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風險社會中的高等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代中國處在社會轉型時期,正遭遇多層次的挑戰,貝克曾對當代中國的情況做了如下的描述:“隨著中國與世界聯系的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與西方市場經濟上百年發展、完善的過程相比,中國的社會轉型是‘壓縮餅干’,以歷史濃縮的形式,將社會轉型中的各種社會問題呈現出來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沖突和文化碰撞,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本土文化與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1]20世紀以來,中國人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遷。
當前中國社會的風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方面的風險從世情看,世界格局進入深度調整期,這使得中國的建設必然受到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的影響,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全球能源資源市場的爭奪更加激烈,保護主義抬頭,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局部動蕩頻繁發生,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強化軍事同盟、加強軍備競賽的傾向繼續回潮,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和極端宗教勢力猖獗,地區熱點和局部沖突此起彼伏,西亞北非局勢持續動蕩,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我國周邊環境中的戰略壓力和地緣政治風險有所突出,東海、南海不斷發生的事端,使我國發展的良好周邊環境受到影響。我國在繼續發揮大國作用的同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趨利避害,妥善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對我國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2.國內方面的風險從國情看,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矛盾:第一,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多依靠投資拉動,依靠消耗大量資源、依靠粗放型經營。實踐證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已不可為繼。在我國,如何全面實現科學發展,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上來,從根本上解決13億多人口的民生問題,成為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史無前例的宏大工程。第二,世界上不少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后,出現了經濟增長徘徊不前、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增多等重大結構性問題,這往往被稱為“中等收入陷阱”。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怎樣解決居民收入差距、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行業水平差距過大的問題,滿足群眾對提高生活質量、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的新期待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第三,我國是后發型現代化建設國家,我們要在一百年的時間內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道路,西方國家在幾百年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在我國可能會濃縮在幾十年內集中出現,使我們社會的風險系數增大,各種矛盾積聚,各種問題疊加,需要我們要完成很多雙重的任務,譬如工業文明的任務沒有完成,信息文明已經到來,這就需要有處理矛盾疊加的能力。第四,當前我國社會道德領域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一些社會成員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以權謀私、造假欺詐、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問題和現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背道而馳,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格格不入,沖擊著社會的道德底線,拷問著人們的道德良知。如果不認真加以解決,就會敗壞社會風氣,影響正常經濟社會秩序,損害民族形象和國家形象。第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主要是:資源約束趨緊,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5%,鐵礦石等重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也都在55%以上,全國年均缺水量超過500億立方米,2/3城市缺水;環境污染嚴重,一些重點流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城市灰霾現象凸顯,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加重;生態系統退化,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37%、沙化土地面積占18%、石漠化面積占1.3%,80%以上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積擴大,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減弱。環境問題不僅制約經濟發展,而且影響社會穩定[2](P143)。近年來,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頻發,給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帶來了危害,直接釀成社會群體性事件,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誘發因素,對社會和諧穩定構成直接威脅。以上所列舉的這些風險與挑戰,顯性和隱性并存,涉及領域寬泛,表現形式多變。盡管社會風險不斷增加,但人們仍普遍缺乏風險意識,并未認識到風險社會的到來,對各類危機,或熟視無睹,或渾然不覺,更談不上應對風險的沖擊與挑戰。因此,當務之急是,真切描述各種社會風險問題,以喚醒人們的風險意識,并為治理與防范各種風險尋求良策。
風險社會與高等教育
在風險社會,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
第一,從高等教育制度層面來看,風險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社會教育觀念因素導致的風險,由社會上對教育目的的認識、教育功能的理解、教育價值的取向等因素演變成的風險事件導致的高等教育觀念偏差,甚至教育本質失真等高等教育風險。二是由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因素導致的風險,與管理體制、機構設置、領導體制、辦學投資體制、招生考試制度等因素相關的風險事件不斷發生,學校運行不暢,缺乏辦學自主權和資金,辦學形式單一的風險。三是由教育法律法規、教育方針政策因素導致的高等教育片面發展的風險。
第二,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應試教育是教育的功利外殼,已經對高等教育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自覺學習能力不強、缺乏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應試教育培養的學生如同流水線上生產的產品,同質化而非多樣化,知識化而非能力化[3]。在應試教育中,考試和應試成了最終目的,升學率成了考核教師和學生工作學習績效的唯一憑證。應試教育的風險在于把大學生的生存技能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忽視了教育“百年樹人”的目的,偏離了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4]。應試教育是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必將帶給高等教育極大的挑戰。
