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機械化發展階段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階段劃分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1]馬克思把生產工具作為劃分時代的標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一個以現代先進的農業機器逐漸代替傳統的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進行生產的新陳代謝過程[2]。有關專家研究認為,農業機械化的整個轉變過程大體可分成3個發展階段:農業機械化初級階段、農業機械化中級階段和農業機械化高級階段。提出了以農機作業為基礎、能力為保障、效益為核心的3個二級指標和10個三級指標組成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參考國際經驗,結合我國國情,用2個指標來作為階段劃分的主要標志:一是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二是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這2個指標反映出機械化生產方式與傳統生產方式在農業生產中的力量對比變化,顯示出不同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3]。農業機械化初級階段。指農業機械已在某些農業生產環節開始應用,但總體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人畜力作業仍占主導地位,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小于4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大于40%。農業機械化中級階段。農業機械已在大多數農作物的主要生產環節中應用,總體上農業生產方式已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生了較大轉變,機械作業在農業生產中已開始居主導地位,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為40%~7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為40%~20%。農業機械化高級階段。主要農產品生產過程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總體上農業生產方式已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機械作業已在農業生產中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并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發展,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大于7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小于20%。
2評價指標體系、指標權重及各指標標準值
農業機械化發展階段的劃分主要依據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和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來進行綜合判斷。本文借鑒農業部《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方法》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以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作為主要評價指標,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作為輔助指標。考慮到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因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為更全面準確地判斷研究對象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程度,將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些環境條件作為參考指標,如產業結構、經濟水平、文化水平、規模水平、保障能力、效益水平。根據《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方法》的研究成果、國際農業機械化發展經驗和我國發達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實踐,以及我國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時農業機械化應達到的水平。
3發展階段評判模型
就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而言,可謂灰色系統的運動過程,對其過程的進展程度很難用常規的方法進行判斷,而在這類問題的處理上,模糊數學的辦法有著其特有的長處[4]。從指標體系的建立中,可以知道,對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的評判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因此,本文按照模糊數學的基本原理建立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在定量劃分農業機械化發展階段時,主要用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和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來進行判斷。同時考慮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因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將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些環境條件作為參考指標[5]。由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及階段劃分可知,對農業機械化發展階段的評語有3個,即評語論域:V={農業機械化初級階段,農業機械化中級階段,農業機械化高級階段}
3.1確定決斷集合
根據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分為初級、中級、高級3個階段,確定決斷集合為V=(v1,v2,v3)式中v1,v2,v3分別為農業機械化的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
3.2確定評判因素和評判因素權重
根據評判農業機械化發展階段的指標體系,將耕整地機械化程度、播栽機械化程度、收獲機械化程度和農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4項指標作為階段劃分的主要評判因素,構造評判因素集合U=(u1,u2,u3,u4)經過專家對各因素重要程度,憑理論和實踐經驗,按照因素間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評分,重要性大的相對于重要性小的分數要高,最后匯總,每一因素所得分數的總和占同一層次所得分數總和的比重即作為該因素的權重,因此得到因素權重集。第一層次因素權重:A=(0.70,0.30)第二層次因素權重:A1=(0.4,0.3,0.3)
3.3構造各評判因素的隸屬函數
由各因素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的變化趨勢分析,選擇相應的函數形式后,借鑒國內外比較劃分標準,利用直線階段函數給出。
3.4計算頻率矩陣
為較全面地反映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階段性,盡量消除短期外部因素的影響,可以若干年為一時段,計算出指標的隸屬度,并統計各指標隸屬于各階段的頻率,得到頻率矩陣R。
3.5求綜合評判矩陣
綜合評判矩陣為B=A*R=(v1,v2,v3)根據評判農業機械化各發展階段的隸屬度范圍和總大隸屬原則,可以確定在某一時間段某一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所處的階段。
4我國及各省區農業機械化所處發展階段的判斷
利用上述評判指體系和已經取得的2001年我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統計資料(見《農業機械學報》2005年第9期刊登的《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目前所處發展階段綜合評判結果如表3所示。(1)從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綜合評判的結果分析,我國農業機械化正處于從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過渡的發展時期;2001年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2)北京、天津、黑龍江、新疆4個省市區農業機械化發展處于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的發展階段。(3)上海、江蘇、河北、遼寧、山東、河南、山西等7個省市農業機械化發展處于中級階段。(4)內蒙古、安徽、西藏、吉林、浙江、青海、寧夏、陜西、湖北、湖南、廣東、甘肅、福建、江西14個省區農業機械化發展處于從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過渡的發展階段。(5)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6個省市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從分析結果看,總體上符合我國現階段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實際情況,評判結果具有科學性和現實性,反映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況。總體上,北方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北京、天津、黑龍江、新疆代表了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高水平,也反映出我國農業機械化處于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期的發展狀況。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6個西南省市區反映出我國農業機械化難度最大、水平落后地區發展狀況。同時,可以看出,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如北京、天津,農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較低,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較低,人均GDP、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農民文化水平較高,保障能力較強,效益較好。反之,農業機械化水平低的地區,如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農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較高,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較高,人均GDP、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農民文化水平較低,保障能力和效益較差。
5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農業機械化水平總體上處于較低的初級階段,正在由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過渡,已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國際競爭力強的發達國家早已經過了這一發展階段。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發展階段,農業機械化發揮了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小麥勞動生產率的60%來源于機械化。可見農業機械化對美國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840年就開始了農業機械化的起步階段。而目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發展階段,農業機械化尚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競爭能力弱,已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制約農業國際競爭力提高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