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求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公共責任感不足
90后大學生十分關注個人的需求和愿望,但在尊重他人、奉獻集體、維護公共利益方面卻明顯不足.具體表現為:在集體宿舍內,通宵上網、大聲喧嘩,影響他人正常休息;在課堂上,不遵守教學秩序,不尊重教師勞動,經常無故遲到、早退甚至曠課;在課后,不關心、不參與班級集體活動,經常違紀違規(guī),漠視班級和集體利益,缺乏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而面對個人利益和榮譽時卻錙銖必較,表現出強烈的功利心.甚至有部分學生在入黨、評優(yōu)評先及貧困生認定中提供假成績、假鑒定,這都給90后大學生群體形象造成惡劣影響.
1.2社會道德規(guī)范淡漠
部分90后大學生認為社會公德是無關大局的小事,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自覺性較差.在大學校園里,我們會經常看到此類不文明現象:不講公共衛(wèi)生,公共場合吸煙、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不愛護公物,肆意踐踏草坪,對長明燈、長流水現象視而不見,“課桌文化暠“廁所文學暠屢禁不止;校園戀人在公共場所過激親昵,既損害了個人形象,也令周圍人難堪;違章使用大功率電器,缺乏安全意識;校園盜竊時有發(fā)生.此外,不少學生面對社會弱勢群體和災難事件,總覺得事不關己,缺乏同情心和正義感,對待公益活動缺乏熱情,對待社會道德規(guī)范態(tài)度淡漠.
2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2.1社會環(huán)境的消極影響90后大學生在享受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帶來積極成果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消極影響.首先,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許多學生更多地關注現實物質利益與自我需求的滿足,很少關心和顧及他人與社會的整體利益.同時,社會上拜金主義、享受主義的氣息也侵蝕了90后大學生們對精神境界提高的追求.其次,網絡、手機等大眾傳媒帶來的大量負面信息容易腐化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某些大眾傳媒對主流價值、責任觀推介不明確,傳播內容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不僅造成大學生對責任意識的認同迷失和責任行為的選擇迷茫,還對正面道德教育產生反感和抵制情緒.再次,西方大國一直在向中國全面滲透資本主義的文化價值觀念,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推行“殖民主義暠和“霸權主義暠,過分夸大我國社會中的陰暗面,丑化社會主義制度,使得一些大學生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懷疑,盲目崇拜西方的社會制度,弱化了大學生們對國家、民族、集體和他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2教育管理的導向失衡
教育管理的導向失衡主要體現在家庭和學校兩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90后大學生多生長在“四二一式暠新型家庭,享受著兩代六位甚至更多長輩的過分溺愛,包辦式的教養(yǎng)方式使他們缺乏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把長輩們的關心和呵護視為理所當然,意識不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應盡的責任.此外,許多家長對孩子是否具備較強的責任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漠不關心,這也是90后大學生容易養(yǎng)成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好逸惡勞等不良習慣的重要原因.在學校教育方面,首先,高校教育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往往從實用主義出發(fā),認為培養(yǎng)技能、實現就業(yè)才是硬道理,忽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其次,德育方式方法落后,重內容灌輸輕能力鍛煉,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教育方法僵化,教育內容空泛,教育實效性不足;再次,一些學校的包辦管理制度不利于大學生自我負責意識的培養(yǎng),為了讓學生“少出事暠,忽視本應由學生自己承擔的義務和責任,甚至連上課不遲到早退、宿舍安全衛(wèi)生等基本問題都要齊抓共管,這種“全方位暠的管理模式弱化了大學生的成人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利于他們獨立成長.
2.390后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弱點
90后大學生多為“溫室里的花朵暠,他們沒有經歷過歷史和政治的動蕩,沒有經歷過大的經濟波動,對自我與社會的認知水平較低.多數90后大學生只意識到享有權利而沒有意識到要盡的義務,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缺乏對自己所肩負歷史使命的正確認識以及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態(tài)度.有學者認為,“當代大學生缺乏對國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體了解,缺乏生活實際的歷練,社會價值體系尚未穩(wěn)定,對社會制度、社會規(guī)范、生活思想意識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判斷的能力暠,因而無法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此外,90后大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一方面,他們贊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暠,認可應當為社會多做貢獻;另一方面,對社會上發(fā)生的腐敗、權錢交易、道德淪喪等事件感到無所適從,思想、心理陷入迷茫狀態(tài),對公平、正義、積極的人格品性產生疑慮,進而產生“我為人人,誰來為我暠的困惑,對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產生興趣,滋生自私自利的狹隘思想.
3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
3.1營造良好的社會責任培育環(huán)境
良好的環(huán)境對人思想、觀念的形成有著“潤物細無聲暠的作用.第一,從國家層面,首先,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治理環(huán)境,廣泛宣傳和表彰負責行為,充分發(fā)揮先進榜樣的示范、感化作用,對不負責任的行為給予嚴厲批評和譴責,引導人們崇尚美德,自覺履行社會職責.其次,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充分利用網絡、電視、手機、廣播等大眾傳媒,宣傳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正面主流思潮,“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暠.大力發(fā)展先進文化.再次,凈化社會網絡環(huán)境,加強網絡監(jiān)控和管理,及時屏蔽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第二,從學校層面,首先,應注重高校教師師德建設,從專任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到管理人員,形成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教師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感染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提供優(yōu)良的育人環(huán)境.其次,制定教育責任機制,建立教學、管理和服務全方位的教育責任約束機制,對于校園中不負責任的行為給予嚴厲懲治,增強大學生承擔責任的自覺性,為社會責任教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再次,通過創(chuàng)造優(yōu)秀的校園自然環(huán)境與和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責任教育活動,形成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第三,從家庭層面,首先,應轉變家庭教育觀念,注重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特征.其次,提高家長個人素質,以良好的品行修養(yǎng)、生活習慣、言行舉止給孩子做出表率,為孩子營造和睦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
3.2多途徑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學校作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主陣地,應該結合90后大學生身心特點,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方法,多途徑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能力.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變被動為主動,變單純的理論灌輸和刻板的說教為生動的開放式互動.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最新的思想動態(tài)與理論成果引到課堂中來,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團隊協作、團體輔導、互動游戲、討論交流、比賽競爭、學生主講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社會責任教育融入其中,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最終將責任意識植根于他們內心,從而外化為良好的責任行為.其次,在教育內容上,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合作意識和公德意識.感恩意識的缺失是社會責任感缺失的重要原因,涂爾干曾說過,“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明確責任;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體味真情;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暠.可以通過舉辦系列感恩活動,使學生們學會珍惜、學會滿足、懂得感恩.合作意識的缺失容易使個人產生自我中心、唯我獨尊的思想,可通過團隊游戲、團隊競賽、團隊學習等途徑強化合作意識,增強合作訓練.較強的公德意識是社會對大學生的必然要求,大學生接受著最高等的教育,享受著國家給予的優(yōu)越條件,應該成為社會公德的模范.因此,要不斷強化大學生的品行修養(yǎng)和人格錘煉,使其成為德才兼?zhèn)涞暮细袢瞬?再次,在教育方法上,要勇于創(chuàng)新,通過典型激勵、團體輔導、社會實踐、具體活動等多種途徑和方法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其社會責任能力.
4結語
90后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其社會責任感的強弱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才,關系到家庭、社會的和諧,更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興衰成敗,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進程.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積極引導90后大學生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集體、對他人、對自己有責任感的人,是每一個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同時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作者:張麗娟闞迺慶單位:江蘇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