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師生創業型科技創新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社會創業群體中,高校師生具有知識創新優勢,是創業產品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所有人,是社會最具創新能力和創業激情的群體。高校師生的創業項目通常都具有市場的技術領先性,掌握研發產品的科技核心技術。依托高校優良的科研資源和創新環境,創業團隊能夠提前了解行業的科技發展動態,對市場的需求有高度靈敏度,通過研發合作形成高效的團隊。
1.1政府出臺政策鼓勵創業活動黨的十八大提出:“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國家積極鼓勵高校師生結合專業學科知識和優勢研發創新能力開展創業活動。國家主席在致2013年全球創業周中國站活動的賀信中強調指出,全社會都要重視和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國務院總理在致辭中談到,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個“大眾創業”的新浪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務院九大部門出臺了2014年《關于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在2014-2017年實施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國務院辦公廳的《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出,通過提供創業服務,幫助和扶持更多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1.2高校科研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國家通過“211工程”、“985工程”等專項工作,對高校的經費投入和政策扶持持續加大。高校對服務社會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成效開始顯現,科技研發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近年來,高校承擔國家各類科技攻關項目,對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貢獻越來越大。自國家設立科學技術獎以來,至2009年,高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共489項,占授獎總數的52.3%;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共1191項,占授獎總數的37.0%;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共3044項,占授獎總數的30.9%。201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三大獎中,全國高校共獲得169項獎項,占通用項目總數246項的68.7%。高校師生的持續研發創新活動,使得高校的科技創新優勢在國家科技創新活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3創新競賽和創業教育的開展高校開展的創新競賽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協同合作、創業精神綜合素質的學科性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是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人社部、中國科協和全國學聯共同主辦的,國內最受關注、最具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大學生競賽。目前有1000多所高校200多萬大學生參與展示創新競賽。2014年共青團中央等五部門決定,共同組織開展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進一步促進創新人才成長、深化高校素質教育。各高校積極探索實踐,制定創業教育規劃制度,開展教學工作。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九所高校被教育部確定為開展創業教育的試點高校。2012年,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的通知中明確,高校應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學生單獨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把創業教育作為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工作內容。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與國際勞工組織合作開展的KAB創業教育項目,已在100多所高校創設大學生KAB創業俱樂部,培訓20多萬名大學生。
2大學科技園的SWOT分析及對策
大學科技園結合高校科研優勢與社會產業資源,推動了市場經濟發展,為國家科技研發、技術進步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了重要平臺。到2014年,科技部、教育部已認定十批110余所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各省市也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發展大學科技園引領區域經濟發展。大學科技園的建設發展,為高校的優勢學科建設、科研成果產業化、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采用戰略規劃管理的態勢分析法(SWOT分析法),對大學科技園促進高校師生科技創新創業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進行系統分析,按照影響因素構造SWOT矩陣,相應提出實施策略。SWOT分析法是戰略規劃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針對研究對象的內部因素-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和外部因素-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相互匹配加以分析,從中得出相應的結論和決策。
2.1內部因素-競爭優勢分析科技部和教育部協同推進的大學科技園建設,在服務我國新形勢下的經濟轉型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大學科技園積極推動高校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創新創業人才、促進高校教育改革、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截至2010年,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有可自主支配面積814.5萬平方米,入駐在孵企業6617家,累計轉化科技成果4606項,在孵企業申請專利5603項,其中發明專利2333項。2014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14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共同發起成立的國家大學科技園研究會成立。研究會將總結各高校科技園區的管理模式和運營經驗,匯聚各類資源,為促進大學科技園的科學規范發展提供政策建議。教育部2010年《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為主要依托重點建設一批“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大學科技園可以整合高校研發創新資源,利用教學實習基地、工程實訓中心等載體,幫助高校師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高校通過大學科技園孵化服務平臺,提供高校師生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的軟硬件支持,開展大學生創業指導和實習培訓。大學科技園內工商稅務、人才服務、銀行投融資等專業平臺,政策咨詢和項目輔導等服務體系,完善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高校學生實習實訓———畢業設計———就業創業”培養服務鏈儲備了優秀的創新項目和創業團隊。
