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幼兒文學教學與審美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審美情感是一種高級情感,是客體的審美藝術特征滿足主體審美需要所產生的積極主觀的體驗和精神上的滿足。在長期的幼兒文學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審美心靈的培養的重要性。只有讓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分辨善惡是非,才能讓學生在審美的熏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如此才能更好教育兒童,讓孩子們在天真、爛漫的情趣當中感受到兒童文學的魅力。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到的兒童文學的作品都是由成年人創作的,而兒童文學的接受者卻是兒童。這樣就要求作家在創作中,要更多地反映兒童的生活情趣,高爾基曾經說過“兒童文學是快樂的文學”。兒童最不喜歡枯燥乏味的故事,他們更需要的是有趣的東西。因此,兒童文學相對于成人文學來說總是洋溢著更為濃郁的歡愉美。在這種充滿著歡愉的氛圍之中都感受一種心靈的提升。比如《小馬過河》在這部兒童文學作品中就講述了小馬過河的一個很有趣味的話題,當遇到小松鼠的時候說河水很深,當遇到老牛伯伯的時候河水很淺,最后小馬猶豫不決只好去找媽媽,媽媽的回答是只有親自去試一試才知道河水的深淺,結果小馬的結論是河水不像老牛伯伯說的那樣深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淺。故事告訴我們要有一種勇于嘗試的精神。在這樣的作品中就是充滿著歡快的色彩的,同時學完之后學生還能夠在心靈上有所提升。使孩子的情感世界更加得豐富,更加的具有一種審美的心靈。曹文軒先生認為:“要解決孩子情感弱化的問題幾乎是任何一種方式、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奏效的。最能治這個世紀病的,大概就是文學。文學幾乎是唯一的良藥。”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善于以細膩的筆調來展示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詩意之美,從而給兒童以強烈的情感體驗。
二.幼兒文學教學中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
別林斯基說:“鑒賞是崇高的精神快樂和蓬勃熱情的源泉。”鑒賞是自覺自愿發自內心的一種感奮。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對于他們今后的人生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比較早地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是北京的青年作家曹文軒,他第一個明確地提出“孩子是民族的未來,兒童文學作家應當是民族性的塑造者。兒童文學作家應當有一種莊嚴的神圣的使命感。”這種認識,作為兒童文學家神圣的使命,這正是兒童文學美學追求的目標。要讓學生更多地去讀一下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精神追尋的兒童文學作品,在這樣的作品當中提升學生的審美鑒別力,認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更多地感受到美善,感受到精神的歡愉和內心的陶冶。比如:《皇帝的新裝》這部童話作品中,就可以使讀者在譏笑、否定丑惡的同時,更加向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最后是一個小孩子說出了真相,皇帝原來沒有穿衣服。杰出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能以天真、質樸的優美形式和高度的藝術技巧,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使作品具有超強的藝術感染力,使兒童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因此,在幼兒文學的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使孩子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情趣,從而發展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幼兒文學教學中審美道德的啟蒙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著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每個社會都有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作為正處在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學生來說,他們必須接受道德道德規范的教育。在幼兒文學教學中這種審美道德教育是潛移默化、形象生動的。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兒童文學不是些干燥辛辣的教訓文字。文學本寓有教訓的意義,但要像藏在白雪里面的一些棘手的草芽,決不能像一些張牙舞爪的獅子。在幼兒文學作品中經常采用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用物來行動或說話,這種替代對學生會產生很好的暗示作用。例如,張繼樓的兒歌《怎么來?》:“怎么來?抱著來。怎么來?背著來。騎在爸爸肩上來。坐在媽媽車上來。牽著奶奶手兒來。挺著胸膛自己走著來。”全文采用白描的手法,沒有一個褒貶詞句,但批評了誰,表揚了誰,應該怎樣做才是好孩子,作者鮮明的態度不言而喻。幼兒文學內容中大量、細致地向讀者傳遞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規范,從愛祖國、愛人民到誠實寬容、勇敢無私;從培養文明禮貌的行為到培養樂觀向上的性格等。馬雅科夫斯基的幼兒詩《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不好》也是一首帶有鮮明教育目的作品,“……大風掀掉瓦蓋頂,頭上掉下冰雹,誰都知道這件事情,對于散步不好。下點小雨,天放晴。太陽到處照耀。對小孩子對大人,這都非常地好。身上比夜晚還要黑糊糊,一臉烏七八糟,這對孩子的皮膚,自然非常不好。而是孩子愛牙粉,而且喜歡肥皂,這孩子就乖得很,他這樣做真好。要是小孩愛打人,專門欺辱弱小,我不愿讓這惡棍,在這書里看到!……”詩歌的內容好似一位諄諄教導的長者,告訴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四.幼兒文學教學中審美想象力的豐富
在幼兒文學的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的多,因為知識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可以遨游世界。”審美想象力指的是通過感知把握到的藝術形象或者大腦中儲存的現成圖式加以改造、組合、提煉、鑄造成全新意象的能力。我們知道文學欣賞既有欣賞主體豐富經驗的滲入,也是主體在廣闊心理時空內的遨游,因此,審美想象力的發揮首先要有豐富的“內在圖式”。審美想象力發展的規律,即從無意想象到有意想象,從再造想象到創造想象,文學想象力與記憶力和表象存儲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注意觀察,多積累,多記憶,表象信息越多想象的材料就越豐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想象和聯想能力,但在文學鑒賞活動中不一定都能夠得到充分地發揮,它需要不斷地培養和鍛煉。豐富的幼兒文學作品在這方面提供了廣闊的教育平臺。在作品中作者所創造的那些豐富、新穎和怪誕的形象,含有豐富的感性形象,為再創作和再想象提供了依據。總之,在文學范疇里,美是文學最深層的基本內容,而審美是我們進行兒童文學推廣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也就是說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種健康的審美情趣,為以后獨立地自我判斷和鑒賞做好充分準備。
作者:車軼單位: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