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現代化進程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農業現代化定義
我們在對農業現代化理論進行研究的基礎上,給出了農業現代化的定義。農業現代化是指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所謂傳統農業是指以手工勞動為主的生產方式,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所謂現代農業是指:與傳統農業相對應,是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的農業。現代科技的應用,使農業的內涵、結構、體系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生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農業成為技術密集型產業,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應用使農業逐步成為可控性行業,材料、能源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應用使農業生產領域不斷擴展,與其他行業相互融合。現代農業徹底改變了以手工勞動為主的生產方式,實現了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社會化的大生產,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①。由此可見,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現代化,是在一定的生產條件下,具有現代素質的農業勞動力,利用現代農業生產手段,生產出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高質量的農產品。所謂具有現代素質的農業勞動力,是指能夠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手段的農業勞動力;所謂現代農業生產手段,是指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生產工具。不難看出,農業現代化包括4要素:農業生產手段、農業勞動力、農業產出能力和農業生產條件的現代化。其中,農業生產手段的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根本標志,農業勞動力的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農業產出能力的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結果,農業生產條件的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核心是農業生產手段的現代化。
二、中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筆者緊緊圍繞著農業現代化的定義,以農業生產手段、農業勞動力、農業產出能力和農業生產條件4要素為一級系統,在每個一級系統中又分別選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共16種指數作為二級子系統,由此構建了一套理論指標體系。然后,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和統計數據的可得性,建立了中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三、評價方法
在研究中,筆者按照“三位一體”思想的三層含義:即評價目的和被評價事物都是評價者本身(或管理者)所確定的,二者之間具有一致性;評價方法的選取要與評價者的目的相一致,能充分體現評價者本身的目的和愿望;評價方法的特點要與被評價事物的特點相吻合。經過充分討論和分析,筆者提出了“專家咨詢約束條件下的最大方差賦權法”,建立中國農業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專家咨詢約束條件下的最大方差賦權法”,是一種多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方法,其最重要的是如何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該方法運用專家咨詢約束條件下的最大方差賦權法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能充分利用數據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限制人為因素。針對本研究的特點,筆者的具體做法是:首先確定第三級指標的權重,然后再確定第二級指標的權重,最后確定第一級指標的權重。由于這是一種后加權的方法,即在數據采集之前,權數尚未確定,因此,不會由于各個地區提供數據時產生人為偏向。在方法確定后,筆者還編制了權數的數值算法,并嚴格論證了關于算法中的幾個理論問題,如關于梯度τ的指向權數解的存在性和穩健性等。
四、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實證分析
為了說明問題的方便和清楚起見,筆者按慣例將我國分成東、中、西部三個經濟發展帶。東部地區指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11個省市;中部地區指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區;西部地區指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省區。
(一)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監測結果筆者利用所建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對全國及東、中、西部地區1998~2001年4年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行了測算,具體結果見表2。表2中的數據均為指數,即為該指標相對于目標值的實現程度,其中,目標值設為100。
(二)全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分析與評價從全國來看,農業現代化指數呈逐年遞增的態勢,1998年為29•18%,1999年為29•99%,2000年為30•36%,2001年為31•37%,但進程比較緩慢。如果把標準值所確定的界限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門檻的話,目前就全國而言,我國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才走了不足1/3,指數最低的省份,才走了不到1/5的路程。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任務還相當艱巨。但也應該看到,農業現代化指數排在前列的上海和北京,已經走完了近2/3的路程,為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從構成農業現代化指數的4要素來看,造成農業現代化指數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手段和農業產出能力低下。下面分別來考察4個一級指數。
1•農業生產手段農業生產手段是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2001年農業生產手段指數為20•36%,離目標值還相差甚遠,剛完成了1/5的路程,明顯低于其他幾個構成指數。但是,將1998~2001年的數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全國農業生產手段指數逐年提高,1998年為15•12%,1999年為16•94%,2000年為18•86%,2001年為20•36%,每年都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由此可見,我國的農業生產手段正在穩步提高。為了找出我國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我們不妨看一下構成農業生產手段指數的6個二級系統的指數取值。6個分項指數的測算值都不高,其中又以農業科技化水平和農業電氣化水平為最低,2001年目標值的實現程度僅為5•41%和6•99%;農業信息化水平的實現程度也僅為20•66%;此外,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水利化水平和農業良種化水平的測算結果分別為30•29%、42•57%和37•98%,其實現程度均未過半。因此,要提高農業生產手段的現代化程度,還得要全面提高農業的6化水平,尤其應注重對農業的科技投入。
