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語文課堂多媒體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圖片激趣,在美中頓悟
語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課文中的某個形象過于抽象或陌生,致使學生無法理解。例如在學習《雨巷》時,很多學生對詩中關鍵意象“丁香”從沒見過,那么,對它的“心結、哀愁”等內涵就更加無法觸及。多媒體輕松解決這一難題。當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一結一結的淡紫色丁香花時,同學們不約而同發出驚嘆:“丁香花是這樣的啊,太美了!”之后,我抓住丁香在外形和顏色上的特點,啟發學生思考和聯想,大家恍然大悟:怪不得有詩人寫“丁香空結雨中愁”呢,原來如此!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教學難點被突破了,學生也獲得了美的熏陶和思想的頓悟。用圖片展示的方式輔助教學,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直觀而輕松地理解所學內容,并且可以通過圖文并茂、多姿多彩的大屏幕,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荷塘月色》一課,我用多幅圖片展示出“裊娜地開著的”“羞澀地打著朵兒的”等各具姿態的荷花,在美的氛圍中,學生的興奮點被激活,放飛想象的翅膀,更深地體會到了課文的意境和內涵。
2.音樂渲染,營造情感氛圍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耐人咀嚼的詩歌。要理解含蓄的詩意,品味精美的語言,體會詩人的情感,對于學生來說并不簡單。當學生由于時空差距或受年齡和閱歷的制約,對詩歌的理解無法達到要求的深度時,我們可以嘗試用音樂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感情體驗,引導他們走近作者。講解《琵琶行》時,我了解到許多同學對琵琶聲很陌生,就用音頻播放了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在時而激越時而悲愴的樂聲中,同學們振奮不已,對文中琵琶聲的描繪有了直接感受。在詩歌教學中,配樂詩朗誦是獨具效果的手段。《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在網絡上有大量的音頻材料,我從中精心挑選出一個來輔助教學。當低沉的男中音讀到“她死時輕輕地呼著她的乳兒的名字”時,教室里傳來啜泣聲。嘹亮而悲愴的嗩吶聲適時響起,同學們無不表情凝重,深深沉浸在詩歌情感中。在樸實無華的細節講述中,在催人淚下的朗誦和樂曲中,同學們了解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感動于大堰河和詩人間的母子情,產生了深深的共鳴。音樂具有直指人心的神奇力量。文中含樂,曲中含情,詩歌與音樂間的完美融合,會讓學生產生心靈的震顫,對詩歌有更新更深的認識和感悟。
3.善用投影,原味展示重現
除了計算機之外,與大屏幕相連的還有投影儀,這個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用較少。某次作文課時,我把前次習作中出現的優秀范文讀給全班聽,分析點評。在此過程中,我發現因為是單純的聽覺接受,許多學生聽完就忘,更有不專心者連聽都沒聽,預期的效果根本達不到。于是,我有了思考:如何把這些優秀范文直觀地呈現在課堂上呢?對,投影儀!可把這篇被批改過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邊看邊評。同學們可以原汁原味地看到文中的每個字,包括錯別字、病句、不規范的標點等,還可以看到教師用紅筆批注的點題句、排比句等精彩內容,并能整體地評價書寫的規范、字體的大小等,對自己的寫作起到比較借鑒作用。用了投影儀這個法寶,學生對作文課的興趣大大增加,范文講評的效果也大為改觀。此外,學生平時的優秀作業一一傳看并不方便,就可以發揮投影儀的功效。若有同學在解答某道題目時出現了典型性錯誤,也可以投影分析。原味展示,事半功倍。
4.視頻激發,調動多感官體驗
視頻泛指將一系列影像以電視信號方式加以捕捉、紀錄、處理、儲存、傳送與重現的各種技術。隨著語文教育的改革和中學課堂多媒體設備的廣泛應用,視頻在語文課堂上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為學生喜聞樂見。配圖配樂的詩朗誦是在日常教學中應用最多的視頻手段。通過音頻材料,我們可以聽到諸位名家抑揚頓挫,感情充沛的朗誦,如果再配以相關的生動畫面,會更大地觸發學生的興奮點,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并讓學生在視聽中獲得雙重的審美愉悅。比如,在講解曹操的《短歌行》時,為了讓學生更直接地感受作者形象,我在網上挑選了一個合成視頻,影像是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段,聲音是劇中曹操的扮演者鮑國安朗誦的《短歌行》。看著曹操身披戰甲、氣宇軒昂、橫槊賦詩的場景,聽著他低沉而慷慨的吟誦,學生倍加振奮,許多人不由自主地跟著朗誦起來。之后學生自讀時興致很高,都在模仿鮑國安的語氣和語調。單獨朗誦環節,大家踴躍發言,爭先恐后,場面之熱烈前所未有。網絡上有大量的教學視頻網站,我們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挑選下載適合的視頻、短片,或導入新課,或創設情境,或拓展課堂,為教學服務。
