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效應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同樣,它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故而分為積極的一面有利。本文筆者就聲樂中的心理效應展開探討,希望通過科學分析能夠帶給教師一些好的教學方法,從而帶動學生的進步。
關鍵詞:聲樂教學;心理效應;積極心理
一般的心理反應可分為三種:常態反應,偏離常態反應和變態反應。義如其形,不必想便知常態反應是最有利的,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學習。而聲樂表演者也是在常態反應才能精神表現良好,演唱技術、技巧正常甚至超常發揮。如此有利,本文我們將對聲樂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效應進行研究分析,從而得出準確的結論,使學生有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的心理不僅使學生表演大大進步,還有利于他們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
一、用多重心理效應,享多重進步
(一)期望效應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即期望效應,它告訴我們真誠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終會結出豐碩的果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暗示學生:我能行。這種熱切的自信與期望,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決心。尤其是對那些新來的學生及差生,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肯定。教師可以給他們更多的鼓勵,上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反之,如果教師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學生將會將這種觀念內化,而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心理決定了外在。所以,自暴自棄是絕對不允許的,教師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二)門檻效應
該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斯提出的,它是指一個人接受了較低層次的要求后,適當引導,往往會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類似于我們平常說的大目標,小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總目標劃分為幾個小目標,即初學者可以先找一些旋律、節奏簡單的練聲曲,也可以進行一些短小的音型或片段的循環重復,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完成了小目標,而且獲得了成就感。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況,適當的增大難度,即擴大目標。
(三)詹森效應
詹森效應是從實際事實中延推出來的,是指那些平常表現良好,但由于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技場上的失敗現象。我們平常生活中也會有此類人的存在,即平常表現良好,一到考試就發揮失常。主要原因是得失過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的。而此時教師需要早發現這些現象,并做到早對癥下藥,帶領學生走出詹森效應,取得質的飛躍。
二、借師生心理互動,求共同提升
學生聲樂專業的進展,是由師生間的協調配合,共同推進所完成。教師和學生以演唱為中介,一方面進行歌唱技能傳授,一方面傳授音樂審美教育。所以,師生互動心理不可或缺。而且,如果能將許多技能投放到師生互動的心理審美活動中,師生二者都能得到陶冶,從而使學習效果增值。既愉悅了身心,有學了新技能。何樂而不為呢?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進行演藝技巧的切磋,二者進行同目標雙向活動的心理運作模式,在情感與心理的帶領下,一起在聲樂的世界里遨游并學習知識。
三、以多種科學方法,得積極心理
我們該如何養成并擁有它呢?情緒調節法: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大家應該都有被心理情緒影響學習或工作效率的經歷吧!情緒真是個可怕的東西,它主宰著我們的一切。而且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困難,我們可能在比賽中失利,可能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而這些困難對于情緒控制不好的同學是一道鴻溝。所以教師應該做好學生思想的疏導工作,將他們從沮喪的情緒中帶出來。模擬訓練法:聲樂教學有很多都是一對一的教學。學生在小環境中待久了,那么回到大環境大舞臺中勢必會緊張,所以,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參加一些時間活動,或者自己開展一些活動,譬如召集學生,來一次小型演唱會,大家輪流表演,這樣學生既有了膽量,又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注意力遷移法:如果繃緊了神經全身心投入演唱,那么學生勢必會有所緊張,害怕,對于這些內心世界比較豐富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轉移注意力法,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情感表達和音樂欣賞上,卸掉過多的思想包袱,全身心的為完美演唱做前提。心理活動無處不在,同樣心理效應也無處不在。很明顯,積極的心理有利于我們以飽滿的熱情學習和生活。而且一個人的心態的積極,是從小到大一點一滴變化的,我們要想擁有它,需要經歷一些消極心理,不過,風雨過后才是彩虹。“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這句話也恰好說明了心理強大的重要意義。希望本文能對教師或者學生一些好的建議,并對以后的教學和學習發揮積極的作用。總之,聲樂作為一種特別的教授科目,它必須師生相互協調合作,共同進步。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在教授或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及現象,定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快彩.積極情緒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與誘發[J].音樂創作,2013,21(1):56-58.
[2]楊曉晴.聲樂教學中的心理互動效應探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46-52.
作者:董荻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