2•農業勞動力農業勞動力指數是農業現代化4要素中取值最高的一個,2001年已達到64•44%,接近完成了2/3的路程。從構成農業勞動力指數的2個二級系統來看,農業勞動力素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提高,但每年提高的幅度都不足1個百分點。非農勞動者比重指數1998~2000年提高較慢,每年不足1個百分點,但2001年比年提高了2個多百分點。
3•農業產出能力農業產出能力也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較大障礙,離目標值還有4/5的路程要走。農業產出能力的地區間差異比較大,最高的省是最低省的近6倍。筆者經比較發現,農業產出能力高的省市,其農業現代化指數就比較高,說明農業產出能力與農業現代化具有較強的相關性。1998~2001年,我國農業產出能力指數提高不大,基本穩定在21%左右。從分省市的數據看,1998年和1999年實現程度超過50%的省市,只有北京和上海,2000~2001年也僅增加了一個天津,絕大部分省市離目標值還很遙遠。從構成農業產出能力的4個因素看,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距目標值的實現程度還不足1/3,勞均農業產出和農業供養能力的實現程度均不足1/5。由指標的定義可以看出,農業勞動生產率、勞均農業產出和農業供養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就是農業人口比重和農業勞動者占就業人口比重過高。因此,要提高農業產出能力,還要從加快城鎮化步伐和提高農民收入入手。
4•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條件指數在農業現代化4個構成指數中排位第二,2001年為52•83%,距目標值的距離剛剛過半。從農業生產條件指數4年的變化情況看,1998~2000年全國的農業生產條件指數逐年下降,2001年又有所回升。從構成農業生產條件指數的4個二級指數來看,市場環境的平均水平比較好,大部分省市的指數實現程度在50%以上,而且地區間差異不大,最好的是浙江,市場環境指數為85•12%,與最低的省相差不到1倍;資源環境指數除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西、湖北和上海外,其余省份的實現度均未超過50%;農作物生長環境指數的實現度超過50%的有18個省市。
(三)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地區比較由于我國各地區自然條件千差萬別,有內陸盆地、沿海平原、山地、綠洲、丘陵、海涂等,不同地區農業開發的歷史及經濟發展條件相差很大,沿海地區已開始步入現代化的門檻,而內陸卻仍然有不少地區甚至在為溫飽而奮斗。因此,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發展很不平衡。1•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地區差異明顯分地區的農業現代化進程測算結果顯示,2001年東部地區的農業現代化進程已完成45•2%,比1998年提高了3•1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完成了30•2%,比1998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才完成了25•0%,比1998年提高了1•9個百分點。我們看到,即使是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程度也沒有過半,但其發展速度還是明顯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東、中、西部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差距呈擴大趨勢。2•農業現代化分項指標實現程度的地區比較在構成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的4個一級系統中,1998~2001年的測算結果無一例外地得出東、中、西部呈遞減的結論。
(1)農業生產手段指數的地區比較從圖2可以看出,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手段差距明顯,中部與西部的差距小于東部與中部的差距,并且,2001年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明顯拉大,而中部與西部的差距略有縮小。從農業生產手段分項指標的地區比較可以看出,造成農業生產手段指數地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電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兩個方面,即東部地區的電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明顯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
(2)農業勞動力指數的地區比較農業勞動力指數的地區差距相對來說不是很大。東部地區的實現程度在70%左右,中部地區的實現程度在60%左右,西部地區的實現程度在50%左右,三個地區依次相差10%。從構成農業勞動力指數的分項指標來分析,造成農業勞動力指數地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非農業勞動者比重,東部地區的非農業勞動者比重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
(3)農業產出能力的地區比較在農業產出能力方面,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明顯,而且到2001年這一差距還略有擴大,其原因是2001年東部地區的產出能力指數略有提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卻基本沒有變化。從構成農業產出能力指數的分項指標來看,除農民收入(從農業得到的收入)的地區差異不是很明顯外,勞均農業產出、農業供養能力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地區差距都非常大,而且這種差異表現為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明顯,而中部與西部地區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說明東部地區在農業產出能力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4)農業生產條件的地區比較在構成農業現代化指數的4個一級系統中,農業生產條件指數的地區差距最小。但從時間上來看,3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指數均呈下降或波動趨勢。這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從農業生產條件指數的分項指標來看,東部地區在市場環境方面比中部和西部地區具有優勢;在資源環境方面,中部地區要好于東部和西部地區;在生態環境方面,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齊頭并進,中部地區略顯遜色。由此可見,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對資源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五、中外農業發展比較
對不同國家的農業發展做比較的難度很大,將中國農業發展與發達國家進行橫向比較更困難。一是因為中國統計數據初始記錄較晚,數據的可比性不高;二是因為不同國家現代農業處于不同階段,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在研究中,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對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一些具有可比性的指標進行測算和比較,并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起來,對中外農業發展狀況進行了國際比較。我們選擇了中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諸國進行比較。具有可比性的數據,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產量和人口數量方面,因此,筆者根據農業人口,測算了農業人均產出指數和人均主要農產品產量。農業人均產出指數是根據主要農產品產量按照農業人口平均后測算的指數,它表示一個國家的勞均產出能力。數據顯示,中國的農業人均產出指數僅為1•8%,而加拿大已達到了60•8%,美國達到了50•3%,澳大利亞達到了49•4%,新西蘭和法國也分別達到了44•4%和41•8%,德國、英國和意大利分別為30•3%、29•8%和20•4%,日本和韓國分別為11•5和6•3%,其間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通過分析對比可以看出,農業發達的國家,或發達國家的農業,要么是在某一方面表現突出,有自己的特色農業;要么是在農業的很多方面發展比較均衡。只有這樣,農業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發達產業。
