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聲樂教育的文化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國古典的詩歌詩歌都是和樂而唱的,詩歌通過通過一定的意象營造一定的意境,借助長短不齊的句式和獨具表現力的辭藻,并吟唱出來。聲樂詩歌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靠曲調和聲音來表達,后者主要借助語言文字來表現。聲樂具有詩性特征,用詩性來表現聲樂會更加靈活自如,豐富多彩而又充滿激情,聲樂對學習者的影響更加深刻。當前我國聲樂教育一般都表現為明顯的統一化和規格化特征,使得教育變得較為被動和封閉。因此,好的充滿詩意的聲樂教育能夠理立足學生的學習階段需要,幫助學生更好地進性自我表達,完善自我,成就自我。保持聲樂教學的詩性特征也是我國聲樂教育文化回歸的重要表現,中國聲樂源于詩歌,詩樂自成一家。
二、聲樂藝術的美學回歸
聲樂教育要和審美教育統一起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聲樂,欣賞聲樂的美感,活動藝術的享受;另一方面,將聲樂教育與美學統一起來,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審美經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聲樂本身來看,聲樂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藝術表現出來的美也是聲樂的生命和靈魂,聲樂教育的文化回歸的直接表現就是美學回歸,讓學生感知更多的美學。教學中,學生技能訓練和沒學生教育統一起來,更好地展現聲樂具有的美學品質和人文精神。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不斷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創造社會中逐漸形成并流傳下來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財富,既包括有形的物質財富,也包括無形的技術、文字、語言聲音和思想習俗。其中最容易傳播的就是聲樂,承載著人們的創造、理想和審美追求。例如,著名的江蘇民歌《茉莉花》,這首歌曲婉轉的曲調很好地反映了江南水鄉的溫潤,江淮大地的秀美景色、吳儂軟語的溫馨柔和,正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的寫照,也是對幸福生活的直接吟唱,這首民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中國的山水風景、民風文化、風物人情。將聲樂教育與審美教育統一起來,不僅能夠很好地理解聲樂作品,還能夠更好地演繹作品,從美學的角度去感知和發揚聲樂藝術,讓聲樂更具文化內涵。
三、聲樂教育的文化回歸路徑
聲樂藝術是語言和音樂并存的藝術形式,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我國聲樂教育要進行文化回歸,必須融入母語的文化土壤,從母語的表現形式中尋找文化的承載。
1.開設方言課
民族音樂的藝術風格特征是給予各地語言的語音、腔調和韻律之上的,如果沒有了方言基礎,很難找出民族聲樂的味來。中國民族五千年歷史,中國地域復員遼闊,五十六個民族有著相互聯系而又彼此獨立的文化淵源,也就產生了不同民族的語言特點和與之相應的聲樂文化。各個民族有著自己特殊的表現技巧和方法,各地的方言也就蘊含著豐富的音色資源,豐富的語種也就造就了更多的唱腔體系和演唱方法。江南民歌屬于吳儂軟語,委婉、悠揚、清雅、細膩;而北方民歌就顯得非常的沉著豪爽,西北民歌又是高亢嘹亮的特征,這又是源于北方語言而形成的民歌特色。因此,聲樂與語言風格密切相關,我們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聲樂學習模式;同時,我國各地方言又種類繁多,不能完全拿來應用,學生需要從自己的聲音和音調特色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發音的方言進行學習。
2.開設中國樂理、聲樂藝術課程
要在聲樂教育中更好地回母語文化,必須開設一些諸如中國聲樂歷史、中國樂理、中國聲樂藝術欣賞等課程。只有把聲樂教育與民族文化進行有機融合,才能借助廣闊的民族文化完善和豐富聲樂教育的內容,讓聲樂教育真正體現母語文化。在傳承傳統聲樂文化的過程中尋找到母語文化的根源,創造出獨具民族文化特色、生命力旺盛的聲樂藝術。
3.注重聲樂文化與民族文化的交融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聲樂藝術教育主要還是停留在技術和對技術的控制上,一門藝術應該是立體的、多角度的綜合藝術,在學藝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較多的人文教育,不能只重視技藝、重視模仿,而忽略育人與創新,把聲樂教育和欣賞置入人類整體文化的大背景,注重各種文化學科的相互交融,培養出德藝雙馨的高素質音樂人才。總之,聲樂教育需要通過對聲樂教育歷史的了解和文化的回歸,更好地感知聲樂藝術,發現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審美能力,依照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出我國優秀的聲樂文化藝術人才。
作者:馬聞靜單位:九江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