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矛盾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過去那種單一化的利益群體己不復存在,而代之以千差萬別的相互競爭、相互排斥的不同利益主體,經濟利益方面的矛盾明顯增多。其次,由于國家民主機制發育程度還難以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日益增長的民主需求,也由于商品交換原則侵入政治生活而使執政黨內腐敗因素滋生蔓延,政治方面的矛盾明顯增多。
由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所決定,從總體上看,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整體性質是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在一般情況下,人民內部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但是如果處理得不適當,或者失去警覺,麻痹大意,也可能發生對抗。”現實表明,當前我國社會矛盾的對抗性因素在增長,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在增大。
貧富差距的拉大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當貧富差別過大時,居民的消費水平也存在巨大的差異。如當前我國農村消費水平低于城市消費水平,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低于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城鄉內部低收入者低于高收入者的消費水平,這就導致了我國居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不高。另外,由于收入上存在的較大差距,從而嚴重地阻礙著我國整體消費結構的提升。美洲開發銀行和聯合國拉美經濟委員會研究拉美發展歷史經驗后認為,收入分配不公,使窮人難以擴大在教育、營養和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消費,也難以提高他們對農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需求。這一切顯然不利于勞動力資源的開發,也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利益不均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束縛不同工作崗位、不同職業的社會利益主體之間,都因經濟地位、經濟待遇、經濟發展條件、經濟環境及社會認同等方面的差別,而存在一定的經濟利益差別和矛盾。如工人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干部階層與普通群眾階層之間的矛盾,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主與工薪階層之間的矛盾,工人農民群體內部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知識分子群體與其他勞動者群體之間的矛盾,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中雇主與雇工之間的矛盾,富裕者與貧困者、先富者與后富者、合法致富與非法致富者之間的矛盾等等。近年來,社會群體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貧富差別不斷擴大,下崗、失業形勢嚴峻“,三農”問題和弱勢群體問題日顯突出,由國企改制、城市拆遷引發的利益矛盾和沖突已經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腐敗和非法收入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威脅嚴重的分配不公導致人們的心態失衡,特別對那些將公共權力私有化、通過特權暴富的利益群體存在著普遍的不滿。官僚主義和腐敗行為使政府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基礎,使得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因公共權力“私有化”而加劇的貧富懸殊,導致部分人對改革的成效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產生了質疑,降低了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使社會主義的形象大受損害影響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
化解社會矛盾的方案
不斷完善利益分配與協調機制首先,保證社會成員機會平等,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初次分配拉開差距,一般來說是正常的,有利于效率提高。其次,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實現公平的再次分配。再次,要堅持“統籌兼顧”原則,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安定的“穩定器”、經濟運行的“減震器”和實現社會公平的“調節器。”
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群眾路線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根本法寶。首先,深入群眾,了解民情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前提和基礎。根據各地區、各部門和各個群體的實際情況,“解剖麻雀”并加以綜合研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其次,相信和依靠群眾,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這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保證。再次,尊重和關心群眾,贏得群眾的信任,是減少和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條件。黨群矛盾和干群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的一部分,是否能夠尊重和關心群眾,是解決這些矛盾的關鍵,而這些矛盾的有效解決又能帶動其他人民內部矛盾的解決。最后,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路線、政策,采取各種措施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
提高領導干部處理各類矛盾的素質與能力提高領導干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的能力,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過程中,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五個統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必須注意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的利益,妥善協調各方的利益關系;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這是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總結
總之,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深入了解社會矛盾的性質與特點,努力探索正確化解社會矛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為防范、應對和化解各類矛盾提供了理論和對策支持。
作者:劉平單位:湖南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