2.2內部因素-競爭劣勢分析大學科技園的建設發展中,存在體制機制、管理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等現實問題。首先是運營體制問題,高校的資產經營公司出資成立“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負責統籌規劃、建設開發、經營和管理大學科技園。由于涉及到國有資產,大學科技園在運營管理中受到政府教育部門、財政部門、科技部門等政策管理的約束限制,影響到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的正常經營和運行效率。其次是管理服務問題。當前大學科技園的管理運營人員的構成相對單一,造成大學科技園發展的“軟件條件”不足。陳赟暢等對大學科技園的調研發現,管理人員中只有12%的人員有企業管理的經驗或從事過企業管理工作。管理人員對于大學科技園入孵企業提供的資金支持、法律咨詢等方面的服務不夠完善,導致孵化工作能力不強。再次,大學科技園對于高校的的創新成果轉化工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專利成果為例,《中國高校知識產權報告(2010)》統計,1985年至2010年期間,我國高校專利申請年平均增長率19.8%;專利授權年平均增長率26.0%。但是,專利轉化率普遍低于5%。很多原創型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由于資金配套、管理服務等原因沒有實現產業化。
2.3外部因素-機會分析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協同創新計劃,是2012年教育部在高教系統繼“985工程”、“211工程”后實施的第三項國家戰略工程。2011協同創新計劃的目的是讓“1+1>2”,項目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構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由高校牽頭,聯合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和地方政府等優勢資源,2013年國家培育了167個協同創新中心,最終十四個協同創新中心獲批為“2011計劃”首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創新價值內涵對大學科技園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協同創新要求高校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為大學科技園提供了發展的理論依據,為高校師生創新創業活動提供社會的價值認同。其次,協同創新要求以任務為紐帶,跨學科、跨高校、跨地區的協同發展,組織方式的轉變打通了高校部門分隔的管理方式,促進了大學科技園服務高校師生創新創業的活動實踐。第三,高校內部創新資源和企業、政府的創新資源通過大學科技園平臺有機融合、共享發展,為高校師生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了資源保障。
2.4外部因素-威脅分析在世界政治復雜多變,國內外經濟環境錯綜復雜的外部因素影響下,我國經濟發展總體良好,同時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首先,國家經濟形勢整體向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6%,高于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其次,我國的創業環境和創業政策有待改善。基于2002-2012年的數據,清華大學《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創業環境與政策》報告顯示,我國的創業環境在參加全球創業觀察的6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36位,居于中游水平。我國的創業環境和政策總體上逐步改進,在金融支持、政府項目、商務環境等方面的服務現狀亟需改善。
2.5促進高校師生科技創新創業的行動對策基于大學科技園的內部和外部因素的SWOT分析,本文對SWOT矩陣分析模型的內部和外部因素組成的四種戰略組合,提出大學科技園促進高校師生科技創新創業的行動對策。跨組織知識共享網絡具有社會關系性與信息技術性、知識保護與知識共享共存性。高校師生科技創新創業工作,需要政府、高校和企業多元主體協同互動,以大學科技園為孵化服務平臺共同扶持和推進。高校師生科技創新創業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聚集創新創業人才、儲備創業項目,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成效日益顯現。政府部門出臺高校師生科技創新創業的專項政策,成立人社、科技、教育和財政多部門聯動的專設機構,建立協調督查機制,分類細化評價體系和具體考核指標,以監督落實、健全完善管理工作。按照高校師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發展規模和孵化階段,政府配套優惠政策,落實資金獎勵、稅費減免等孵化工作。政府與高校合作,依托大學科技園建設孵化辦公場地及相關配套設施,配備專業人員和創新創業導師提供政策落實、項目申報、自主知識產權申報工作。對科技創新性高、滿足市場需求的創新創業項目設立專項基金,給予資金資助和獎勵,助推創新創業。制定高校師生創新創業名錄,實行專項采購制度。高校師生創新創業工作需要高校的行政財務、教學科研和孵化平臺各部門協同合作、分工負責。由分管工作的校級領導統籌各成員部門組成工作領導小組,協同合作校內創新創業的教育資源和創新平臺,以任務導向開展工作。①高校制定政策文件,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和資金獎勵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②教務處組織結合專業學科特點和創新創業特色的素質教育理論教材,強化實習實踐和案例互動教學,通過師生的理論學習和教學互動,共同提升創新創業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③高校組織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和管理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和交流學習,邀請社會專業人士、行業專家組成專兼職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④成立由團委主導,學生處、教務處和財務部門合作,多部門協同負責的機構,開展創業實踐比賽,創新競賽等活動,進行創業模擬實踐培訓。⑤由大學科技園牽頭負責,協同行政管理、資產財務部門成立專門機構,配備創業導師和工作人員,以科技產業化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為目標,負責高校師生科技創業項目的公司運營和扶持政策落實工作。知識協同創新主體可以通過人才流動、項目合作、產學研合作等形式實現知識的交流和共享。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大學科技園應理順與高校的關系,按現代企業制度明確產權關系,確立資產關系中的責權利的關系,組建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公司,完善利益分配、產權激勵的機制。創業創新培養載體的建設,要加強協同創新,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鼓勵大學科技園與企業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互聘專家擔任研究員,形成人才交流互動,創新創業成果共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3結語
高校師生科技創新創業需要政府、高校和社會資源多元主體協同合作,以大學科技園為孵化服務平臺共同扶持推進。高校提供人才信息、科技成果和科研設施等支撐體系。地方政府提供社會保障、專項資金、配套公共設施等優惠扶持。政府、高校和社會資源多方主體,協同互動,以大學科技園為孵化服務平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共同推進高校師生科技創新創業工作,加速高校創新成果的市場化應用。
作者:劉廣余文博韓嘯單位: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