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翻譯專業核心能力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翻譯專業是語言理論與專業技能并重的應用型專業,從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出發進行課程設置和改革,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需要。從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內涵出發,探討了翻譯專業核心知識能力結構及相應模塊劃分,分析了突出核心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策略,以期為更好地開展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翻譯;核心能力;模塊化
2006年,教育部批準試辦翻譯本科專業,培養翻譯專業人才。至2014年7月,共有152所高校獲得試辦翻譯本科專業的批準。同年,翻譯本科專業進入教育部高等院校招生目錄,成為正式設置的本科專業[1]。作為語言理論與專業技能并重的應用型專業,翻譯專業面臨當前數字化、網絡化和高校大文科改革全面推進的歷史發展機遇,與社會需求相吻合的教育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許多高校在進行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時不重視與技能、應用相關的核心能力培養,不利于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因此,通過對該類專業課程建設進行改革,從而帶動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是當前外語類專業技能型應用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基于以上考慮,翻譯專業急需構建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就業為導向,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對已有課程體系進行深入改革,改革和完善理論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增加應用能力實踐環節,建立完善的實訓基地,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一、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內涵界定
模塊化思想源于工業生產,2005年,德國應用科學大學(FH)開始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進行模塊化課程體系改革,以解決長期以來高等院校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自成體系且各自為政的問題。同時,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的高校也進行了模塊化課程與應用型專業融合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模塊化教育傳入中國,并在工程教育領域得以實施應用。一般來說,所謂“模塊”,就是各專業根據市場和社會的需要,以技能為核心,按一定的梯度設置教學內容。它與現有的專業教學模式的最大區別就是打破了學科的理論和知識體系,將理論分解到各個技能模塊中去,而把學生暫時用不到的理論知識進行精簡,從而真正實現理論為實踐服務、知識為技能服務[2]。對以技能應用型為核心能力的翻譯本科專業來說,模塊化課程體系以技能分解為框架構建模塊及模塊組合,以職業實踐活動為核心組織必要的知識與技能,主要包括以下特點:第一,突出核心課程。課程模式不再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打破了固定的學科壁壘,從職業的實際需求出發來組織教學環節,突出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反映了核心課程的概念。第二,設計課程模塊化。課程模塊化既能體現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又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教學,促進學生明確規劃職業生涯,以滿足不同受教育者的需求。第三,課程綜合化。教學內容是根據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設置的,因此,不同的模塊都應以突出提高某一能力或技能為目的,把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融合為一個整體。
二、翻譯專業核心知識能力結構及相應模塊劃分
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是保證培養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條件。結合模塊化教學特點,我們需要緊密圍繞翻譯類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體系設置,從分析翻譯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出發,通過縝密的市場調研獲取從事翻譯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在此基礎上進行翻譯專業綜合能力分解。一般來說,翻譯專業的職業能力包括一般通用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技能實踐能力。一般通用能力指學生從事未來職業工作需要具備的日常知識和技能;知識運用能力指將系統學習的知識理論與日常工作進行結合的能力;技能實踐能力是完成業務工作的基礎,指實踐運用中的各項技能。根據上述界定,可以將翻譯專業課程體系分為三大模塊,即通識課程模塊、理論課程模塊和實踐應用模塊。根據三大核心能力對專業課教學體系進行模塊化整合,形成相應的三大模塊,構建全新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一)通識課程模塊
通識課程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一般通用能力。一般通用能力也稱通用職業能力,是指具體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3]。通用能力是從業者就業和求職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特別是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能力,包括判斷能力、創造能力、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獲取通用能力的途徑有很多,一般不是通過專門的課程學習來獲取的,而是通過學校有意識地引導和開設通識課程及一些實踐環節來而是提高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二)理論課程模塊
理論課程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即理論能力。在四年的大學系統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全面接受翻譯專業的理論知識學習,進而掌握翻譯學科知識、相關學科知識,擁有職業素養。理論課程主要設置在大一、大二,通過兩年四個學期的系統學習,使學生掌握翻譯專業必備的理論知識,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感興趣的研究和實踐方向。
(三)實踐應用模塊
實踐應用模塊是培養學生翻譯的專業實踐技能的基礎,也是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基石。實踐能力主要包括語言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評估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作為應用性學科,翻譯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需要加大實踐教學課時比重,增加實踐教學環節(集中實訓或實習),突出三大核心能力的培養,構建涵蓋認知實習、校內實訓、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體系的框架,徹底改變以原有理論為主的培養模式。
三、突出核心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在上述模塊化課程體系中,通識課程一般高校均會開設,學生也可以在課余時間通過社會實踐進行學習;理論課程模塊涉及的課程各高校也均有開設,學生掌握得也較好;實踐應用模塊涉及學校、企業等多類教學主體,教學環節復雜,課程組織實施難度也較大,是當前改革的重點。因此,我們在探究翻譯專業核心能力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建立培養核心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翻譯專業的核心能力包括譯者進行翻譯所需具備的雙語能力、非語言能力、翻譯專業知識、專業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因素[4]。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一)完善實踐教學方式和方法
創造更多的實踐實戰環節,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力采用引導式、互動式教學法。實踐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動手、動腦和表達能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使學生學到真正的技能,提高實際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翻譯水平。
(二)編寫合適的實訓教材
“貼近企業應用實際、適應社會需要、反映現代技術發展趨勢”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特色。結合專業方向特色,研究制定符合翻譯專業的實踐教學大綱、課程實施方案和實訓指導書,鼓勵專業教師在對就業單位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編寫符合實際需要、適應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教材。
(三)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
在學校原有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加強校企合作力度,與翻譯社、外資企業共建課程項目庫、雙師隊伍,添置實驗設備,開設滿足模塊設置需求和綜合性、創新性實踐項目??傊?,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教學信息化方法不斷創新。除了與企業進行密切合作外,還要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加強校際之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職業特點,提早進行職業規劃。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翻譯進入職業化時代,職業翻譯教育必須時刻關注翻譯行業的發展及對職業口筆譯員的需求和要求,培養出適應行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伍志偉,穆雷.構建翻譯專業實踐教學的創新模式[J].外語教學,2015(1):98-102.
[2]唐英.模塊化課程設計教學管理系統的設計與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3]尹金金,孫志河.關鍵能力的內涵比較與反思[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4):26-27.
[4]苗菊.翻譯能力研究: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4):47-50.
作者:肖麗艷 單位: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