求,大學語文教材建設應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線分模塊編寫教材。具體內容有土建類工程應用文寫作、水文化導論、建筑文化導論、實用口才、文學欣賞五大模塊。每個模塊內容分冊編寫,其中土建類工程應用文寫作模塊內容是必修內容,其他模塊內容作為選修,各專業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自主選擇。教材選文注意傳統經典與現當代美文結合,中國作品與外國作品結合。
3.構建立體化教材。
教材是以教科書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學的包括紙質媒介和電子媒介的語文材料。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發輔助教學的光盤、多媒體課件、課程網站等資源。通過多介質,多種手段有機配合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新工藝、新技術將會給職業教育帶來什么影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對未來的勞動者的技能和知識的會有什么要求,這一切都難以確定。因此,高職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建設要走出困境,走出特色,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與專業結合,將人文素質理念滲透于整個課程體系中,為實現職校生的職業能力和人文素質協調發展的目標服務。這是大學語文最終的教育目標,也是教學創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家碧.大學語文教學觀念與教學手段的更新[J].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3(4)
[2]朱方瓊,潘仁炎.藝術類高職大學語文教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4)
[3]張華.語文教材中范文選編的策略初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3(3)
[4]金偉.大學語文教學的模式化改革研究[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3(5)
[5]周文.對高職教材編寫的反思[J].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6]汪小艷.面向專業群的高職大學語文開發[J].文教資料,2009(9)
[7]王茜.淺談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材的改革[J].網絡財富,2009(22)
[8]李田秀.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危機及對策[J].現代語文,2014(11)
作者:李田秀 單位: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