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3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標題質疑法
課文的題目就是它的眼睛,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標題質疑法,是指教師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對“眼睛”進行質疑,并幫助他們對題目進行解讀,使之形成問題,師生共同選擇合適、科學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對文章進行深入透徹地剖析。通常情況下,對文章標題的質疑大多采用問題式,典型模式為“為什么”“怎么樣”“是什么、什么是”等等。如教《范進中舉》時,我首先讓學生自己分析、研讀題目,設問:看到題目后結合你過去閱讀的與其相關的課外書籍,你想到了什么?結果一個學生脫口而出“我想到范進是54歲才中舉的”,我立馬在黑板上寫上“54”。學生看到我寫出“54”后,有的驚訝無語,有的失望搖頭,有的緊皺眉頭疑惑不解。此刻,我趁熱打鐵,用視頻展播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進程,靜觀其變。不出所料,學生的思維如開閘的洪水“:這么說,范進考了多少年啊?“”照這樣算,范進幾歲開始考啊?“”他為什么屢試不中還不放棄呢?”“范進54歲還參加科舉考試固然年齡很大,但我們現在自學考試中也有很多大齡考生,普通高考中也有爺爺考生和奶奶考生,這該怎么解釋?”……接著我們師生一起整理好問題,投影出示,讓他們帶著疑惑去閱讀、自學課文。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和閱讀的積極性。
二、情境切入法
所謂情境切入法,就是在閱讀分析時緊扣課文內容中某個特定場景進行科學再現或作為切入點,使學生如臨其境地實現與文本、作者、編者的對話,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里的情境,可以是文章主干中的某一點,也可以是作者寫作時的歷史、人文和社會背景。使用這種方法時,教師設計的導學預案不能單純在切入點處制造氣氛,要能使情境穿越整個文本,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情感始終保持興奮狀態,使他們在習得知識、發展技能的同時更能實現心靈的凈化、思維的啟迪。正如贊科夫所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如講《在烈日和暴雨下》時,祥子生活的時代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學生理解難度較大。我引導學生抓住烈日和暴雨這兩個關鍵詞,一是用視頻播放有關烈日和暴雨的場景,二是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烈日、暴雨等惡劣天氣下的感受,通過這種聯系生活實際的方式讓學生輕松學習,獲得的教學效果更加顯著。再如《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是為悼念白求恩同志而寫的,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放映電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廟里給傷員做手術而遭敵機襲擊的場景,配上有關抗日戰爭的視頻再現抗戰前后中國完全不同的情形來導入新課。學生對日寇的憎恨油然而生,對白求恩大夫無私奉獻、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肅然起敬,也使他們較快理解到主席寫作時熾痛的內心……
三、文眼切入法
文眼是一篇文章的藝術構思、思想精神的焦點,是通篇的主旨,是內容的提挈點,它能牽引文章的全篇,在課文中常常外化為某些關鍵的詞、句、段落等。因此,我們只要抓住它進行切入,就等于打開了解讀全文的窗口,能使我們的解讀過程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一定要準確找到文眼,以此為線索,常常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如教學《背影》時,我啟引學生找關鍵詞或句,經過遴選,師生共同認為“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句話是文章的“焦點”,就此作為“文眼”進行切入設問:①作者最不能忘記的是哪個背影?②不能忘記的只是背影嗎?那又是什么?精巧地切入設問激蕩起課堂層層漣漪: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過鐵道爬上爬下為我買橘子時的艱難背影,不能忘記的不只是他艱難的背影,更是艱難背影中的濃濃父愛……采用文眼切入法,不但要求我們具有敏銳的發現能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還要求我們必須務實地研讀、研透課文。以此為基礎,方可在教學活動中找準課文的最佳文眼。
四、作者切入法
作者切入法是指在解讀課文時,教師選擇課文的作者來作為新知學習的突破口。課文的作者有學生熟知的,也有學生陌生的。熟知的,除了讓學生了解他的基本常識外,還要啟引學生去了解自己不知道的,激發他們進行課后閱讀的興趣,使他們能夠全面了解該作者。若是學生陌生的作者,其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切入點,教師應吊足學生的胃口,為解讀服務。譬如,魯迅,很多學生都很熟悉,但他們不知道魯迅先生喜歡對自己作品中的人物進行評價。所以,在教《孔乙己》時,我首先讓學生知道魯迅先生對孔乙己的評價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分析“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時,我就引導學生從“孔乙己不幸在哪里“”他的不爭表現在哪里”這兩個問題入手,讓學生來理解課文。
作者:蔣玉鵬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新洋實驗學校
第二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應試教育的影響
