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休閑農業促新鄉村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休閑農業又稱觀光休閑農業,是以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耕文化、農業設施、農業科技、農業生態、農家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為資源條件,經過科學規劃、開發,為城市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教育等多種服務,以增進城鄉居民互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新農村建設,具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功能的新型產業[2]。從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觀光性旅游急劇膨脹;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時,基本形成對休閑的多樣化需求和多樣化選擇;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度假需求就產生。2010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這意味著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將發生重要改變,城鄉居民對休閑消費需求高漲,休閑消費無疑會成為其中的一大亮點。2011年8月,國家制定了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立足“富裕農民、改造農業、建設農村”,按照“夯實基礎、加快轉變、提升水平、引領發展”的思路,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創新機制,規范管理,強化服務,完善設施,打造品牌,形成“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新格局,推動我國休閑農業快速持續發展。因此,我國休閑農業規模逐年擴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豐富多樣,內涵不斷豐富,發展方式逐步轉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一是產業規模壯大。全國農家樂已超150萬家,規模休閑農業園區1.8萬家。四川省已創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基地2.1萬個,國家級和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30個、示范村176個。全省休閑農業園區資產總額192億元,年營業收入138.5億元。二是類型豐富多樣。各地根據自然特色、區位優勢、文化底蘊、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先后發展形成了形式多樣、功能多元、特色各異的模式和類型。四川省休閑農業發展涌現現代農業科技園、休閑農莊、農業觀光體驗園、農家樂、農業主題公園等多種類型。三是發展方式轉變。休閑農業逐步從零星分布向規模集約,從單一功能向休閑教育體驗多功能,從單一產業向多產業一體化經營,從農民自發發展向政府規劃引導轉變。四是品牌影響提升。圍繞“高、新、特、優、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閑品牌,一批服務能力好、休閑功能強、顧客認同度高的休閑農業品牌初步形成。四川省蒲江縣包裝推出了蒲江綠茶、獼猴桃等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農業旅游產品,充分利用西博會、農交會等會展活動廣泛宣傳,通過舉辦中國采茶節、成都櫻桃節等重大節會活動,全面推介了蒲江良好的生態農業與旅游資源,有力提升了蒲江縣休閑農業的知名度。目前全國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已超過1200億元,年接待人數突破4億人次,帶動1500萬農民受益。
2我國休閑農業的特點和功能
(1)休閑農業的特點。首先,鄉村地區是休閑農業的發生地。休閑農業是以鄉村自然資源、農業資源、人文資源、民俗文化資源為休閑吸引物的休閑經營活動,突出特點是鄉村特色和鄉土風情。其次,城市是休閑農業的目標市場。休閑農業的游客大多來自經濟較發達的大中城市。城市是鄉村的客源地,面向城市市場,為城市游客服務,是休閑農業的主要任務。第三,休閑農業具有強烈的休閑性。到鄉村休閑大多是利用雙休日、節假日以及閑暇時間,是一種以休閑放松為目的的短途旅游。第四,休閑農業具有較大的自由性。游客主要采取自我服務的組織形式,自己選定休閑地點和休閑路線,休閑的活動安排比較寬松。第五,休閑農業具有較強的參與性。休閑農業除了觀光觀賞以外,還為游客提供實踐和參與的機會,增加游客對農村的認識和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體驗。
(2)休閑農業的功能。休閑農業的開發和運行都不能脫離農業生產這一主要功能,在這個基礎上,休閑農業還具有如下重要功能。一是發展經濟功能。休閑農業可以為游客提供優質、綠色、生態、安全、健康的農產品,滿足游客對休閑食品的需要,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二是休閑游憩功能。休閑農業可以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娛樂、度假等各種活動的場所和服務,讓游客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在吃、住、行、游、購、娛中體驗與傳統旅游業迥然不同的感受。三是學習教育功能。休閑農業可以為游客提供了解農業文化、學習農業知識、參與農事活動、感受農業景觀的戶外教學場所。四是生態環保功能。休閑農業可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環境品質,并為游客進行現場的環保教育,增加游客的農業生態環保知識。五是和諧社會功能。休閑農業可以促進城鄉交流,改變農村社會面貌,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六是傳承文化功能。休閑農業、農村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和產業文化相結合,可以為游客提供各種農村文化活動,促進農村文化發展。
3休閑農業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
(1)發展休閑農業能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增收。休閑農業是新農村建設中能夠直接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3]。休閑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需要生產、管理人員,而且還需要從事住宿、餐飲、交通、商業等方面的服務人員,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條件。據測算,休閑農業每增加1個就業機會,就能帶動整個產業鏈增加5個就業機會。一個年接待10萬人次的休閑農莊,可實現營業收入1000萬元左右,安置300名農民就業,并帶動1000戶農民家庭增收。發展休閑農業能夠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使農業產區變景區,使農產品變禮品,使農民變就業為創業,有效拓展農民就業增收空間。
(2)發展休閑農業能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休閑農業能夠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將農業從單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涵養、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拓展,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交通運輸、人文創意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滿足城鄉居民休閑消費需要,開辟現代農業建設新途徑。
(3)發展休閑農業能合理利用和開發農業資源。首先,休閑農業能有效推動土地流轉,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增加農民的收入。其次,加強保護生態環境資源。為吸引游客,休閑農業區必須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提高環境品質,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第三,通過休閑農業這一載體,挖掘開發人文資源,綿延千年的農耕文化,大大提升人文歷史資源的價值。
(4)發展休閑農業能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休閑農業以農業為依托,以農村為空間,以農民為主體,以城市居民為客源,有利于城鄉人員、信息、科技、觀念的交流,不僅使城市人了解和體驗農業,而且也使農民轉變觀念、提高素質,加強城鄉互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5)發展休閑農業能豐富我國旅游資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又是一個鄉村大國,在農村地區集聚了70%的旅游資源,休閑農業發展潛力巨大。每年有114天假期,其中黃金周14天,小長假15天,剩下的80多天是雙休日。在這些時間里,適合長距離旅游的只有14天,剩下的時間都屬于休閑農業的范疇。大力發展集農業生產、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參與體驗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對于適應我國旅游消費轉型升級,培育新型消費業態,具有重要意義。
(6)發展休閑農業能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和提高農民素質。鄉風文明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休閑農業是集一、二、三產業于一體的復合產業,它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城鄉文化的交流與融合[4]。發展休閑農業能夠有效引導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發展,改善農村發展環境和村容村貌;能夠加快培養一批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從而整體帶動農業生產水平、農民生活水平和鄉風文明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