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課程思政下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課程思政這一理念的提出,各大高校緊跟時代的這一政策,各學科的授課教師都開始嘗試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英美文學課程作為高校英語專業的一門基礎專業課程,也是進行課程思政,實現立德樹人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文章從課程思政的教育背景,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意義、現狀、教學研究這幾點展開闡述,探尋基于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方法與途徑,改革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傳統模式。
關鍵詞:立德樹人;英美文學課程;課程思政
自主席提出讓各科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并行向前的教育教學方針,國家與政府就大力倡導課程思政教育,各高校都提倡以立德樹人為中心,讓課程思政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但要正確的執行這一政策,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課程思政,才能緊跟時代的政策,實現高校教育的改革與創新。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學科教學中,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其次,要清楚怎樣把課程思政目標融入各學科教學中,是以潤物無聲的教學方式融入發到各個教學環節之中。最后,要清楚達成怎樣的課程思政目標,課程思政目標必須要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但結合現有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把學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和一體仍會涌現各種問題,所以有較多學者針對這一方針做出研究,但以英語課程為課程思政研究對象的不多,以英美文學課程為例的更為稀少,所以本文以英美文課程為例,探尋基于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研究。
一、課程思政的教學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于會議上針對高校教育教學多次提出課程思政這一觀念,主席就課程思政多次談過自己的意見,并提出一系列的新的方針。于2016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主席提出要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把其作為高校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方面培育人才,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1]。這表明高校教學要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展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一體,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人才。
二、英美文學課程課程思政的意義
英美文學課程是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課程,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是英國和美國文學史,可以幫助學生熟悉兩國的文學流派,初步培養學生對兩國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基于傳統的教學方式,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更多是專注于英美文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并不注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培養,但在課堂中加入思政元素,賦予了其新的意義,開創了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發展的新局面,這種新局面有利于實現高效教育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從學生角度理解,學生在學習到英美文學專業知識的同時會學習到西方的文明史和思想史,學生的思想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洗禮,但學生自身的判斷力不足,對于西方文化中的糟粕思想無法辨別,不利于其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造。英美文學課程加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幫助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有利于學生建立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課程建設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與英美文學課程的協同發展,打破了傳統的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不僅僅是專注于人文專業知識的教授,更加是把思政理念用一種合理的教學手法融入英美文學課堂當中,讓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基于傳統教學模式,但又打破傳統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形式,讓其與時代政治精神相結合,能夠開創我國英美文學課程教育教學乃至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的新景象。
三、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現狀
(一)英美文學教師缺乏政治意識
其一,由于英美文學課程的性質,高校中很多英美文學教師大多有著出國留學的經歷。由于出國留學的經歷,部分英美文學課程教師更熟悉西方的自然環境、風俗、禮節、思想政治等方面,缺乏對國內國情的認知,對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等缺乏了解,且這部分教師因為在國外留學,大部分是非黨員身份,政治思想覺悟會不夠,也沒有這個意識去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意識,那么這部分教師就缺乏實施“課程思政”的主動意識和自覺意識。其二,部分英美文學教師雖沒有留學經歷,但因專業的特性,長期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思想西化,其本身思想政治意識薄弱,這部分教師也缺乏課程思政的主動性。其三,部分英美文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專注傳授專業知識、專業教學,不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不理會大學生的心里健康與否,價值觀正確與否,不關注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知識的過程中受到的西方文化的沖擊,這不利于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且大部分英美文學教師認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老師、學校和輔導員的工作,或者依賴一些傳統的帶有政治意味的節日,例如,七一建軍節、八一建黨節,總之就是高校的英美文學教師覺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跟自己的關系不大,自身沒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學,這大大縮減了大學生獲得思政教育的途徑。
(二)思政元素融入英美文學課程過于機械化
