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結合型生態循環農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
1.1發展資金短缺就目前情況而言,在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資金投入上明顯不足,特別是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合作社發展等資金短缺問題尤為嚴重,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產生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生態循環農業項目投資周期都比較長,而且在短時間內無法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再加上市場推廣力度不夠,使得一些銀行不愿意對其進行投資,在資金上主要依靠的是國家和政府的扶持。另外,生態循環農業若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有大量的、多元化的投資作支撐?,F在很多城市的生態循環農業后續的運行管理缺乏資金的支持,而且仍未建立起長期的發展模式,對農業環境的維護也缺乏資金的投入,無公害的、生態的循環模式也未實現大規模推廣。
1.2土地污染嚴重有調查表明,我國化肥年使用量達到4214萬t,占世界的35%,平均施用水平為368kg/hm2,大大超過了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所設置的安全上限,使得土地污染嚴重。以氮肥為例,它在土壤中會發生硝化反應產生硝酸鹽,在此過程中會產生交換性氫離子,與土壤吸附性復合體相接觸時,會使土壤中的堿性離子淋失。此外,除草劑中所含有的阿特拉津、氟樂靈等在土壤中殘存1a以上,也會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這些問題都會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和活性,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質難以轉化及降解,從而導致土壤嚴重板結和養分流失。
1.3農業生產規模過小制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若想使生態循環農業得到有效發展,適度的經營規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國目前的現狀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在農村,每戶耕地在0.53hm2左右,勞動力平均耕地約0.27hm2,而且在地區分布上也極不均衡。這種過小的農業生產規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成本的浪費,使得土地和勞動的生產效率不高;而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在這種小規模的農戶中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很低,使得農民采用的積極性不高,使用率低,限制了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另外,這種分散的、小型的生產規模,也使得農戶在農業資源的利用和農業生產上缺乏限制,隨意性較大,這都不利于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的推廣和使用,而通過政府使用強制手段、施加外力來督促農戶采用循環農業技術,也會因為交易費用和監督費用過高而行不通。
2農業配套種養結合型技術模式
隨著生態循環農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技術的不斷創新,多種多樣的農業配套種養結合型技術模式開始發展起來,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本文就選取幾個典型的農業配套種養結合型技術模式進行深入研究。
2.1稻—鴨共育的生態技術模式稻鴨共育是一項不需要使用除草劑而農藥施用量又少的低成本生態農業技術。一般情況下,20d左右大的鴨子按225只/hm2投放到栽種不久的稻田,以鴨糞肥田,基本能滿足水稻生長所需的追肥量,而且除草、除蟲效果顯著,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蟲害藥劑對農作物的損害,從而促進稻田的良性生態循環。稻-鴨共育的生態技術模式的具體優勢有以下幾點:
2.1.1可以促進養鴨的發展由稻鴨共育養殖的鴨子,將原來的庭院圈養改為了田間放養,鴨子可以在田間自行覓食,減少了鴨子的飼料成本。據相關數據統計,平均每只鴨子減少喂配合飼料2.4kg,就可以節省4.8元/只的飼料成本,還能增強鴨子的體質,降低了交叉感染病菌產生的幾率,從而使得發生鴨子疫病的現象也大為減少,能夠大大提高鴨子的成活率,為農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2.1.2可以促進水稻增產通過鴨子在田間的各項活動,如:覓食吃草、松土渾水、增氧通氣等,既可以對影響水稻生長的有害物質進行有效防治,又能促進水稻根系延展及分蘗發育成稻穗;而且鴨子在田間游動時,水稻也會跟著擺動,進而增強其抗病蟲、抗倒伏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使用稻-鴨共育的生態技術模式對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稻的生產種植體系的推廣和完善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2.1.3改善土壤結構鴨子在稻田間不斷的活動,使綠肥紫云英、稻草等在嫌氣條件中分解出來的沼氣、硫化氫等氣體能從水稻土壤中快速排出,從而使得水稻根系能夠深扎入土壤內,促進水稻的良好生長。而且與常規的水稻栽培相比,稻鴨共育能減少土壤中的大孔隙,增加容重和水穩性團聚體,使得土壤的物理性能獲得良性轉變。另外,稻鴨共育可以避免用農藥防治水稻病、蟲、草害時給土壤帶來有害物質,有利于水稻土壤環境向自然環境方向修復。
2.2果園—雞共生的生態技術模式果園—雞生態綜合技術是利用果園間隙地等資源,以自由采食、自然飼料為主,人工科學補料為輔,在良好的自然環境下對化學合成物的使用進行有效限制,實行舍養和放養相結合的模式。能對果園的土地與資源進行合理、有效利用,達到養雞、果園雙獲利的目的。果園—雞共生的生態技術模式在環保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一種新型、高效的養雞綜合技術。具體優勢如下:
2.2.1減少果園肥料施用量果園—雞共生的生態技術模式能夠減少果園肥料的使用量,為果園的經營節約成本。這是因為雞喜歡采食草籽和嫩草,從而能夠降低雜草的生長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與果樹爭搶肥料與養分的對象,使果樹吸收更多的肥分,使得肥料的效用得到充分發揮;同時雞糞也是一種很好的農家肥,可以降低人工施肥的用量和成本。
2.2.2增強雞群體質果園可以為雞群提供一個空氣新鮮、水源清潔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對雞病的傳染進行有效控制,從而降低雞的死亡率。但是在果園里養雞時,要注重雞的免疫工作。在果園內為了滿足雞的飲水需求,要有足夠的水源而且要保證水的清潔。可根據雞的數量設置相應的水盆或水槽,白天放養時最好不要放飼料,以保證水的清潔;在陰雨天雞不能外出覓食時,需要及時提供飼料,最好將料控制在25g/只。為了防止果樹發生病蟲害現象,需要對果園噴灑農藥,這時就需要巧妙安排,穿插閑置進行,避免農藥對雞群造成毒害。
2.2.3增加社會效益果園—雞共生的生態技術模式下培養出來的雞大都是無公害、優質的土雞,可以對當地的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從而推動農村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而且也能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農民的發家致富開辟了新的途徑,有利于規模效應的形成。
2.3豬—沼—魚生態技術模式豬—沼—魚生態技術模式主要是利用飼料養豬,將豬糞發酵產生的沼氣作為能源,將沼渣、沼液用于水產養殖的一種生態養殖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圍繞主導產業,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增加農戶收入。對這種生態技術模式進行推廣,能夠將國家的“科學發展觀”理念在實際中落實,對于城鄉的經濟發展具有良好的統籌作用,對改善農村面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發展現代農業有著莫大的助益。其關鍵技術主要有以下幾點:
2.3.1豬圈的設置在對豬圈進行設置時,要按照兩欄設計,最低養殖量不得低于3頭,從而能夠為沼氣池提供足夠的原料。建設地點要盡可能選擇在房屋的后面、地勢較高的地方,而且在豬圈的朝向上還要保證能夠避風、向陽,這樣不僅能減少豬圈的占地面積,在冬季時也能起到保溫、防治疫病的作用,同時也不影響所在地方的村容村貌。
2.3.2建設標準沼氣池沼氣池是“豬—沼—魚”生態技術模式的中間環節,有著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在建設沼氣池時,要按照標準去建設,并且要分設多個沼氣池,以便輪換使用,確保原料在發酵過程中能夠正常運行。
2.3.3合理進行魚、豬放養在魚苗的選擇上要慎重,并不是所有的魚都能夠用沼肥飼養,目前的沼肥養魚以鰱、鳙魚為主要品種,對魚的放養量要以池塘條件和飼養管理水平為依據。通常情況下,精養魚塘一般每667m2投放大規格魚種1500~2000尾,粗養魚塘每667m2放養1500~1000尾,其中鰱鳙魚和混養魚的比例是3:2,而且混養魚要以底層魚為主,這樣才能對水層進行合理利用,增加單位面積產出,可選用名優新品種進行投放。
2.3.4加強日常管理工作要適時調節水質,魚種放養后要每周加1次水,加水量深度可控制在10~15cm之內,到6月中旬達到最高水位時,可以延長加水時間,每隔半個月澆1次水;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都要進行巡查工作,檢查的內容包括:沼氣設施運作情況、魚豬吃食情況、養殖水體水質情況、豬圈衛生情況等,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以保證整個程序正常運行;要保證豬圈內溫度適宜,及時做好通風、降溫、保暖等工作;對沼氣設施也要進行經常性的檢修,防止泄漏、污染現象的出現。
2.4秸稈還田生態循環技術模式秸稈還田后,對微生物的活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能夠加強生物的固氮能力,避免氮素損失和作物中后期脫肥現象的產生,使土壤中代換性鉀的水平得以提高,同時還為土壤增加了硫、硅等微量元素。秸稈還田生態循環技術模式中要注意的問題有如下幾點:
2.4.1注意秸稈的翻埋量秸稈直接還田時,翻埋量不宜過多,一般每667m2最好不要超過500kg,否則就會使秸稈腐朽速度變慢,影響作物的正常種植。而且秸稈在腐朽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機酸,對作物的根系具有嚴重的損害作用。
2.4.2注意翻壓時間和方法在翻壓時間上,最好是一邊收割,一邊耕埋,因為剛剛收割下來的秸稈含水量是最高的,如果這個時候進行回田處理,能加快秸稈的腐解。
2.4.3注意避免病害傳播農作物中一些特殊的秸稈很容易引起病蟲害的傳播,如病蟲害嚴重的水稻、玉米、大豆等秸稈,這類秸稈在還田前,要對其進行高溫堆漚處理,然后再施用,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蟲害的傳播。
2.4.4加強水分管理土壤中的含水量的高低對秸稈腐朽速度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秸稈還田時,要對秸稈進行切碎處理,然后再翻埋到土壤中,翻埋的深度可控制在20cm左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覆土時一定要嚴密,以免出現跑墑情況;對于一些墑情較差的土壤,在翻耕后要及時進行澆灌;而對于墑情較好的土壤應該鎮壓保墑,這樣可以使土壤變得密實,便于秸稈吸收水分和分解。
2.4.5加強養分補施加強養分補施是為了能更好地解決微生物與作物幼苗爭奪養分的矛盾,因為大多數糧食作物秸稈的碳氮比都很低,如果不增施化學氮肥,微生物為了分解有機物質,必然會與作物幼苗爭搶土壤中有限的速效氮素,從而對幼苗的正常生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秸稈還田的同時還要相應的增施氮肥,也可以選用過磷酸鉀,也能起到增加養分的作用,從而促進秸稈的快速分解,使肥料的效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3結語
農牧配套種養結合型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的發展,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益,也為社會環境的保護做出了貢獻。種養結合生態發展模式也會成為以后農牧業發展的主流方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巨大貢獻。
作者:歐艷萍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騰格里額里斯鎮農牧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