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徑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校公共精神的培育狀況直接關系著大學生能否成長成才、關系著高校能否為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建設人才。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公共精神還有缺失,主要表現在社會責任感欠缺、價值觀念偏差、實踐參與能力弱化、自律精神缺乏、公共情懷欠缺等方面。對大學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采取措施推進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
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迫切性
公共精神是作為“公共人”和“自然人”都應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價值,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素質和社會風氣的重要標志,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當前正處于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時期,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找出促進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舉措,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需要,也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不懈動力的需要。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公共精神存在缺失的部分,主要表現在社會責任感欠缺、價值觀念偏差、實踐參與能力弱化、自律精神缺乏、公共精神欠缺等方面。當前大學生公共精神的缺失,有著復雜的原因:既有內在自身因素,也有外在環境因素;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因素。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新媒體環境下采取合理措施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就顯得極為迫切。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對策建議
要認真貫徹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提出的“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針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現,堅持從實際出發,有效地利用新媒體所帶來的便利,促進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一)加強環境建設,培育有利于大學生公共精神的校園環境和新媒體環境1.建設和諧校園,創造優良公共精神培育的“線下”環境對大學生而言,校園是其學習成長十分重要的場所,是其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重要領域,更是培育其公共精神的重要領域。因此,必須努力創造和諧的校園環境。第一,加強和諧校園文化宣傳。為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必須努力加強和諧校園文化宣傳。高校管理者要創新管理理念,努力引導全校師生員工講和諧、促和諧;教師要將建設和諧校園文化貫穿于教授課程的始終,要對大學生進行學業指導和思想引領,點滴創造校園和諧環境。第二,加強和諧班風建設。要鼓勵大學生班級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致力于班風、學風的建設,努力通過班級活動的開展增強其集體觀念和責任感,培養大學生公共責任感。第三,加強學生組織建設。要不斷加強對學生組織的引導和管理,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組織的活動,并對學生干部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提升大學生的主動參與度、合作和奉獻等公共精神。2.優化新媒體平臺建設,創造文明的公共精神培育的“線上”環境以微博、微信、博客等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對大學生的日常學習、思想、行為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為高校開展大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因此,在當前網絡新媒體技術普及的時期,要為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營造良好的“線上”新媒體環境。要注重對新媒體平臺內容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使其增強網絡自律意識,增強識辨能力,從源頭上凈化網絡新媒體環境;要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監管,建立諸如網絡輿情分析、網絡輿情監督等機制,對大學生應用新媒體情況進行及時、全面的了解,一旦出現問題,立即予以糾正,對違規散布不良信息、不當言論的學生進行必要的紀律處分,以起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示范引領作用我國對大學生進行公共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徑是思想政治教育,這與西方國家開展的公民教育是不同的。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發揮不同教育主體的作用。1.重視課堂教育必須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依據大學生實際、創新教育形式,幫助其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必須經常性地引導大學生了解國內外形勢,提升大學生的使命意識和歷史責任感;必須使每門課的任課教師都能夠做出表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等課程的學習當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2.重視自我教育“沒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對于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而言至關重要,是大學生公共精神塑造的關鍵途徑。首先,大學生要增強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通過課堂、網絡、實踐等多種途徑進行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其次,大學生要經常性地自我反省,對學習中、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和問題及時反思;再次,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實踐鍛煉,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公共責任意識,提升公共參與能力。3.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教育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主體是學校黨團干部、任課教師、思想政治輔導員和導師班主任。為了更好地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必須以身作則、做好表率,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對國內外形勢有清晰的認識和把握,以提升自身理論水平、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言傳身教,為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做好引導者和指路人。
(三)加強制度建設,形成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長效機制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需要加強相關制度的建設,也只有依靠制度的完善,才能形成一種無形的約束力,才能促使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形成長效機制。第一,建立激勵機制,對于能夠帶頭發揚公共精神、展現良好思想政治素養并能夠在實際行動中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的行為,給予精神上或者物質上的獎勵,以引導其他大學生向其學習。第二,建立懲罰機制,對于那些言行上違反公共精神并造成惡劣影響的學生進行必要的懲戒,以使學生明確錯誤言行對自身的危害和對他人造成的不利影響,同時,達到警示其他大學生的目的。第三,建立監督機制,監督的對象不僅包括網絡新媒體運營者、信息者,而且包括每個在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監督的內容不僅包括在網上的言論,還包括在課堂上、在活動過程中、校園內發生的違背公共精神培育的言行。
(四)加強自律,促使大學生真正實現公共精神的自我培養大學生不僅要進行自我學習、自我修煉,努力做到道德自律,而且要將這種道德自律內化為負責任的行為自律,通過“修身”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一,大學生要準確定位自我,加強道德自律。大學生要在學習和生活中,努力找準角色定位,加強思想政治學習,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努力將外在強制轉化為內在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自律意識,并自覺踐行,主動抵制錯誤思潮的侵襲。第二,大學生要嚴格要求,加強行為自律。大學生在加強學習鍛煉、參與公共事務和具體實踐過程中,要增強識辨能力,在錯綜復雜的信息中甄別出對自己成長成才有利的信息,為我所用;要加強自我控制,合理利用網絡而非沉迷于網絡;要及時進行自省,對思想上、行為上的不足之處進行反思,并予以改正;要自覺踐行道德自律,使道德自律真正內化于具體行為之中,不在網絡上錯誤言論,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意愿,并對自身言行負責。
(五)注重實踐,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提升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公共事務過程中展現出的責任感和公共情懷、致力于公共利益實現的能力,但這種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大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和社會責任感的提升。因此,為了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應號召大學生注重參與社會實踐,“應盡量培育個人責任感”,提升社會責任感。一方面,學校要加大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支持力度,對表現優秀的學生予以獎勵,激發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等活動;另一方面,大學生要珍惜難得的實踐機會,志存高遠,將個人夢想與偉大中國夢相結合,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徐鋒華.“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徑探析[J].教育探索,2013,(1).
[2]楊瑞杰.網絡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影響和對策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5,(13).
[3]馬斌.公共精神之解讀[J].傳承,2010,(8).
作者:朱存庫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