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水利史拓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光軍燦爛歷史的文明古國,而農業,則是這個文明古代賴以生存和延續的經濟支柱,農業經濟的繁榮與衰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歷代王朝的興衰榮辱。解放以來,中國史學界對于中國農業經濟的研究,更側重于農業生產關系以及由此兩產生的階級關系的研究,而對于農業生產力的研究,注意面往往集中在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方面。
眾所周知,延至本世紀初,中國的農業社會仍然維續著很傳統的耕作方式,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是十分繪慢的,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衰退,在相當程度上是依賴于耕地面積的開拓與風調雨順的自然年景。為了抵御自然災害的侵擾,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對于水利的開發和利用,伴隨著農業經濟的延續而從未間斷過。但是,中國學界對于這方面的研究,自解放以來被忽視了,尤其是對中國古代某一時期某一特定區域的水利史的深人研究,成果甚少。
最近,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彭雨新、張建民先生合著的《明情長江流域農業水利研究》一書,填補了中國農業史研究的這一缺憾,開拓性地對明情時期長江流域的幾個水利熱點區域作了深入剖析,令人讀后收益良多。這部水利史專著共有34萬字,全書分為七章,分別對太湖平原區、皖贛沿江濱湖區、鄂湘贛丘陵山地區、兩湖平原、漢水中上游、成都平原以及滇池流域的農業水利作了專題性的分析。作者不僅注意到各個不同區域的蔑然地逸條件所引起的不同水利設施的修建,而且對于各區域農業水利與之相關的社會結構、經濟聯系以及民間、官府在水利建設中所充當的角色,都較全面地作了描述。
作者對長江流域各地方志及有關文獻資料作了廣泛鉆研.去偽存真,在此基礎上得出的學術結論,先疑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尤為可貴的是作者善于從長江流域農業水利的整體歷史去把握一千多年來特別是明清以來長江水利開發的利弊得失,從而為當今的長江水利利用提供了頗高參考價值的歷史借鑒,水利工程的建設,自古以來都是利中有弊,益弊相參,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利工程的效益而減少其弊害,是衡量水利開發的最重要依據。
作者在書中,利用大量的篇幅,對水土資源開發、水利建設、水利管理經驗等一系列的關票.作了詳盡的闡述,例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明清之繼承前代遺業,乃是在種種矛盾關系中瞞姍前進,其最復雜的矛盾為地主階級霸占水利要害,置農業群眾利益于不顧,當時長江水利的熱潮為興建好田、燒田以與江水爭利。二,’’•圍湖造田之風日盛,很多湖泊在地豐搶先占墾下湖面日益縮小,_以致最后全部被墾完,因而附近地區原先依靠湖水灌溉的稻田失去水源,甲遇天旱大災,,即無法挽救。在地主壟斷水域利益的形勢下,貧民為生計不得不轉向山區墾殖。他們阱手眠足,斬棘披荊,進入深山老林,墾山不止。到了乾隆、嘉慶年間,江南地區人口增加迅速,大量貧民在水源缺乏的條件下,在山區種植包谷、番薯等耐旱作物。
為了擴大耕種面積任意砍伐森林,有的縱火焚燒,除根務盡,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重。還因為如此,明清長江流域農業水利的管理以救災為中心任務,在清代統治的二百余年間,大小水患當在數百次乃至千次以上。長江下游富庶的太湖地區是洪澇重區,每當連旬大雨,山洪四處暴發,下游排泄不及,水患所及動輒十余州縣。”這樣的歷史教訓,在作者的筆下屢屢可見。甚至到了今天,人們對于長江流域水利開發與生態平衡的破壞問題亦依然是憂心憧憧,不敢等閑視之。再如對于長江流域水利建設中的泥沙淤積及其治理問題,作者也在書中的許多論述中給予高度的重視。
舉滇池流域的水利為例,作者認為“明清時期較多地注意到泥沙淤積的后果而對而泥沙問題的前因注意不夠,而泥沙問題產生的原因,正是根治泥沙問題的關鍵所在。當時談到泥沙問題的產生,不過籠統地講山的影響,……但并非山區一定水土流失嚴重,山區的自然、人文諸因素,環境與水土流失問題都緊密相關。”①在談到江漢與洞庭湖平源的水利時,作者指出:“江漢與洞庭湖平源的洪澇災害威脅至今猶存,水是流動的,治水不是孤立的,它涉及到廣大的地區和復雜的條件,圍湖造田與上游山區的墾辟及社會人口問題緊密相關,僅僅著眼于湖區,解決不了湖區的問題,局限于自然的水,根治不了水患。
一山青才能水秀,全流域的合理規劃、水土兼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妥善解決人口問題,對于防止上下游、山區湖區的濫伐墾濫都具有重天的意義。”②這種深具遠見的認識與綜合治理的呼呼,是很好的歷史總結,它對當前我國長江三峽舉世矚自的水利工程建設,具有+分現實的借鑒價值。最后,讓人欽佩的是,本書作者之一的彭雨新先生,是我國老一輩的農業開發史專家,他對于長江流域的農業開發史,有許多重要論著問世,深具影響,但他在本書的《前言》中寫道:“本書為武漢大學歷史系張建民同志近年著手研究長江流域農業水利史的成果集結。……雨新年老衰頹,未能多參預寫作,僅有舊作一篇,竟口列于篇首,益自覺汗顴耳。”老一輩史學家這種虛懷若谷、獎掖后進的可貴品德,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