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裝飾藝術設計教學傳統工藝美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傳統工藝美術順其自然的技術思想與觀念
我國傳統工藝美術源遠流長,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制品風格樣式千變萬化,呈現出各自的意蘊。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和生活方式的變遷,近年來被長期疏離于日常生活的傳統工藝美術逐漸回歸本體,如無錫地區傳統工藝美術惠山泥人、錫繡、宜興紫砂、紙馬、竹刻等善于發揮自身的優勢,功能與材料、技術與美感相互兼容,它們順應自然、就地取材、因材施藝的技術思想,把原材料和技術所具備的特質充分發揮出來而形成個性和特色。這些利用不同原材料和技術手段所制成的工藝美術品,由于創意理念和施藝方式各有特色而構成了自成一格的風骨和與自身審美取向相適應的本土形式語言。這種本土形式語言的探求和形成受大自然的啟示,以樸素而純真的思想去創作,表現出活躍性和自律性共存的特征。無錫傳統工藝美術在形成自己本土語言的過程中,還吸收了江南地區吳文化和其他藝術如青銅、玉器、漆器、編織工藝、中國繪畫與書法的表現手法,以新的形式轉化融入,豐富了自身形式語言的表現力。如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還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為了使功能效用和形式美感相結合并體現在具體的造型中,必須按照創意去運用原材料和制作技術,以不同的方式“順其自然”地本著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順天應人、順地應技的原則加以整合與思考,才能創造出既實用又美觀的作品。無錫惠山泥人造型風格受本土紙馬藝術和蘇州桃花塢年畫影響,大阿福的頭部、身體、四肢都統一在圓的造型之中和傳統吉祥圖案塑造上,不僅豐富了其內涵更與中國民間傳統觀念相吻合。無錫傳統工藝美術中的色彩觀念更是獨具江南水鄉特色,如惠山泥人繪彩工藝運用其傳統彩繪七法“拓、涂、勾、點、撣、暈、刷”,構成一個完整的色彩觀念,色彩對比富有激情而注重法度,彩繪筆法輕靈而不放縱,造型生動傳神而不呆板乏味;體現出“簡易而意全,巧密而精細”的特點,彩繪紋飾以江南水鄉所特有的花草為表現對象,繪質方法獨到,形成了一批技藝絕招。無錫惠山泥人繪彩工藝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獨特行話,如:“落筆如飛,厚薄均勻”、“直線要直曲線要活”、“亮而不艷,雅而不俗”等。在教學中將這些傳統本土語言與觀念進行滲透與融入,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傳統工藝美術的藝術價值,有助于學生審美意識、民族素養、創新精神的提升,有助于裝飾藝術設計本土化進程和文化內涵提升。同時也有助于傳統工藝美術融入當代生活,促進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的傳承。
高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目標明確要求學生具有現代審美意識和掌握扎實的藝術造型能力和設計能力的同時要對祖國傳統工藝美術藝術知識有深入了解。對此裝飾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應當加強對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的研究,尋找現代裝飾藝術設計與傳統工藝美術審美趨向的融合點,提煉其內涵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裝飾藝術在形態語言方面保留了較多的相似點,可結合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核心課程《設計初步》、《設計色彩》、《圖形創意》、《裝飾工藝》、《軟裝飾品設計》、《裝飾材料與工藝》、《項目模擬訓練》、《項目綜合訓練》等進行形式多樣的專業教學。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逐步在形態語言方面尋找新的結合點。在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具體課堂教學的第一階段教師可采取案例教學法,通過分析優秀案例,講解這些案例是如何借鑒傳統工藝美術形成獨特風格,通過對案例設計過程的剖析,使學生知道如何吸收傳統工藝美術元素中的精髓,借鑒其中的造型元素,使學生能夠了解整個傳統工藝美術制作流程,學習并掌握其中的方法。在《設計素描》、《圖形創意》、《裝飾工藝》等課程中,安排課堂練習繪制設計草圖,特別是針對典型人物、器皿進行造型元素提煉,研究其人物的神情表達和器皿的構成特點,吸取傳統工藝美術適度夸張的表現手法,利用嫁接、移植、拼合等設計元素與手段,表現具有象征意義和夸張的造型效果。在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具體課堂教學的第二階段可采取項目模擬訓練法,引入工藝美術企業真實的實踐項目,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按照項目需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項目小組,每組完成一個項目。明確組員的分工,要求學生首先通過實地調研中國泥人博物館、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無錫非遺傳承與創新中心,借鑒其造型設計手法,提出創作方案和構想,最終確定創作方案。在《軟裝飾品設計》、《裝飾材料與工藝》、《項目模擬訓練》、《項目綜合實習》、《畢業設計》等課程中,鼓勵學生探索和嘗試多種不同的表現風格,指導學生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審美趣味,有市場需求、有地方特色和有文化內涵的作品,改變當下本土裝飾藝術設計作品模仿外國、缺乏本土特色的局面。
