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核算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途徑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新時代下企業之所以需要將核算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根本原因在于傳統財務會計模式普遍存在的局限性,比如靜態與滯后的工作狀態及相對邊緣的角色定位等。而實現管理會計轉型則具有明顯促進作用,比如管理會計對數據挖掘與價值發現的能力,以及管理會計工作更加有助于融入核心決策圈等。因此,新時期企業實現核算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不僅需要持續優化信息化建設,也需要構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同時以全面預算實現數據挖掘和價值發現,并應關注專業化、復合型人才培養。
關鍵詞:新時代;核算型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轉型途徑
引言
核算型財務會計顧名思義就是側重于財務數據核算的傳統會計,通常被稱為對外會計,工作重點是對企業內外披露會計信息,并通過編制會計報表展示企業資產、負債與收益等各種財務情況。管理會計則不同,由于更加側重于管理服務,因此著眼于企業內部管理活動,故又被稱為內部報告會計或內部會計。管理會計雖然會有部分工作涉及傳統財務會計的數據與信息,然而更加關注的是服務于企業宏觀戰略與決策規劃。自2014年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出臺后,核算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就成為加速推進會計工作改革的基本方向,旨在通過構建會計2.0版本全面提高會計服務能力。
一、核算型財務會計傳統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一)靜態、滯后傳統模式下,企業核算型財務會計的工作具有十分典型的靜態化、滯后性特點。每到會計期末,核算型財務會計便會根據匯總后的財務數據展開核算清理,進而完成從憑證填制、賬簿登記到報表編制在內的一系列常規作業。但這種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極其耗時費力。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傳統模式下完成年度財務報表至少需要耗費兩個月時間,季度報表耗時約在一個月,即便是例行公事的月度報表也需三至五天才能完成。然而市場卻是瞬息萬變的動態環境。當眾多企業得到姍姍來遲的財務報表時,市場現狀早已和報表反映的歷史情況相去甚遠。因此,許多企業對于傳統核算型財務會計的工作結論往往持有姑且一看的心態。同時,由于核算型財務會計相對滯后的工作結果,會計工作對于企業財務狀態的監控也只能以片段化模式呈現,無法給予更加連續、持續性的準確反映。而這也是傳統核算型財務會計以分期理論著眼企業財務活動分析的主要原因。
(二)相對邊緣的角色定位正是由于靜態化又滯后的工作狀態,許多企業對傳統財務會計工作缺少足夠重視,僅僅將事后產生的會計報表和分析結果等作為決策規劃的有限參考。因此,絕大多數核算型財務會計難以進入企業戰略決策核心圈層。同時,陳舊的工作模式也導致不少財務會計部門長期處于管理后端,與行政部門或后勤事務并列。而這也是導致核算型財務會計的角色定位只在企業決策層相對邊緣位置的主要原因。
二、新時代下核算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重要性
(一)數據挖掘與價值發現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持,新時期的企業管理會計能夠突破核算型財務會計只能就資金流進行基礎分析的局限,獲得包括資金、物流與信息在內的所有業務與財務數據。而在“三流合一”“業財一致”基礎上,管理會計能夠著眼于從生產、銷售到管理各環節的數據挖掘,發現和掌握各項活動的趨勢、概率與潛在風險。同時,由于“三流合一”“業財一致”的數據范圍和內容涵蓋了從業務啟動到服務結果及用戶需求在內的全過程,管理會計能夠從中發現優化服務或改進生產的盲區與空白,這就為發掘價值洼地創造了條件。顯然,這種更加趨于前端的主動管理模式賦予了管理會計更具動態性、前瞻性的工作特性,遠遠超越核算型財務會計遲緩、靜態的局限。而這也是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關注到管理會計重要職能與作用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融入核心決策層隨著持續不斷的數據挖掘與價值發現,管理會計的每項量化考核與定性分析都能得到充足數據支持,因而能夠就企業財務與業務活動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判斷。這種更趨客觀、理性的判斷更加有助于管理會計得到成熟、系統的戰略決策方案。而著眼于事前與事中管控的管理會計必定能夠助力企業宏觀決策保持高度的針對性和預見性。這也是企業核心決策圈最為需要的參謀助手。可見,只有實現了核算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企業會計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融入核心決策層,才能切實發揮優化管理模式、改進作業流程的決策性作用。
三、新時代下核算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途徑
(一)持續優化信息化建設信息時代背景下,網絡與信息技術早已全面滲透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2014年11月,兩件令國人矚目的大事先后發生。其一是財政部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強調信息化是支持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落地、功能發揮與價值實現的核心手段及推動力。其二是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召開。而總理在互聯網大會上的發言中明確提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由此可見,網絡與信息技術是新時代核算型財務會計實現管理會計轉型的先決條件與支柱平臺。而從當前國內企業信息化建設現狀來看,要助力傳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由于不少企業受到傳統觀念、資金與技術等客觀條件的局限,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諸多缺陷與不足。這不僅體現在企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簡單化、局部化、碎片化、分散化、初級化等顯著問題,也體現在企業高層管理對于信息化仍然未能達成足夠共識。因此,新時期企業持續優化信息化建設首先需要管理層全員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到會計轉型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思想認識層面達成共識帶動具體實踐手段的優化和改進。而落實到具體的信息化機制建設層面,其中的核心之一就是ERP升級。ERP是實現會計轉型最常用且適用的支撐平臺。由于其內置了管理會計框架、理論、工具與實踐模型,因此是核算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強大助力。而《意見》的出臺則為ERP升級提出了戰略發展方向。一方面,ERP的普適性能夠幫助許多企業順利實現從核算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但另一方面則會由于不同行業與企業的性質、規模、階段等存在程度不同的差異性。這就需要不同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對ERP進行更具針對性地選擇,使ERP升級實現個性化和本土化。這是新時代下企業會計轉型優化信息化建設的重點。
