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新課改下的閱讀更是肩負著提高學生素養與能力的重要使命。我們不能再采用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而是要將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展開富有探究性閱讀,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閱讀教學;興趣;主體;想象
個性化閱讀是新課改下閱讀教學的重要理念,要求閱讀不再是教師機械化、程序化的講解與分析,而是學生的主觀行為。因此,我們要將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以讀為主線,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與作者進行直接對話,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樣,學生通過閱讀才能獲取到更多,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與表達水平,以健全學生的人格,實現學生知識、技能、情感與思維等的全面發展。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如何開展閱讀教學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激情
閱讀并不是機械的,也不只是簡單地運用知識,而是一個融入積極情感參與的思維活動。積極而愉悅的情感不僅可以讓學生將閱讀當成一種樂趣,積極參與其中,同時更能讓學生深入文本,感悟到更多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這也正是實現個性化閱讀的重要前提也先決條件。為此,教師要在閱讀前做好情感鋪墊,激起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1.運用語言藝術。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尤其對于語文學科來說更是要講究語言藝術。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并不是沒有情感的機器,而是有著豐富情感與鮮明個性的生命個體,而生硬干癟的語言是無法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無法激起學生閱讀的主動性。為此,教師要講究語言藝術,善于運用抑揚的語氣與語調,用準確而優美的語言來為學生營造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氛圍,帶給學生以愉悅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進而對閱讀材料產生強烈的閱讀動機。
2.講究教學技巧。
教學并不是照本宣科,只是一味地講解與灌輸,而要講究教學技巧,靈活運用教學手段為學生打造一個富有活力與魅力的課堂,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如在開展閱讀前,教師可以針對課文提出一些問題,以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展開有目的性的閱讀,提高學生閱讀的針對性。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來總結桂林山與水的特點,即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中收集與整理信息。此外,教師可將文本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入手,以熟悉的生活現象來喚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以激起學生閱讀的動機,將更加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二、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行為實踐。為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將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確立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展開直接對話,實行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
1.教師要成為平等的學習者。
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并不是對立的,學生并不需要仰視教師,而平等的學習者。為此,教師不要因學生小而包辦代替,讓學生成為教師的附屬,消極地參與到閱讀中來;而是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給予學生以平等權,使得學生可以與教師站在平等的位置上,這樣才能在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展開積極的對話,以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2.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引領者。
學生是閱讀主體,并不是說教師就可以完全放手,對學生的閱讀活動不管不問,而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步步引領學生展開探究性閱讀,這樣的閱讀才能成為學生的自主活動。為此,教師要成為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的引領者與指導者,不僅要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更要在學生思維困惑、理解膚淺時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與誘導,以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思考,實現對文本的深刻解讀。
3.教師要成為學習的推動者。
閱讀活動貫穿于教學的始末,而學生在閱讀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由于小學生并未形成較強的學習意識,在面對困惑時往往容易退縮。此時,學生最需要的就是來自于外界的不斷鼓勵,以增強他們的信心與恿氣,以激起更大的閱讀動機,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持久而穩定的閱讀興趣。
三、用聲像情景引發學生的想象
愛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性。”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小學生有著鮮明的個性與豐富的想象力,這正是激活學生思維,實現學生對文本深層次理解的重要因素。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與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這樣才能讓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直接對話。小學生處于形象認知階段,以直觀的畫面與動聽的音樂更感興趣,更能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以引發學生豐富的想象。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特殊優勢為學生打造一個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優美而直觀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真實的生活場景之中,入情入境。這樣,學生才能突破文字的限制,深入地理解文本,在與學生的直接對話中領悟其深層內蘊。如在學習《晏子使楚》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播放相關的歷史影視劇片斷,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歷史場景之中。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文章內容遠離自己的生活而難以理解,而是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身在其中,從而可以讓學生從對話中感受到晏子的機智與勇敢,面對楚王的侮辱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這些并不是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就可以深刻理解的,而讓學生在真實的歷史情景中展開想象,學生身臨其境下的感受才能更加深刻,且是學生自悟自得后所得到的。總之,新課改下的閱讀教學不能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程序化講解,讓學生成為消極的參與者,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要將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重視學生積極情感的激發與培養,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展開直接對話,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包虹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4(37).
[2]鄭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16).
作者:程建榮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西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