六、對策建議
在對中國農業現代化及其構成要素進行監測、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其薄弱環節,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加強農業科技投入,促進農業生產手段的現代化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解決龐大人口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日益增長的需求同落后的農業生產力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緊緊依靠科技進步,為此,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興農貢獻率。實行對農業科技扶持和保護的政策,努力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2•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農業科技人員比重。加強農業職業和文化培訓,大幅度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農業勞動者中科技人員的比重。3•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快先進實用技術的擴散與傳播,通過多種途徑將先進的實用技術和科技成果盡快地推廣應用,用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4•大力發展農用工業。積極應用現代工業成果和工程技術措施,改善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電氣化水平,使農業生產走向高層次的良性發展軌道。
(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產出能力1•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在穩定家庭承包責任制基礎上,明晰產權;在規模、平等與效益的均衡點上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建立規模效益型農業經濟,提高勞均農業產出和供養能力,形成農業現代化的經營基礎。2•發揮政府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步建立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戶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各級政府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規劃,加強引導;二是搞好調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三是搞好服務。3•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新階段增加農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必須采取有效可行的綜合性措施,確保農民收入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能單打一地搞糧食,要發展多種經營,調整一、二、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2)發展農業和農產品的深加工,增加農業的后續效益。(3)堅持中央按保護價收購農民的余糧,實行優質優價的政策。(4)對減輕農民負擔要采取治本之策,精減農村基層機構和人員,把事權和人權統一起來,逐步全面推開費改稅制度。
(三)努力為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的條件1•轉變政府職能,完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是抓好“六大體系”建設,即信息體系、市場體系、質量標準體系、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和農村金融體系建設。這些方面是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亟需加強和完善的薄弱環節,必須下大力氣做好。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繼續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提高防洪和排澇能力;合理開發和調配水資源。加強節水灌溉設施建設,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提高農業用水的利用率;大力推行生態農業,把發展生產、建設環境、培植資源結合起來,徹底與掠奪性經營思想和經營方式決裂,實現農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四)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1•改革傳統的封閉式戶籍管理制度,鼓勵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為農民工進城務工創造有利條件。對于在城市有穩定工作和收入來源的農業人口,政府要為他們在城市安家落戶創造條件,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對于一些有志去農村創業的城市居民,也應制定相關的鼓勵政策,支持他們把先進的思想意識、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農業生產中去,這對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2•以鄉鎮企業為支柱,重點發展小城鎮,減少農民人數。建立科學的城鎮規劃體系,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拓展農民轉移就業機會,逐漸減少農民人數,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產出能力,以此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
(五)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地區間均衡發展1•以市場為導向,培育適合本地區的主導產業。根據本地區的資源和區位優勢,不斷培育和開發拳頭產品,著力培育富有競爭活力的區域經濟增長點。2•加大國家扶持力度,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國家在區域政策和財政政策方面,應給予中、西部地區適當的傾斜;規范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通過轉移支付、投資補貼、財政貼息貸款、投資風險基金和幫助發展科技教育、培養人才等手段,扶持中、西部地區老、少、邊、山、窮地區發展經濟;通過內力和外力相結合,促進區域經濟逐步走上協調發展軌道,從而實現農業的均衡發展。3•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地區間貿易。發展地區間貿易,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以勞動力市場為橋梁,中、西部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通過將勞動力輸出到發達地區,不僅可以使民工們積攢資金,而且可以更新觀念,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本領,為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積累物質基礎。二是大力發展與東部或其他發達地區企業的聯合與合作,引進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使中、西部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相結合,將潛在的生產能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從而大幅度提高中、西部地區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