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文學教學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充分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為教學服務
教師應該采取開放的心態,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互聯網知識信息獲取方面的便利性,把學習甚至教學的主動權進一步下放給學生,讓他們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其一,采取問答方式提升教學效率,讓課堂更高效。以往學生反映的文學課程教學中比較死板的部分,如文學常識的介紹,可以變單維的教師分析講解為雙維的問答方式,以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教學效率。教師可以提前將相關問題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借助教材或互聯網搜索引擎收集,整理材料,得出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在正式上課時教師以抽查的方式了解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把握,如有不足之處再加以補充。這一教學方式一方面使教學時間的分配更為合理,縮短了對文學常識進行介紹的時間,也就為文學作品的閱讀、分析與討論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時間;另一方面,通過問答這一互動的方式來講解知識性的內容,能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在收集、整理、消化資料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相關知識。當然,最重要的是,因為互聯網在搜集資料上的方便與快捷,學生在課后無需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這反而會讓他們愿意主動參與到這一過程中,而不會視其為沉重的學習負擔。具體而言,在古典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以《詩經》為例,可以將《詩經》的一些基本常識歸納為以下幾組問題:《詩經》作為一部詩歌總集,如何收集而成?其涵蓋的時間與地域的跨度如何?《詩經》原名《詩三百》,為何改為《詩經》,“經”讓其具有了怎樣特殊的意義?風、雅、頌的分類依據何在?《詩經》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哪幾個方面?這些基本常識,學生借助教材和互聯網搜索引擎完全能夠掌握到比較全面的信息。從課堂上的反應看,學生爭相發言,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并形成了熱烈的討論,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其二,讓學生成為老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大學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文學課程的教學絕非停留在對基本知識的了解與記憶的層面,而應把重點放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認識、理解、表達能力的提高上。雖然提出問題,學生通過搜集整理材料找到答案,還只是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但這一過程已經讓學生對如何進行學術研究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進一步放手,讓學生成為老師。當學生能夠把自己閱讀、感受和理解到的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的時候,也就表示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更深入的體會與把握。互聯網收集信息的方便、全面與快捷,使學生能夠較為輕松地獲得講課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資源,這讓學生成為老師具備了基本的客觀條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尚需把握以下幾點。一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話題不宜過大,過深,而應兼顧知識性與形象性,留給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比如舉例分析《詩經》“賦、比、興”中,“比興”創作手法的特點;又如舉例分析希臘神話故事性、形象性強的特點。二是學生講課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應控制在10分鐘以內。三是在學生“小老師”的選擇上,一定要體現公平和自愿原則。四是這一教學方式的運用應當均衡地分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不能過于頻繁和集中。五是老師應適當給予學生備課一些提示,并在內容上做基本的要求。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這一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首先,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踴躍報名,以個人或者組團的方式來體驗做老師的感覺,表現出了極強的自我表達的渴望。其次,由于學生在備課時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竭力解決自己尚不明白的問題或者渴望了解的內容,這從另一方面有利于老師了解學生最真實的需要,從而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再次,學生在講課的過程中,總是力圖讓教學更為生動有趣,如制作課件時偏好運用圖片和視頻,又如買來糖果激勵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等,這也能幫助老師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最后,從其他學生的反應看,當身邊的同學成為老師,既親切又陌生,這反而讓他們也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形成熱烈又輕松的教學氛圍。
回歸文學作品本身
文學課程教學的落腳點,同時也是與素質教育密切相關的一點,是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賞析。如果說讓學生成為老師,采取問答方式講解文學常識是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為教學服務,但我們也必須看到,互聯網搜索引擎所帶來的信息獲取方式的便利性也會滋生出一種不良傾向,即學生偏好淺閱讀,往往略過作品本身直接搜索他人對作品的評論,達到完成作業和應付考試的目的。因此,文學課程的教學必須要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方式,讓教學“活”起來,讓學生能回到作品本身,真正去體驗與感受文學作品的美與力量。其一,詩歌朗誦會。對詩歌進行講解時,可以把課堂變為一個詩歌朗誦及賞析的舞臺。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讓更多學生參與到閱讀及賞析詩歌的過程中來,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各組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準備至少一首詩歌進行朗誦與賞析。比如在盛唐山水田園詩部分,每組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王維、孟浩然等詩人的詩歌進行賞析,然后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分享彼此對山水詩歌的感受與理解。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該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每組學生都作了精心準備,配合音樂,繪畫或視頻來呈現詩歌的意境,有的同學還把古代詩歌與自己當下的生活相結合,進行了具有現代性的闡釋。此外,從古典文學期末考試的情況來看,在詩歌評論部分,大部分學生都能表達出自己對于詩歌的感覺和認識。其二,舞臺表演。對戲劇作品進行賞析時,可以采取舞臺表演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劇本的基礎上,選擇其中片段進行演繹。比如在講到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時,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用表演的方式呈現《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經典作品。要完成這項作業,學生不僅必須去閱讀劇本,深入分析角色與故事,甚至還會背誦其中的經典對白(如果西方文學課程有雙語教學的要求,還可以要求學生直接用英文進行表演)。在呈現方式上,既可以選擇直接在課堂上表演,也可以制作短片在課堂上播出。這一教學方式在學生中獲得了極佳的反響,他們不僅會對人物形象和劇本進行討論和修改,還會精心制作道具,準備服裝,力圖達到完美的演出效果。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學生通過閱讀劇本到表演這一經歷,體會到戲劇獨特的藝術特點,升華了對經典作品的認識,另一方面,作為觀眾的學生也在熱烈的氛圍中感受到了戲劇的魅力。其三,模擬作品人物。對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進行賞析時,可以讓學生模擬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心理,即站在小說人中人物的立場來思考作品傳達出的價值與意義。長篇小說因為篇幅的關系,很難保證學生完整閱讀原文,所以不妨讓學生選擇作品中的某個人物,通過構建這個人物的生命歷程和性格心理,從另一個側面來感受和理解作品。比如分析《紅樓夢》時,可以要求學生分別站在林黛玉、賈寶玉、薜寶釵、王熙鳳等人物的立場來思考每個人物的命運,以及由此傳達出的作品主題。具體而言,可以讓學生為自己所選擇的人物寫小傳,并試著角色扮演,站在作品中人物的立場思考我為什么呈現這樣的性格特質,我為什么會做這樣的人生選擇等問題。在課堂上,不同的人物可以進行對話,探討彼此的關系,以及各自的命運軌跡,從而深化對作品的認識。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面對互聯網對高校文學課程教學所帶來的影響與沖擊,教師應該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既要更好地利用互聯網為教學服務,又要竭力規避其消極影響,引導學生重視作品的閱讀和賞析,真正發揮文學課程素質教育的特色。此外,建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新媒體,如微博、QQ群等,也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方式。教師也可以借助這些平臺,突破課堂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有限性,更全面深入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探討。
本文作者:周磊作者單位:重慶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