(二)構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管理會計的數據挖掘能力需要覆蓋全局的數據量支撐才能得以體現。因此,企業實踐會計轉型時當盡可能避免數據壁壘問題的出現。這就需要對會計數據進行統一核算與集中管理,從而在保障會計信息完整性與準確性的同時大幅提高會計數據分析的真實性與可靠性。而這就需要采取構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方式助力企業會計轉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至少需要具備三集中特點,也就是人員集中、數據集中、端口集中。人員集中指會計人員集中處理數據信息。集中辦公的優勢不僅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避免分散辦公狀態下非財務部門與會計工作出現交集,給財務安全管理造成風險隱患。數據集中指從生產、銷售到管理產生的數據均需匯集到中心,由會計人員統一分析核算,得到立足于全局、全鏈條的決策意見與建議。端口集中指中心能夠覆蓋、觸及各項業務端口。比如會計人員能夠參與采購活動,從而隨時了解采購價格、實施賬期管理并掌握供應商信用情況等。
(三)以全面預算實現數據挖掘和價值發現受到時效性、技術性等多方制約,傳統的核算型財務會計只能進行片段化核算,導致企業的預算管理只能在會計期結束后對歷史數據做內部結算分析。這時常導致同一企業內不同機構部門之間出現利益博弈現象。因此,傳統模式下的預算管理仍然存在有限次數的事后管控問題,這無助于管理會計本質功能的發揮。因此,著眼于會計轉型的模式優化應當以全面預算實現數據挖掘和價值發現。作為精益會計的代表,管理會計能夠充分細化預算目標并全面分解落實到每個業務節點,實現人人負有預算責任的全流域管控。同時,基于先進技術的支撐,財務人員能夠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將傳統的事后核算充分前置,實現對事前、事中的管理監督。不僅如此,由于信息技術的光速傳輸與海量存貯能力,全面預算管理還能在實時管理的基礎上構建動態化調整機制。這對預算管理保持對市場和環境的高度敏感極為有益。
(四)關注專業化、復合型人才培養信息時代大環境中,技術的快速迭代給予傳統核算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以平臺支撐和實踐可能。但從企業會計人員理論與實踐素質的整體水平看,當前不少企業實踐會計轉型其實存在不小的人才缺口問題。現有會計人員隊伍中,中低執業資格成員比重偏大,擁有專業管理會計資質者寥寥無幾。即便是擁有高級會計證書的業務高手也對管理會計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存在不少盲區。因此,新時期的企業核算型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還需關注專業化、復合型人才培養。這并不意味著簡單對外招聘以擴充企業財務人員隊伍,而是需要企業通過持之以恒的教育培訓,在現有財務人員中選拔、培養出類拔萃者。不僅如此,這些先進者還應當承擔起教育導師的職能,將自己在實踐操作中總結的經驗教訓廣泛傳授給其他同業人員。只有企業財務人員隊伍整體素質全面提升,核算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才能擁有更加扎實的人才基礎。與此同時,國際上會計人員轉型的發展趨勢中出現越來越顯著的泛會計化與非專業化會計的特點。也就是非財務部門的人員從事相對基礎的會計工作,而財務部門人員將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管理工作。因此,國內企業還應具有全球視野,通過不斷普及基礎財務理論與實踐技能將常規財務會計工作推及所有崗位,而使專業財務人員更加側重于管理會計事務。這也是企業為會計轉型創造更加良好條件的重要舉措。
四、結語
新時代下核算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正在成為會計專業發展的大勢所趨。這不僅是由于傳統財務會計工作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企業管理工作整體轉型升級的現實要求,也緣于信息化技術構建的基礎平臺已經為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創造了更為良好的條件。只有在管理理念層面充分認識到管理會計數據挖掘與價值發現的巨大潛能,徹底轉變對核算型財務會計固有認知與定位,才能避免受到陳舊意識的束縛。而核算型財務會計轉型為管理會計不能脫離全面、充分的信息化支撐,因此不斷完善和優化信息化平臺建設是左右會計轉型水平的決定性因素。但這樣的信息化建設不能滿足于高度共性和全盤模仿,而是需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走一條個性化、本土化轉型路線。只有在思想和實踐兩條線上實現了徹底超越和突破,核算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才能在立足全局的高度上不斷提高管理會計輔助決策的能力,進而實現新形勢下企業會計轉型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志斌.新時期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構建的對策分析[J]經濟管理者,2019(03):15–17.
[2]彭家鈞.海爾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管理會計創新[J].新理財,2014(05):66–67.
[3]孟祥靜.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改革初探[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9(06):31–33.
[4]裴小兵,蔣偉.基于傳統會計與精益會計體系對存貨認知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15.
[5]洪波.如何提高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工作質量[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9(12):15–17.
作者:史瑞 單位:昌陸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