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干預式動態(tài)評估模式閱讀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動態(tài)評估模式的理論
基礎源于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1978)的心智社會文化理論,動態(tài)評估(dynamicas-sessment,簡稱DA)是近三十年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新的評估理論。動態(tài)評估理論主張在評估過程中,從動態(tài)的角度對個體的認知、元認知過程進行評估,旨在促進個體認知能力的改變并對其發(fā)展?jié)撃苓M行評價。動態(tài)評估的主要特點有:過程的動態(tài)性和互動性。在評估過程中,評估者立足于學生智力的發(fā)展特征,通過不同時間點對學生進行動態(tài)的評估。此外,評估者和學生是互動的。學習者和評估者的雙向互動貫穿整個評估過程。綜合對維果斯基思想的各種解讀,主要形成了兩類動態(tài)評估模式:干預式動態(tài)評估模式(InterventionDynamicAssessment)和互動式動態(tài)評估模式(Interac-tionDynamicAssessment)。其中,干預式動態(tài)評估模式強調的是通過不同的干預使學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和發(fā)展。在干預式動態(tài)評估模式中,采用的評估形式是標準化的。與強調標準化的干預式動態(tài)評估不同,互動式動態(tài)評估強調的是評估者和學習者的互動過程,側重于對學生心理潛能發(fā)展的質性評估。
二、“干預式動態(tài)評估模式”的設計和實驗
1999年,Budoff等人提出了“前測———訓練———后測”動態(tài)評估模式,該模式被稱為學習潛能評估模式。該模式認為智力具有可塑性和可訓練性的特征,主要應該于測量與評價被試者從訓練中的獲益能力以及他們的學習潛能。通過比較前測與后測的結果,該研究將取得不同獲益分數的被試者分為高分者、獲益者和無獲益者三類。高分者指的是前測與后測成績均佳者,獲益者指的是后測成績顯著進步增加者,而無獲益者指的是后測成績無顯著進步者。根據動態(tài)評估模式的特點,筆者對實驗班開展的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和互動的系統(tǒng)。也就是說,教師的授課計劃、授課過程、與學生的討論交流、作業(yè)和答疑等教學活動都是以動態(tài)和互動為基礎的。教師根據每次的作業(yè)、答疑和討論的結果,適當調節(jié)之后的課堂教學內容。這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開放、生動和符合學生逐步發(fā)展的英語閱讀水平和需要。根據學生英語閱讀學習的現狀調查結果和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特點,筆者把“干預式動態(tài)評估模式”應用到了實驗班閱讀教學中,對此進行了為期近半年的研究。其具體實施步驟如下:第一步:前測。為了了解學生前測時的閱讀理解能力,更加客觀和準確地掌握學生在訓練前的閱讀理解能力,筆者以某套大學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真題的閱讀部分為考試內容,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實驗前的測試。第二步:干預和訓練。根據前測時的考試成績,教師有針對性地在閱讀教學中引進了一些有效的閱讀理解策略和技巧,讓受試者進行大量的、題材廣泛的閱讀理解訓練及其他形式的教學干預和訓練。同時,教師以教學介入為方法,著重引導和訓練學生的閱讀注意力,指導學生掌握解決閱讀中所遇問題的策略,給學生提供解決閱讀中所遇問題的能力和通過訓練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機會。第三步:后測。經過為期三個多月的教學干預和訓練,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實驗后的測試。為了是實驗前測和后測的結果相對精確,筆者組織學生采用另一套難易度相似的大學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真題的閱讀部分為考試內容。第四步:結果分析。(1)實驗班前測和后測成績分析:通過對前測與后測結果進行比較,把被試者分為高分者、獲益者和無獲益者三組,進一步量化“干預式動態(tài)評估模式”在閱讀教學的應用效果:在被試者中,經過教學干預,高分者所占比例是20%;獲益人數所占比例是68%;無獲益者,所占比例是12%。(2)實驗班和對照班成績分析:盡管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前測成績中的差距不明顯,但對照班的后測平均成績提高額度明顯低于實驗班。這表明在實驗班中,應用“干預式動態(tài)評估模式”提高教學的效果是明顯的。
三、結束語
本文從的心智社會文化理論角度入手,論述了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干預式動態(tài)評估模式的理論基礎、設計和實驗情況。實驗證明,由于干預式動態(tài)評估模式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潛能,在較短時間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本文作為其中的一個例子,進一步證明了干預式動態(tài)評估模式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可行性,為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評估體系的改革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為整個外語教學改革探索了新的方法和途徑。
作者:郭靚周丹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