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反復涵詠享受古詩韻味
錢理群說:“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著一種特殊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涵詠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由此可見,誦讀的重要性,它是學習古詩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學生對詩歌的熱情,需要通過誦讀來點燃。飽含感情的范讀、充滿激情的誦讀、心領神會的吟詠使語文味充溢了課堂。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口誦心惟,咀嚼語言內涵,體悟古詩韻味,感受古詩精神,從而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這樣的教學更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古詩情韻的熱情和責任感,避免了教師死板、沉悶的學究式分析,能夠促使讀者與作品進行深刻對話,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和審美能力。
二、品味意境探究古詩內蘊
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等著作中反復論述了意境及其與之同義的另一術語“境界”,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真正優秀的詩歌,不僅充分體現著詩歌的一般特點,而且具有一種耐人尋味、引人遐思的東西,這便是意境。葉燮在《原詩》中談到詩的意境時,用的是“至處”這個概念。他說:“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意境雖然并非詩歌所專有,但在各種文學樣式中,卻以詩歌最為講究、最為突出、最有代表性。品味古詩意境之美,方能感受其妙不可言的魅力。意境主要由意象展現。意象是詩人情感顯現的載體,是融合了詩人主觀色彩的景和物,是詩人獨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凝結,也是詩人氣質和個性的流露。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一般講,詩人總是選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將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濃縮、集中概括在這些事物之中,通過描寫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以表現更廣泛的社會生活和更普遍的思想。如古詩常用意象“月”代表思鄉懷人,喻指悲歡離合;“草”意含相思懷遠、感時傷事之意等。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詩通過描寫一個歌女彈奏琵琶的事件,體現了豐富而復雜的社會生活與思想感情。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古詩詞意境的挖掘,引導學生品味意境,探究古詩內涵。
三、手法鑒賞道出古詩妙處
古代詩歌高妙之處還在于運用多種表達技巧,如常用的表現手法:渲染烘托、對比反襯、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抑揚結合等,常用的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古諷今、托物言志等,還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借代、用典等。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常用手法的特點及如何結合詩意分析其妙處。如王昌齡的《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高考中有一題:問后兩句用了什么表達手法,有什么好處?可答:作者運用虛實結合手法想象友人孤身一人在湘水之上輾轉反側、愁聽猿啼的情境,使自己對友人離去的不舍與關切更為深遠、動人。又如白樸的《天凈沙•春》:“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這首詩動靜結合描繪了春日的美好景象,和風楊柳、簾櫳、秋千為靜態描寫,“啼鶯舞燕、流水飛紅”如神來之筆,盡展春日生機,具有動態美。讓學生結合古詩具體內容體會獨特手法的妙用,更能使之感受到古詩獨特的藝術魅力。
四、參照模板巧答詩歌考題
《高中語文考試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高考設題大多圍繞形象、語言特點和風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分析展開。學生可緊扣以上幾方面組織答案。我在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模板: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運用了哪些手法,達到了什么效果,通過寫什么表達了作者哪些情感。學生可根據所問靈活作答。常用這樣的術語:這首詩描寫了……景致,寄寓了……感情,運用了……手法,抒發了……情懷。總之,教學古詩詞要講究方法。既要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歡上詩歌,心田得到永恒的潤澤,又要讓他們學會用已學的知識去賞析詩歌,從而獲得古詩情韻的熏陶、民族精神的感染和鑒賞能力的提升。(本文來自于《學周刊》雜志。《學周刊》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韓慧靜單位:河北省邢臺縣將軍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