第三,教育不公平引起人們普遍不滿。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顯著特征。教育公平是突破城鄉地區二元結構、突破貧窮代際傳遞的前提。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權利平等。教育機會均等是指在相同的標準下能力相同的個人不應因性別、地域、家庭背景、個人出身等差異而受到不同的待遇;教育權利平等主要是指從制度與法律上保證公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5]。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公平性面臨的風險主要有:城鄉家庭收入差距和城鄉基礎教育不均衡導致的高等教育起點的不公平,高等學校區域布局的不平衡和高考地域招生錄取的不公平導致的高等教育選擇的地區公平性問題,現實社會各階層對高校與專業差異性選擇的不平衡導致的受教育者的階層公平性等問題[6]。除此以外,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的不均衡、高等教育質量的不均衡等問題也使高等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第四,外延擴張忽視內涵建設。從1999年我國實施高校擴大招生政策以來,招生人數急劇增加,一方面滿足了國民對高等教育日益增加的需求,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實踐表明,高等教育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也出現了高等教育需求與市場供給失衡等一系列矛盾,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等一系列社會性問題。高校擴招的初衷旨在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解決就業難的問題。但是擴招之后卻出現了一系列的諸如教育資源配置不足、教學質量下降、學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就業困難導致的教育投資風險增大等問題,對我國社會的整體穩定發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主要任務。
第五,偏離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一些高校重視技術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道德教育。很多大學生在道德價值觀方面的失范,主要凸顯在理想信念淡薄,存在一定的投機取巧和功利主義的思想;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缺乏社會責任感,對社會要求過高,對自我要求過低,關注自我價值,漠視社會價值,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相沖突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得失。
風險社會中高等教育的變革
風險社會無法逃避,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主動應對它所帶來的挑戰。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它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和首要目的。一方面,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風險社會的到來,引起了社會的變化,受社會發展制約的教育,必然要順應社會的變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要促進社會的發展。為了應對風險社會的挑戰,高等教育也要有所變革。由此看來,無論是從適應社會發展而言,還是就促進社會發展而論,風險社會中的高等教育都必須有所改變。
1.從宏觀層面看,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應遵循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適應性原則,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而高等教育反過來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才培養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合理設置學科專業,要從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出發,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人才培養結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高校的專業設置必須要以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在設置新專業和進行專業調整時,要主動適應地方經濟與人才結構調整的要求,進行科學的預測和論證,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所需的人才。這樣既可以體現高等教育為經濟社會服務的思想,又可避免教育資源和人才的浪費,同時也有利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第二,應遵循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原則,致力于創新人才的培養。高等教育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確立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的核心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把每一個學生都看做是具有創造潛能的主體、具有豐富個性的主體,為學生的充分發展提供一個廣闊、自由的空間,要啟迪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的發展,大力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也是發展的主體。應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活動,調動所有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創造力。堅持主體性原則,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是尊重所有學生發展的權利,保證所有學生獲得均等受教育的機會,關注教學活動的層次性,挖掘出每個學生的潛能,使他們都能獲得成功。堅持全面發展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動手,還要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創造,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7]。
2.從微觀層面看,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第一,轉變教育理念,普及風險意識。應對風險社會,首先需要變革的是教育理念。我們的教育理念中,嚴重缺乏風險意識。理性的風險意識要求人們對現代社會中實然存在的和可能發生的風險,持敏銳的態度,既不會出現過度恐慌,亦不會漠然無視。它要求人們既能客觀看待風險,又能運用適當的手段來規避風險。人們缺乏風險意識,必然導致對社會風險認識不清;認識不清,必然導致準備不足;準備不足,便無法在風險社會中立足和生存,更談不上去應對和變革社會。因而,必須轉變教育理念,普及風險意識,提高人們對風險的警覺性,認識到自己身處風險社會的現實,并有意于現實的改變。
第二,發展素質教育,培養應變能力。應對風險社會的挑戰,應變能力的培養是關鍵。風險社會,復雜多變,各種潛在的或表征出的危機此起彼伏,這就要求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不僅要掌握知識,而且在面臨各種問題與矛盾時,能夠判斷、選擇并做出決定。反觀當今的教育,打著培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幌子,行應試之道。培養出的所謂人才,僅掌握一些空洞的理論知識,以及紙上談兵的考試技巧,完全缺乏靈活應變的能力,特別是應變危機的能力。例如,學生們在地震面前不知如何自救和救人、遭遇社會暴力或校園暴力時無法自保、走上社會之后無法適應等。因此,教育必須以素質為目的,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應變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處理社會問題時,能根據學得的知識和經驗做出恰切的選擇。
第三,更新教育內容,增設風險教育。更新教育內容,增設風險教育,是應對風險社會挑戰的一種重要途徑。風險教育,能提高人們的風險意識和危機意識,培養預防風險和應對危機的能力;能使他們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危機,客觀、理性地應對困境;最重要的是,能增強他們對風險社會的適應性,亦能緩解風險社會造成的危機和壓力。因此,應當對當前教育內容進行適當的更新。在學校教育中,適當設置相關課程,實施正規的風險教育,增進學生對風險的認識和了解,整體提升學生的風險意識和應對風險的能力。此外,風險教育還應面向社會大眾,多手段普及風險意識,使之具備危機意識和應對能力。而風險教育的具體操作方法,除了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有關社會風險的知識和理論之外,還可采取案例分析法———引入食品安全、群體事件以及生態惡化等案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并恰當處理風險。另外,還可采取社會實踐法———組織學生參與應對風險的社會實踐,提高其應變能力。在實踐中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具備理性面對危機的心理素質,以及合理處置危機的能力。總之,當今社會已成為“風險社會”。高等教育作為社會子系統之一,有必要也必須做出相應回應———變革自身,應對挑戰。高等教育只有從上位去拓寬教育管理的執政觀念,從深層去剖析教育實踐的運行機理,從長遠去構架教化育人的培養目標,才有望盡快根除其病癥,使整個系統成為協調一體、配合有序的健康機器,和諧暢通、良性循環地運轉起來。
作者:張珺單位:河南工程學院管理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