在中國,幾乎所有孩子的家長讓孩子上學不是為了滿足孩子的興趣愛好,而是單純為了應試教育,這或許與我們的歷史傳統有關。從古至今,學生們的刻苦學習都是為了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因此,他們急于求成,從不留戀文章中的句子有多優美,有多深刻,而是考慮這個句子是否會在考試中出現,這就埋沒了大多數學生的閱讀才能。
2.聽說能力訓練不夠
從學生們踏入小學開始,似乎老師還有家長只是教育孩子多做題,多寫字,筆試重于口試,他們忽視了聽說的重要性,從來不對聽說進行訓練,而只是忙于訓練孩子如何提高筆試成績。在這方面,小到學生自身,大到中國教育都有一定的責任,我們從最初都沒對這一方面進行訓練,從而使學生們的聽說能力相對較低。
3.教師錯誤的教學方法
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沒有講解閱讀的重要性,而是為了順應應試教育在不斷縮短閱讀時間。教師們不在課堂上留閱讀時間,而是直奔主題,開始自己對閱讀的講解,這就使得學生對課本一頭霧水,從而失去了學生們的興趣。此外,老師們的聽說能力不強,也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到學生們,這些都會使學生們對閱讀失去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4.忽視了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
一篇好的閱讀,只要學生們善于思考,就會發現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色彩,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然而,老師們忽視了培養孩子們的思考能力,他們只想著在最短的時間里講述完自己的內容,而不給他們留下思考時間,這使得學生們越來越不懂文章的內涵,甚至會誤解文章的意思。更有的老師會提前替學生們思考過了,他們會根據工作經驗把遇到的問題一一列出,這使得孩子們喪失了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1.改變舊時代的教學理念
首先應使學生們和教師們意識到在中國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閱讀是老師、學生、作者之間的橋梁,我們能夠在閱讀中尋求交流。所以,應該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優質的閱讀環境。讓教師忘記以往舊的學習理念,不斷加大學生們的閱讀時間和能力。我們可以在講授《我愛這土地》這一文章時,讓學生們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坐在草地上進行學習,加深他們的印象和氛圍,還間接加深了書、老師、學生之間的交流。
2.訓練學生們的聽說能力
授課期間,教師應不斷創新,改變以往“你講大家聽”的教學模式,應帶動學生自己來讀和聽。如教師在上到《的少年時代》這一課時,應該廣泛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輪流朗誦各段給大家聽,并讓他們互相提問每段所講述的內容和情感。這樣會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還會使學生融入到這篇文章中來領略偉人的偉大。
3.提升教師自身水平
雖然現在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和提升,但是還是有很多老師只是渾水摸魚,把提高學生的筆試成績作為畢生目標。所以,我們應該加大對教師的培訓,改變教師以前的工作方式和聽說能力。主要從訓練教師的普通話、言語表達能力和授課方式等方面進行著手。使老師們在對學生授課時表達清晰,風趣幽默,從而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另外,教師們應訓練自己養成良好的教學風格,如在講每一節課時應先給學生們留出一些時間閱讀,使他們對文章有個大致了解,再讓他們各抒己見,談談對文章的看法和態度。這樣既會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也會使學生們能主動閱讀和思考。
4.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教師不應刻板的追究誰對誰錯,讓學生們積極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不斷聯想。如在講到《的少年時代》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們自己發表意見,問問他們對偉人的認識和對主席的了解,活躍課堂氣氛,然后讓他們思考如果自己生活在那個時代會怎么做?最后讓他們思考代代偉人們犧牲自己為了什么?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們學會思考,還會最終升華為他們自己感受到的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小結
通過上述對初中語文閱讀策略的分析與探究,使我們站在不同角度懂得如何才能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由上述探析我們可以得知:提高中學生閱讀是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必修課,我們只有不斷提高教師們的自身素養和教學水平,不斷改善我國的教育體制,才能使中學生的閱讀教學得以提高和拓展。
作者:黃生龍單位:泉州市南安市金淘鎮南光中學
第三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以教為主,學生的參與率太少
初中語文閱讀的主要形式還是以教師備課,以教師的教為主要形式,學生像聽課一樣,順著教師的思路展開,記筆記等。這種形式學生的參與率太少了。學生的參與率降低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被動的學習和主動學習的效果相差很大。尤其很多理科的孩子,語文閱讀課都在研究數理化的難題,學習的語文興趣就更降低了,語文成績就更談不上了。
(二)教師講解模式化