5.電影拓展,提高綜合素養
電影是視覺和聽覺、聲音和畫面、時間和空間、思大語文論壇•教學一線想和藝術相結合的綜合性藝術,具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反映社會現實的藝術功能。電影的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畫面豐富,有較強的感染力,這些特性符合高中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適當使用電影輔助,可使語文課堂異彩紛呈。講解《論語》時,我發現學生對“圣人”孔子沒有興趣,究其原因,是孔子生活的時代久遠,且孔子的形象過于高大和抽象,令學生敬而遠之。于是,一番思考和挑選后,我給學生播放了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電影以宏大的歷史敘事再現了時代畫面,用典型事件和細節展現了一個血肉豐滿的孔子形象。同學們如臨其境地看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被卷入陰謀的旋渦,被人欺騙和羞辱,被世人誤解,落魄時“累累若喪家之狗”……影片中有多處精彩對白,不乏課本上的孔子語錄。《論語》語句在電影情境中的再現,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孔子為理想終身拼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極大地觸動了學生的內心,這些表達在他們寫的觀后感中。有同學說,這部電影讓他真實感受到了孔子的偉大;有同學說,孔子不再遙遠,他是一個認真倔強、可愛可敬的老人……那次的作文,因為有了真實的感情體驗,寫的特別精彩。這次教學嘗試,以電影為切入點,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拉近了學生與偉人的距離,使他們對生活有了較深刻的感受,并由此反觀了自己的人生。高中語文教材涉及到不少中外名著,如《紅樓夢》《哈姆雷特》《祝福》《邊城》等,由于篇幅長、情節復雜,學生無法知其全貌,這時便可利用多媒體的優勢,組織學生觀看名著改編的同名電影或電視劇片段,讓學生通過銀幕了解名著梗概,品味經典臺詞,見證經典場面。電影輔助教學以其強大的綜合性及感染力,賦予課本知識鮮活的生命力,豐富、深化了學生對歷史、社會、人生的認識,提高了其審美能力,并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長遠的發展。
二、用多媒體拓展延伸高中語文課堂
語文課的外延是生活。因此,除了傳授課本知識,我們還要關注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多媒體手段可以幫助我們擴展語文課堂的寬度和深度,看到課本之外的美麗風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曾風靡全國,我校與時俱進,很好地抓住了這一契機,利用周日晚自習的時間,用多媒體把決賽播放給全校學生觀看。那晚,教學樓特別熱鬧,不斷傳來掌聲和歡呼聲,同學們在為選手們的出色表現加油。進入教室,我發現同學們全神貫注,沉浸在比賽的緊張氛圍中。題目一出現,大家就立馬比比劃劃,寫出自己的答案,有人還進行著激烈的討論:“不是木字旁,應該是絞絲旁!”這次觀看使全校掀起一股“漢字熱”,同學們對傳統漢字有了新的認識,產出了濃厚的興趣,連平時不喜歡語文的同學都開始興致勃勃地查字典了。之后我校還舉行了一次校園漢字聽寫比賽,把學習漢字的活動推向了高潮。如今,電視上又涌現出“中國成語大會”“中華好詩詞”等漢語類節目,可組織學生觀看。學校常會舉行一些演講比賽和辯論賽,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播放精彩的名人演講、大專辯論賽等,供學生學習借鑒。語文教學一定要關注社會,與時俱進。晚上七點的新聞聯播是全校學生每天的必修課,這不僅讓學生了解時事動態,還能提高他們的觀察力和思想覺悟,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也密切關注著與語文相關的一切新鮮事,并及時反饋給學生。比如,我偶然看了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中俞敏洪為演講嘉賓的一期———《相信奮斗的力量》,覺得很勵志,特別適合高中生觀看,于是在課堂上播放了本期內容。俞敏洪機智幽默的談吐,曲折傳奇的經歷,奮斗不止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個學生。之后,我因勢利導,讓他們整理所觀所感,并布置了寫作練習:以俞敏洪為例,寫一段關于“奮斗”的人物素材。大多學生完成得很認真,有些人還把節目中俞敏洪的話融入其中,恰當而切題,增加了論證的力度。生活處處皆學問,關鍵是教學生練就善于觀察的雙眼,善于總結的雙手。