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探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詩是語言的藝術,它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現美。古詩教學就是要試著讓孩子在吟誦詩歌的過程中去品味詩的語言,引導和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將美育融入古詩教學中。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詩中作者運用了比喻的寫法,如何讓學生明白比喻的好處,為什么要這樣比喻,我并不急著向學生解釋,而是讓學生自己多讀幾遍:“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學生讀過后,已能大致讀懂詩句了。我就問學生從第一句詩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生1“:云很黑,快要下雨了。”師“:很黑,像什么?”生2:“像墨汁。”師:“還有誰要補充?”生3“:烏云在翻滾。”師“:像什么?”生4:“像打翻在紙上滾動的墨汁。”其實說到這里學生已能理解第一句詩的意思,并且知道這里詩人用了比喻的寫法。那么接著我就要讓學生去體會作者為什么這樣比喻。于是我故意得意地篡改詩句:黑云如煤未遮山。聽到我篡改的詩句,學生們不禁笑了起來,我趁機問他們為什么笑?有個學生就對我說,太丑了。這個“丑”字給了我靈感,在孩子們心中文字也有丑和美?那么什么是美的呢?于是我接著問“:那你們覺得蘇軾的語言美嗎?為什么呢?”生1“:墨汁在宣紙上會化開來,會留下很多花紋,而云行走得很快時就像在天空上化開來一樣。”生2“:墨汁給人流動的感覺。”生3“:快下雨前,烏云會在天上翻滾,是動的,而墨汁不小心打翻的話也會在紙上滾動。”……說到這里,其實孩子們早就找到了烏云翻滾與打翻的墨汁之間的相同的質感。當我再次請他們吟誦這句詩時,暴雨來臨前的壯觀“躍然聲中”。我的篡改給了孩子們一個比較,在比較中,他們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品讀詩歌語言的過程中,一幅暴雨來臨前壯觀的場面展現在了學生的眼前。
二、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詩歌中的意境是情與景的交融,感悟詩歌的意境其實就是感悟詩歌中由景營造出的那份情,詩人用來表達情的景象就是我們說的意象。引導學生去體味詩中蘊藏的那份情,對意象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教授張繼的《楓橋夜泊》時,我問孩子們:“在客船上張繼都看到聽到了什么?”生1“:月亮落下在哀婉的古箏中。”師“:你能描述一下那是怎樣的一輪月亮嗎?”生1“:清冷的。”師“:張繼還看到或聽到了什么?”生2:“烏鴉在啼叫。”師“:那是怎樣的叫聲?”生3:“哀怨的。”生4:“悲傷的。”師“:還看到了什么?”生5:“漁火。”師“:那是怎樣的漁火?”生6“:幽暗的。”生7“:忽明忽暗,若隱若現的。”……在提問中,詩歌中的意象一個個映入學生的眼中:慘白的月亮,凄清的烏啼,孤孑的江楓,忽明忽暗的漁火。學生已能從這些意象中感到淡淡的愁苦。我接著問“:還有嗎?”生1“:漫天的霜降。”師:“‘漫天’用得妙,有下雨、下雪、下冰雹,有看過下霜嗎?我們只看到清晨落在瓦片上,落在樹枝的霜,為什么詩人看到了霜滿天呢?”生1“:下的是詩人的愁緒。”生2“:詩人的愁很多,漫天都是。”到這里,整首詩的意境學生已經都把握了,所有的景都籠罩在詩人的愁緒中,月落、烏啼、江楓、漁火,這些意象組成的景都成了詩人的情語。感悟詩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主要目的,此時此刻,學生再次吟誦詩句,也就注入了自己獨特的感悟。詩不但是言志的,而且是審美的。通過吟誦古詩可以讓學生品味語言的生動形象,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提高學生的古典文學修養;古詩又是形象思維的結晶。在吟誦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體會大自然的明媚動人,詩人的喜怒哀樂,各類意象中蘊含的情,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等形象思維的能力以及審美能力。
作者:王玉瓊單位:江蘇省昆山市開發區晨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