語文閱讀教師的講解一般都模式化: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以什么為主線,表達了什么樣的中心思想,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采用了什么寫作方法,語言表達的特色等等。這些模式化的東西固然能幫助學生理解,但是沒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學生們都麻木了,所以上閱讀課,很多孩子思想不集中,很多孩子沒有興趣、沒有新意,也沒有挑戰,語文閱讀理解課就流于形式了。
(三)不重視學生的閱讀,過分強調理解
初中語文閱讀,教師過分注重講解和學生的理解,單純從技術角度分析,而忽略了閱讀的文學性。文章不是數學題理解了就會了,就是數學題也要求學生多讀題,這樣才便于理解。過分強調理解的話,那就把文章太理性化了,缺少了感性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不能升華,文章的美感就體現不出來了。比如朱自清的《春》,如果只停留在理解的角度是沒有什么難度的,學生也能分析出來大量的排比句和擬人的寫法,只有通過讀出來后,這種排比和擬人的思想感情才會暈染出來,這種帶著欣賞的閱讀,不但提高了理解力,而且提高了興趣,為今后的寫作做了基礎鋪墊。(四)與寫作聯系的比較少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的教學,一般是講解后做題,題目都是對文章的分析等方面,很少涉及寫作要求的。閱讀理解課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華、名篇,作者的寫作技巧都是值得學習的。學生們也普遍反映閱讀理解和作文都有難度,閱讀理解失分很多,寫作也是無話可說,而且二者也都是考試的重點,其實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應該把寫作延伸到平時的閱讀理解,要統一起來看待這兩個問題。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進措施
(一)以學生為主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是調動一個人的積極性,調動人內心的能量,使人能發揮自身的潛能,效果是非常好的。初中生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主,先讓學生預習,閱讀也是可以預習的,自己讀完文章后,提煉歸納總結,找出解題思路,讓學生從提高興趣到提高課堂積極性,再到自己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帶著問題再聽老師的講解會事半功倍的,而且學生這樣學習的印象很深,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講可以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解答,老師引導和解疑答惑,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從教師講解到引導學生討論,提高能力
初中語文的閱讀理解,是能力問題,教師講解只是幫助學生們理解,應在幫助理解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們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高中階段的閱讀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可以采取讓學生們自己發言,大家討論問題,大家互相促進,從其他人身上學習自己不足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枯燥的語文閱讀課變得更有生氣和活力,教師鼓勵和指導學生。這里教師需要把握整個課堂的走向和秩序,討論的環節看似雜亂無章,實則要亂中有序。即使暫時不正確的答案,也要鼓勵學生們發揮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使學生們不但帶著耳朵,最重要的帶著大腦和嘴巴發言和思考,這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三)多種形式的閱讀,增加語感
閱讀應該從讀開始,讓學生粗讀、細讀、精讀、默讀等多種形式的閱讀,一方面促進理解,另一方面了解內涵,最重要的是增加語感,懂得欣賞。讀是理解的過程,是和作者親密接觸的過程,前面說了《春》必須通過閱讀才能領略整篇文章的精妙之處,這就是閱讀的魅力。學生們會通過閱讀,在腦海里形成一幅幅圖畫和場景,仿佛身臨其境,思想感情和作者產生共鳴,很快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和精華。閱讀是理解文章的需要,同時也是享受和欣賞的過程,文章的藝術美感得到了體現。這種語感的培養對提高寫作能力也是非常獲益的,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
(四)從閱讀到寫作的無縫對接
閱讀理解的同時要挖掘作者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修辭方法、寫作特點、人物刻畫等等方面,可以根據具體的寫作技巧,要求學生們仿寫或擴寫,可以根據寫作特色,讓學生們進行話題作文練習。比如《春》,學生們可以仿寫《秋》,《我的叔叔于勒》可以仿寫其他人物類的文章,也可以續寫《項鏈》等等。如果作文和閱讀理解聯系起來,學生們容易上手,有參照的“模型”,這樣練筆的結果會收到確實的效果。單獨的作文課,有時是找其他的話題作文,學生對話題的背景也不甚了解,寫作的風格也不易把握,所以說閱讀和寫作的無縫對接是最好的。
三、結語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的教學,應在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把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閱讀和寫作水平同時提高,為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謝晉單位:江西省上饒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