三、裝飾藝術設計對傳統工藝美術本土語言吸收與借鑒的實踐與思考
目前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傳統的崗位分工已被靈活、整體化和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綜合任務所替代,對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工作中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只能在真實的“工作情境”和整體化的“工作過程”中獲得,純學校教育模式無法獨立承擔,當下各地高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和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方法,對裝飾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極大幫助。2012年起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依托“兩基地一中心”:省級“創意設計技術實訓基地”和“無錫傳統工藝美術人才培養基地”、“無錫市非遺傳承與創新中心”,針對傳統工藝美術與裝飾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相互融合共同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研究。在學校中選拔一批學生組建“現代學徒制非遺班”,聘請國家級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擔任客座教授與本校專業教師共同組建研究和教學團隊,讓他們有目標、有計劃、手把手地傳授核心技藝。學校建設有專門用于傳統工藝美術研究和項目作品展示的大師工作室、惠山泥人技藝傳習所,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演示和制作設備,同時與學校創意設計技術實訓基地實現設備共享,將《惠山泥人》和《錫繡工藝》等課程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完善專業技能教學指導大綱、考核標準、監控與保障體系,強化教學過程管理,使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的課時數、工位數、耗材數得到充分保證,提高專業教學內涵質量和實施效果。由于操作路徑清楚,可操作性強,學生在真實的“工作情境”和整體化的“工作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教學效果良好,受到社會關注與好評。事實證明高校裝飾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對傳統工藝美術本土語言的吸收與借鑒既能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又能夠對國家相關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傳承政策起到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傳統工藝美術產生的時代局限性,在社會結構、視覺文化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與沖擊下,如何處理好與高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深度融合、如何妥善處理好傳承與保護的關系、如何探究工藝美術的“再生產”還缺乏系統理論研究。因此探討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對傳統工藝美術本體語言吸收與借鑒的路徑,其核心是在吸收與借鑒過程中及時發現所面臨的問題及采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高等院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應不斷實踐和完善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方法,課程體系應以傳承、創新為教學原則,以立體、平面材料課程為教學重點,以綜合材料、工藝媒介在特定空間環境載體中的整合運用為發展方向,重視地區民間傳統工藝美術技術的傳承與創新。
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性與傳統并無沖突,傳統文化是具有兼容性和開放性、流動性的,這意味著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必須密切關注當代裝飾藝術設計發展趨勢和與當代裝飾藝術設計元素的深度融合,應該積極探索在形式上體現與時代精神相符的構式,體現出時代的風貌和現代人生活與精神需要。同時傳統工藝美術本土語言是現代裝飾藝術設計中取之不盡的源泉,將有助于提升裝飾藝術設計作品的本土化進程和文化內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傳統工藝美術思維方式、造型特征和色彩表述和順應自然、就地取材、因材施藝的技術思想中吸取創作靈感,讓傳統工藝美術本體語言融入當代生活和裝飾藝術設計之中,將促進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的活態傳承和高等院校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質量和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
作者:鄭丹單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