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重要性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面臨現階段美術教育在學校教育的尷尬地位,學科發展不平衡及人們對美術教育的認識不足,淺談一下自己對美術教育的看法。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單純的把它當作一門技能訓練課。美術教育在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等人才素質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美術教育;素質教育;情感教育;創新精神
美術教育作為近現代學校教育的一門學科,在中國已一個世紀了,人們似乎并沒有真正的認識到。即使在素質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小學的美術教育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大多數人把美術教育僅僅當作藝術特長或技能教育來施行,這是認識上的誤區。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又違背了藝術自身的規律和宗旨。美術教育雖然不像語文、數學等科目的社會作用那樣直接、顯要,但它卻默默的為人類文明作著它特有的貢獻。美術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運用自然的、人工的、社會的、藝術的審美對象,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美的理想,發展美的品格,培養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術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養學生的人格和心靈。人的行為總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情感性是美術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動力。美術中的形、色、質是人類情感的載體,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覺形象與符號,容易喚起人的情感體驗。美術繪畫課的教學除了學習線條、形體、空間、明暗、色彩等藝術語言之外,還要學習臨摹、寫生、創作等藝術的表現手法。在課堂中我們通過臨摹優秀作品和寫生,來培養學生對于形式美的感知能力。美術鑒賞課的教學,通過賞析可以使我們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審美批判的過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過程。在鑒賞課介紹王式廓的《血衣》時,作品中無論是雙目失明的母親,手持血衣控訴的婦女還是拿著字據的老漢,每一個形象,讓觀賞者深深的體會到封建制度的腐敗與殘酷,貧苦農民對舊社會的控訴及人性的覺醒。欣賞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時,我們從它色調、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構成,以及筆觸的運用,油彩技法上的處理,都能感受畫家對自然、生命、人生的獨特情感的體驗,傳達出一種既熱烈又悲傷,既騷動又孤寂的心理情緒。欣賞了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我們感受到典雅和高貴,是一種讓人回歸到平靜和安寧的美。青少年正處在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既是人生觀、審美觀開始形成的時期,又極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所以人性的種子需要澆灌,精神的田園需要正確的引導。優秀健康的藝術作品,不僅是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藝術家正確的審美觀點,而且也使欣賞著得到審美愉悅,起著積極的審美教育作用。因此,美術通過視覺手段,來調動人們的審美感受,達到培養人的道德修養的目的。
一、美術教育是“潛移默化”對人們的思想起凈化的作用。
審美教育是以情感的動態化為中介,以凈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為目標的一種素質教育?!皾撘颇敝饕谷藗冊诓恢挥X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了凈化。也就是說,美術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不是硬性灌輸,也不是通過紀律約束強迫接受獲得的,而是美術作品所包含的美和意義熏陶、感染接受者的結果,是“潛移默化”的。美術作品的特點是直觀性、形象性,相對其它的藝術形象更加大眾化、通俗化。例如,隨處可見的城市雕塑、城市景觀等。而美術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更是無處不在,我們身上所穿的衣服、新剪得發型、窗簾的色彩、地板的圖案、各式各樣的建筑等等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生活。當我們去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和一個雕塑的時候,除了我們去感受作品的帶給我們美的感受之外,我們常常會去思考:作品美在什么地方;到底什么地方打動了我;作品的意義是什么。這意味著接受者必須以全身心的力量投入到作品中去感受它的美和意味。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接受者在不知不覺中受作品的感染和教育,精神境界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
二、美術教育有利于培養人的創新精神。
人的左右大腦功能不同,左腦善于語言、計算、識記、理解、邏輯、推理、判斷等功能進行聚合思維,是科學思維,是智力活動的基礎。而右腦善于形象、空間、情感、想象、綜合、直覺、靈感、創造等功能。美術教育以形象的可視性、動手的操作性、非語言的物質造型性和形象表達的感情性,對人的右腦開發有著最直接的功效。通過右腦的活動來帶動左腦,進而使整個大腦得到開發,也就是用發展形象思維來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發展。在美術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培養包括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想象能力等等。一幅繪畫、一個設計、一個手工都鍛煉了學生手、眼、腦的靈活性、精準性、協調性等,并且很多感官都參與其中。人的創新精神的造就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通過多方面綜合培養的結果。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能發展學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能形成學生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促進全面發展。美術學習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和創新思維與創新想象有密切關系。日本美術教育家板光彥說:“美術活動不在于教會學生畫成一張或制成一件工藝品,不是為了培養未來的畫家而是把它當作開發智力、培養創新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種手段。”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藝術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于何處。它不僅提高了觀察客觀世界的深度,而且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美術教育作為一門綜合性教育,我們只有真正的去了解它的科目特點,解除了對它的偏見和認識上的不足,才能充分發揮其科目的作用。正如美術教育家阿恩海姆所言,“美術在更大程度上應該是滿足人們的精神、智能、身心等方面和諧發展的需要”,他把美術視為“整個文化的一部分”,是每個受教育的人必須具備的能力。在現如今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術教育將發揮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王大根《.美術教育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2(]日)竹內敏熊主編《美學百科辭典》,池學鎮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3(]美)阿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滕守堯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
作者:李林 單位:昭通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