每年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都會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因此,抽出一些時間用多媒體展示這臺晚會,可以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積累寫作的素材,益處多多。除此之外,對學生感興趣的著名大學,也可以播放宣傳短片讓學生先睹為快,讓他們提早確定理想,有的放矢。樹立遠大的志向,培養堅忍不拔的品質,塑造高尚的人格,關系一個人的一生。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也是相互促進的。因此教師要不斷思考和改進,立足課堂,開拓課外,有效使用多媒體手段,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三、多媒體應用的誤區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呈現出一派新氣象。但是,如果運用得不恰當,也會使教學走入誤區,造成負面的影響。
1.照搬照抄或過度投入
一堂精彩紛呈的課需要教師在臺下的艱辛付出,一個精品課件的制作要花費教師的大量時間和精力,不但要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大量瀏覽和精心篩選,還需高超的制作技術。有些教師圖省事,在網上下載課件,然后不加修改地拿到課堂去用。沒有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研究,只是生搬硬套別人的思路,怎能上出一節好課呢?有些教師則走入了另一種極端,過分強調多媒體教學的優點,“堅持”堂堂都用多媒體,從而每天忙于制作課件,導致閱讀專業書籍和研究業務的時間越來越少。久而久之,教學水平和業務水平必然下降,本末倒置。
2.流于形式,忽略效果
有些教師未能把握好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的地位,而把它作為一種時尚來炫耀,整節課不停地擺弄機器,秀技術。課件復雜,五花八門,讓學生如墜霧里。盲目追求課堂大容量導致知識點零碎不堪,表面熱鬧非凡,實則效率低下,學生所獲甚少。這種“電灌式”教學是對多媒體的濫用。多媒體反客為主,成了課堂的主宰,教師淪為了“解說員”和“放映員”。這樣的課堂,已經偏離了教育的宗旨,貽害無窮。
3.以圖代文,限制想象力
很多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將對文本的理解簡單地變成大意的概括、文字的羅列,學生的思考被限制在固定的范圍內,本來可以豐富而多彩的見解被教師簡單的定論所取代。有時還未品讀原文,就出示一系列圖片,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削弱了對語言文字的涵詠。長期以來,使學生形成一種惰性思維———只看圖不看文,用直觀形象代替抽象思維,嚴重影響了語感和想象力的培養,與語文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馳。
4.預設思路,影響師生互動
多媒體教學的每節課都是由教師提前設計好,課上學生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走,教師在一步步引導學生去理解自己設計好的答案,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埋沒了一些獨特的見解,削弱了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問題的能力。對于教師來說,過分依賴多媒體,也會使自己的授課藝術和臨場發揮能力削弱。作為語文老師,更具優勢以自身道德、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學生,通過師生對話交流影響學生。而多媒體教學中,“人機對話”缺乏能動的感情溝通,學生聽的是音箱里的聲音,看的是熒屏上的圖象;教師忙著操作機器,播放課件,師生互動受到影響。多媒體固然強大,卻不是萬能的。教師富有個性的教學語言、從容優雅的教態、清逸俊秀的板書、令人嘆服的課堂機智,都是多媒體替代不了、卻對學生影響巨大的。只有把教師個人特色、傳統教學手段和多媒體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四、總結
總之,多媒體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其在教學中的應用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深刻變革,并逐步建立起新型、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要警惕出現的不良現象,擺正多媒體教學的輔助性地位,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發,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出發,就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點,為高中語文課堂增光添彩。
作者:王曉真單位:云南怒江州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