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業結構戰略性分工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結構戰略性分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結構戰略性分工

      1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果

      20世紀90年代,由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全國主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連年增產,總體供過于求,引發糧價下跌,農民增收遲緩,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在對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形勢全面分析的基礎上,1998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作出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判斷,并提出新階段的中心任務是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自此以后,全國各地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目標,依托市場和區域優勢,以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為契機,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初步實現了農業發展任務從提供食物和原料、保障產品供求平穩向增加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為主的轉變,推動了效益農業的大發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江蘇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江蘇省地處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也是一個農業大省。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以來較長一個時期內,向國家提供多種農產品特別是糧食,曾經是作為全省的一個重要任務,雖然對全國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但其農業經濟結構始終處于傳統階段,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江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影響了農民增收。

      農業結構調整以來,全省以現代農業建設為目標,以優質、高效、安全、外向型、產業化、規模化為方向,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外向農業、特色農業、設施農業、都市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發揮區域優勢,確立和發展16個主導產業,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商品基地和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速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帶動農民共同發展;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規范農業投入品管理,提高農產品質量;積極引導土地流轉,推進農村適度規模經營,妥善安排農民就業,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多年的堅持和努力,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的實效。據統計,至2007年底,江蘇農業總產值中種養業產值比已由1998年60•1∶39•9調整到2007年54•6∶45•4,全省調減了部分低效糧食播種面積73•07萬hm2,增加高效蔬菜面積35萬hm2,桑茶果6•6萬hm2;目前高效農田占全省耕地面積比重達26•2%,其中設施蔬菜、果樹、茶葉、蠶桑的高效作物比重分別達51•2%、41•1%、77•4%、64•5%;優質糧與專用糧達80%,無公害認定面積達291•3萬hm2,占耕地比重的62%(2006);全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占全省耕地面積比重達21•6%,生豬、肉禽、蛋禽和奶牛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到45%、69%、66%和75%;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所帶動的農戶占全省農戶數的35•2%,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8年3376•8元提高到2007年6561•3元,增加幅度達94•3%。

      從總體上看,農業結構調整帶來了一系列變化。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果只是初步的、階段性的,許多方面尚未調整到位,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還沒有真正得到解決:農業整體競爭力不強,農業區域結構雷同現象仍較突出,區域主導產業規模小,特色品牌和名牌農產品數量少、比重低;農業市場主體弱小,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相互脫節、分割的狀況尚未明顯改變,龍頭企業對結構調整的帶動功能還不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依然突出;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低;市場信息不靈;農民收入增長困難的局面并未有根本改變。繼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將仍然是新時期農業發展的艱巨任務。

      2區域分工的意義與必要性

      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社會再生產過程,也是人類與自然界在一定地域空間進行物質變換的過程,因而具有特定的地域資源約束性。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首先是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在此基礎上實行農業內部以及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從農業區域分工到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構成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農業生產的區域專業化、社會化,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變傳統小生產方式,從而大大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縱觀世界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一個顯著的共同特征是其區域化專業分工非常明確。美國農業專業化程度很高,早在1914年,美國農業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種植專業化,這種格局保持至今,形成了著名的生產帶,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這種區域分工使美國各個地區能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優勢,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通暢的水陸運輸網的建立,更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化分工、專業化生產,而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也有力地推動了附近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美國農業生產在地域上專業化,農民按照批發商的訂購合同,組織農產品生產;加工商根據批發商對農產品的質量和規格要求,對生產者提供的產品進行加工,然后交由批發市場組織銷售,從而實現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有機聯系。法國的農業專業化包括3個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在區域專業化方面,按照自然條件、歷史習慣和技術水平的劃分,將不同的農作物和畜牧生產合理布局,形成專業化的商品產區。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則是按照經營內容大體可分為畜牧農場、谷物農場、葡萄農場、水果農場、蔬菜農場等并分別將農場各個生產環節交由各個專業化企業承擔。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是區域專業化的進一步細化分工。專業化生產提高了農業生產率,使法國農民人均收入達到城市中等工資水平。從整體水平看,江蘇農業區域專業化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生產區域格局基本建立,但農產品生產區域規模小而分散;主要農產品地區專業化初步形成,但生產單位專業化程度低;農業區域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發展不平衡且程度不高。因此,多年來,江蘇農業“盆景”很多,各市縣都有,做得很精致,也很有水平,但總體規模較小,名氣不大。在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在發揮區域優勢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調控和扶持,提高農產品生產區域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促進區域優勢產業擴大規模就顯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3區域分工的原則

      農業地域分工與專業化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自然生態、資源環境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客觀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既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行專業分工,又應堅持生態適宜性原則、農業多功能性原則、比較利益原則等進行合理的地域布局與分工。