自從總書記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陸陸續續有高校在執行這一理念。各大高校要求在課堂中加入思政元素,除原先本來就教授政治課的思想政治老師,其他專業老師都在這方面毫無經驗,屬于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各學科老師在摸索期間就存在各種問題。在英美文學課堂上,主要的問題是思政元素融入英美文學課程過于機械化。有些英美文學課程教師為了隨便應付課程思政的任務,一節課的開端導入一點思政元素,一節課的結尾再導入一點思政元素,甚至有些思政元素跟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內容無關,兩者完全無法融合一體,顯得思政元素插入得非常突兀,無法達到較好的育人效果。或者有些英語教師認真執行了課程思政這一要求,于一堂課中反復談道思政內容,英美文學知識中穿插多種思政內容,這會讓學生感覺上了一堂英文版的政治課,出現本末倒置的結果,太過于思政教育而忽略了專業知識,且學生也容易起逆反情緒。真正的做法應該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思政元素融入英美文學課程中,讓學生學習到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吸收思政元素,順其自然的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體系,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共進的局面。
四、探索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研究
(一)提高英美文學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
課堂上,英美文學教師自身的政治素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所以教師自身有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作為一名英美文學教師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深入解讀黨的方針和政策,堅定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在學習英美文學課程的過程中,學生會受到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沖擊,思想難免會被西方思想所影響而改變,此時英美文學教師就是一盞明燈,帶領學生理性分析中西文化差異,并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念。英美文學教師也可通過研究當下課程思政的課題,或者參加校級或省級的課程思政比賽,通過對課題的研究和比賽的磨煉,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意義,對課程思政產生更多的認同感,認同感帶動提高教師自身的政治文化境界和道德修養,從而在教授學生英美文學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思想觀念,培養其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挖掘教材現有的思政元素
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思政目標制定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課堂上既可以學到英美文學專業知識,又能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授課教師在深入理解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對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容,制定課程思政的目標,合理導入。例如國外文學作品《魯濱孫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魯濱孫,通過對其正面形象的分析,可以讓學生了解到魯濱孫不甘平庸,極具冒險精神,勇于探索未知,即使面臨島上的困境,仍然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不畏艱苦,永遠充滿斗志,這體現一種自我奮斗的精神。于這一點就展現了思政元素,為學生塑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可以讓學生知道在個人奮斗的道路上,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可以學習魯濱孫那種敢闖敢拼的勁頭和樂觀主義精神,憑個人的努力獲取成功。
(三)對比分析教學
在學習英美文學作品的時候,往往離不開作家寫作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可以在歷史情況和現實環境等方面聯系中國的歷史與現實,運用對比分析的教學手段,引領學生分小組討論,這能增加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例如“美國夢”這一概念在多部作品中都有體現,并貫穿美國多個時代,且不同時期,體現的美國夢也有所不同。以美國殖民時期的美國夢為例,其中以本杰明•富蘭克林的代表作品《自傳》為例子。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簡述“美國夢”的來源和歷史變遷,并結合富蘭克林出身背景和《自傳》的主人公富蘭克林的經歷,引出在富蘭克林時期“美國夢”的開拓致富含義。然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比富蘭克林時期“美國夢”與“中國夢”的異同,使學生們在認識到“美國夢”歷史局限性的同時,明確“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3]。其個人夢想的實現必須建立在“中國夢”的基礎上,號召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成為中國新一代的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四)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現在的教學模式不再拘泥于課堂上的一畝三分地,而是發展了各種線上教學模式,例如慕課線上教學平臺、U校園等,教師課前可在這些平臺上跟英美文學教學內容相關的思政新聞或者視頻等資料,讓學生課前熟悉內容,于課中教師再次講解更加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并加深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印象。還有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微信、QQ和手機APP都可以作為線上教學的手段。可以課后引導學生關注這些軟件中的相關英文公眾號,例如“CHINADAILY”“21世紀英文報”“衛報”等公眾號,或者是“學習強國”這一軟件的英語專欄部分,這些平臺都有豐富的國內外新聞及政治實時,利用這些易于查閱的思政資料,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融入課后英語學習當中,有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英語語言能力,同時又可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五、結語
在英美文學課程中展開思政教學,就目前而言還是缺乏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但在英美文學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并不是機械化地完成任務,而是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以恰當的手段實現全方位育人,把大學生培養成具有時代精神及愛國情懷的新一代青年,才能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中國夢想。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7(6):33.
[3]龍九八.從《富蘭克林自傳》看“清教徒”與“美國夢”[J].西部學刊,2020(8):30-32.
作者:唐文倩 單位:湖南交通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