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茶葉中農藥殘留應對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新標準的變化情況
新標準引用或參考了國內外的農藥殘留標準及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將原來分散于多個標準中的農藥殘留限量整合在一部標準中;新標準更加明晰科學,使用者僅憑一部標準便可查找到所有的農藥殘留項目,避免了之前可能存在的漏查、重復以及多項標準適用范圍不同所產生的問題。與原來的標準相比,新標準主要在以下方面發生了變化。
(一)農藥品種及殘留限量指標的變化新標準將原有的29項茶葉中農藥殘留限量指標進行了篩查、縮減、補充、修正,最終設立了25個指標。其中16項指標是從原國家標準中保留而來,兩項指標是合并國家和行業標準而來,5項指標為原農業行業標準中項目,新增聯苯菊酯、噻蟲嗪等兩項指標。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比較廣泛的噻蟲嗪、吡蟲啉等低毒煙堿類農藥和高效低毒的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在標準中的比例有所提升;甲萘威、殘殺威、抗芽威、丁硫克百威、順式氰戊菊酯等存在于原標準中的農藥沒有被列入,與這幾類農藥目前在我國的使用和檢測反饋情況相關。這樣的設置,使新標準更加貼近產品的生產流通實際,適用性增強。201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第1586號公告后,作為高毒有機氯類農藥的硫丹已在茶樹上禁用。然而,由于其難于降解的特性,自然界中仍有部分殘留,因此在部分茶葉產品中還會存在硫丹被檢出的情況。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硫丹的最大殘留限量為20mg/kg,而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第1號修改單將其調整為30mg/kg。新標準中,硫丹的最大殘留限量比以前的標準嚴格,僅為10mg/kg。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禁用農藥在自然界中的殘留會逐漸減少,相應的殘留限量指標也會在合理的范圍內作出調整。
(二)補充修正了部分指標對比原有標準,新標準對部分指標進行了調整修正。如對多菌靈、甲氰菊酯等原屬于農業行業標準的農藥品種補充了每日允許攝入量(ADI)值;對氯氰菊酯和殺螟硫磷等農藥修正了ADI值;DDT和六六六將原有的暫定每日耐受攝入量(PTDI)調整為ADI值。在原有標準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說明項為紅茶、綠茶的兩種農藥氟氰戊菊酯和氯菊酯,在新標準中食品名稱均為茶葉,即全茶類,取消了原說明。至此,茶葉國家強制衛生標準中對6大茶類及再加工茶類一視同仁,不再存在茶類間的區別。
(三)對檢測方法作了調整原來的標準中,對很多農藥沒有推薦相應的檢測方法(特別是農業行業標準),影響了檢測結果的統一和判定。新標準對25種農藥中的23種推薦了相應的檢測方法,其中對18種農藥的檢驗方法進行了調整或補充,40%的項目推薦了多個檢測方法(見表1),對原先沒有推薦檢驗方法的殺螟丹列出了推薦檢驗方法,對溴氰菊酯、殺螟硫磷等也由原來的一個推薦方法增加為多個。檢測機構和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驗室情況選擇相應的檢驗方法,使標準的可操作性更強。
(四)再次明確了茶葉屬飲料類的食品分類定義與蔬菜、谷物類農作物不同,茶葉在我國的主要食用方法為泡飲,消費者攝入的也是茶葉的水浸出物而非全部茶葉產品。基于此種情況,各種農藥的水溶性也成為最大殘留限量(MRL)指標確定的重要依據。例如乙酰甲胺磷等易溶于水的農藥,如有殘留則溶解在茶湯中的比例較高,其最大殘留限量設置的相對較低。同時,業內關于茶葉食品質量安全標準究竟應針對茶水還是茶葉本身也存在一定爭議。畢竟,在大多數檢測方法的前處理中,茶葉中相關物質都是通過有機溶劑進行提取的,而不易溶于水的農藥在有機溶劑和水溶劑中的溶解度存在明顯差異,被測成分和實際溶解于茶水中的成分及含量存在較大的差異。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茶葉的食品分類為茶葉,根據農藥品種的需要,設有紅茶、綠茶的說明項。在GB28260-2011《食品中阿維菌素等85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中,茶葉的食品類別首次在強制性國家衛生標準中被歸為飲料類。新標準中沿續了這一食品類別設置上的變化,在更大的影響層面上確立了茶葉食品類別屬于飲料類這一概念,不但更加符合茶葉產品使用的實際情況,也為針對茶水進行農藥殘留檢測這一觀點保留了可能性。
二、企業提升茶葉產品質量安全的措施
(一)根據新標準,調整企業的生產GB2763-2012正式實施后,建議企業根據新標準的變化情況,對產品的企業標準和生產環節進行修正,使之切實符合新標準的要求。同時,產品的包裝、標簽上的相關內容也應適時調整。
(二)更新農藥殘留的檢測方法GB2763-2012中,農藥的檢測方法調整較大,各檢測方法所需儀器及技術細節也不盡相同。因此,企業的檢測部門和相應的檢測機構應當對照新標準推薦的檢測方法,選擇適當的檢測方法,對尚未達到的實驗條件及時完善和補充。同時,對檢測人員進行培訓,使之盡快掌握新的檢測方法和儀器,以保證檢測質量。各送檢企業也應提前與檢測機構進行聯系,確認項目是否能按標準如期開展,以免耽誤產品的檢測。
(三)繼續加強供應鏈管理,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無論食品質量安全標準如何變化,從源頭加強產品供應鏈的管理,提升整個行業的食品質量安全水平都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最佳對策。新標準不應該成為企業生產和銷售的障礙,反而應成為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的保障。面對農藥殘留指標不斷變化的標準體系,企業的生產應當更加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切實加強各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控制,與茶葉產地各級政府、茶葉生產合作社、茶農等聯合起來,共同在行業內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在茶園管理中普及綠色防控技術,推廣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在茶葉生產中加強對各個關鍵點的控制,逐步建立并完善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以促進我國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于國光張志恒楊桂玲鄭蔚然徐麗紅蔡錚單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