      3•1生態適宜性原則江蘇省是南北氣候交織地帶,省內分布有平原、丘陵、江河湖海、城郊等不同類型生態區域。早在20世紀60、70年代,依據地域分異規律,江蘇劃分6個一級農區、45個二級農區,實際上也是較早的生態分區。運用這一農業綜合區劃成果,奠定了江蘇區域農業40a來的基本發展格局,至今仍在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布局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載體,其形成和發展通常帶有較強的不同生態區域特點。通過對不同生態區和資源環境的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發展潛力評價,構建不同生態區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對發展不同生態區和全省現代高效農業都有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3•2農業多功能性原則經濟社會的高度發展,促進人們生活和消費的多元化,直接推動了城鄉一體化和農業多功能化的發展,使農業從食品保障向農產品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與文化傳承等領域擴展。按功能分區原理進行規劃已是各發達國家近年來在國土空間開發的成功經驗,美國、德國、日本、荷蘭等國家通過國土空間開發,建立國土配置、地區發展、人的居住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成功經驗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和借鑒。2007年國務院下發《關于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在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中建立生態區、農業區、旅游休閑區等,限制開發區域在生態和資源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也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昭示今后較長時期內國家將按照功能分區原理規劃產業布局。

      3•3比較利益原則在一區域內,往往多個產業均宜發展,但資源有限,不宜多個產業齊頭并進。則應從比較利益角度出發,按照成本最低、效益最大法則,選擇區域內最有優勢的主導產業,而在不同區域則根據不同資源稟賦條件發展最有優勢的主導產業。通過建立最有優勢的主導產業集聚區,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促進農產品向優勢產業區和產業帶集中。

      3•4規?;⑻厣c關聯性原則區域農業的專業化發展必須選好優勢主導產業,并以優勢主導產業為基礎進行布局。優勢主導產業的確立,不僅是指現有規模與特色,也包括潛在的規模與特色,以及發展與優勢主導產業相配套的關聯產業,形成規模效應,產業鏈延伸效應,從而有利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打造產業化經營模式,創出一批國內馳名、國外有一定影響的名牌產品,從而將農業地域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4區域分工的基本格局探討

      “十五”期間,江蘇按照區域分工原則,制定了《江蘇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作為全省農業結構調整的區域布局和區域分工,該項規劃提出了全省優先發展的16個優勢農產品及其區域分布(即16個主導產業)。經這些年來發展,大部分產品(產業)優勢得到加強,規模有所擴大,但也有些產品(產業)優勢和規模未見明顯變化。從全省繼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角度,依據“資源條件好、環境質量佳、市場區位優、產業基礎強、加工潛力大、具有生產比較優勢”的基本要求,進行適當再調整是必要的。

      一是產品(產業)的區域布局和區域分工,應該有必要的層次。江蘇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有其一定的特點,有些產品對氣候和地理條件有特定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確立區域布局和區域分工,宜可分為省級、市縣級。省級確立的產品(產業)應是對全省具有重要關聯的、引導全省產業發展的產品(產業),市縣級確立的產品應是對本市縣具有重要關聯的、引導市縣產業發展的產品(產業)。

      二是全省16個產品(產業)似顯過于分散,集成度不強。為進一步加強集聚優勢,確立8個左右產品(產業)更適宜。如茶葉生態適宜區域是丘陵山區,在江蘇發展這么多年,僅2、3萬hm2,將其列為省級產業,引導全省產業發展意義不大,更適宜確立為市縣級產業,當然,不列為省級產業,不等于省部門不支持、不投入,這是兩個概念。

      三是省級確立的優勢產品(產業),應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江蘇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資源僅幾分地,農民依靠土地致富是困難的。只有發展農產品后續加工,農民依靠加工增值,才能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拓寬就業渠道,有效提高農民收入。產業鏈延伸越長,加工增值就越大,對農民就業和增收就越有利。確立優勢產品(產業)的區域布局和區域分工,應同時進行農產品后加工潛力和市場前景的測算,將其作為重要指標加以考慮。

      四是應適當重視農村休閑觀光業發展。農村休閑觀光業不是農產品生產,但它與農產品生產密切相聯。作為農村服務業,它的發展將很好地發揮農業休閑與文化傳承功能,適應城市居民的需求,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區域發展,擁有良好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有利于加速城鄉一體化,有利于先進觀念、文化、信息的傳遞。江蘇農耕文化源遠流長,需要人們發掘。將休閑觀光業作為農村新興產業,在深化結構調整中予以適當重視,有其必要。

      5對策建議

      5•1進一步提高對新時期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重要性的認識要充分認識這次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轉變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要按照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通過政策引導、信息服務、技術示范等手段帶動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5•2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分行業、分品種、分區域的農業結構調整規劃要適應國內外市場的變化,認真研究國內外市場、細分市場,制定市場應對策略,在這一基礎上,研究制定分行業、分品種、分區域的農業結構調整規劃。通過規劃引導,明確方向和重點,防止盲目發展、產品積壓找市場,力求避免結構趨同、資源浪費的問題。

      5•3制定和完善產業政策,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步伐要根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農業發展的實際,制定和完善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產業政策。要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檢驗體系、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產業化經營。

      5•4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要采取有力措施,增強農業技術推廣、畜禽疫病防治等機構的服務能力,大力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專業技術協會。要切實轉變政府機構職能,為農民提供更多先進適用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市場信息等各種服務,引導農民進行結構調整。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综合一区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亚洲老熟女@TubeumTV|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少妇 |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少妇亚洲免费精品| 亚洲阿v天堂在线2017免费|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 日韩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亚洲精品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日韩精品亚洲aⅴ在线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 亚洲日日做天天做日日谢|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成A人片77777国产|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麻豆|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日本国产综合高清| 国产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