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綠色農業發展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綠色農業是21世紀農業發展的方向,是一種生態健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社會公正的農業發展模式。保定市在發展綠色農業的意義和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綠色農業的模式。包括產業化經營主導型模式;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觀光休閑農業模式;設施農業模式。當前國際市場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和內在質量,我國的農產品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綠色壁壘的影響,這給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再一次敲響了環境問題的警鐘。
關鍵詞:綠色農業;模式;保定市
Abstract:Thegreenagricultureisthe21stcenturyagriculturaldevelopmentdirection,isonekindofecologyperfectly,thetechnologicaladvance,theeconomyreasonable,socialequityagriculturaldevelopmentpattern.Currentmoreandmoreshowsolicitudeforproductionenvironmentoftheagriculturalproductandinherentinternationalmarketmass,agriculturalexportsofourcountryenterprisehasacceptedgreenbarriereffecttovaryingdegrees,thishasgivenChinaasuchagricultureGreatPowertohaverungenvironmentproblemalarmbelloncemore.Thisarticleintheresearchgreenagriculturesignificanceandinthepresentsituationfoundation,proposedthedevelopmentgreenagriculturepattern.Includingindustrialproductionmanagementleadingpattern;Circulationagriculturaldevelopmentpattern;Sightseeingleisureagriculturepattern;Facilityagriculturepattern.
Keywords:Greenagriculture;Pattern;BaoDingCity
近幾年,中央把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放在一切工作之首,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從2004年到2006年,連續三個一號文件都事關三農,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發展“綠色農業”,意義十分重大。
一、發展綠色農業的意義
(一)是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使得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持續和穩定發展,那些看似光鮮的食品給人們帶來了各種疾病瘋牛病、禽流感已經讓人類領教了大自然的懲罰。
(二)構建綠色農業體系是保障人類消費安全,提高生活質量的體現
近年來因環境污染和農產品生產流通及加工等環節監控不力等原因,我國部分食品農產品的有毒有害物質殘留超標問題較突出,嚴重威脅了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三)構建綠色農業體系是提高我市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必要保證
當前國際市場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和內在質量,我國的農產品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綠色壁壘的影響,這給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再一次敲響了環境問題的警鐘。
(四)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只有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加強農村綠色生態建設,整治農村環境,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農村人居與生產環境水平,努力改變農村“臟亂差”現象,建設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綠色生態新農村,才能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
(五)是保定市成為京南近海強市名城的必由之路
保定市作為北京肉菜放心工程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有著“北方綠色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美譽,已形成小麥、玉米、油料為主體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大棗、核桃、草莓等十大林果基地。一批如涿州的貢米,定州的蔬菜,滿城的草莓,望都的辣椒等名優特色產品暢銷國內外,全市有“中國特產之鄉”11個,“河北特產之鄉”15個,培育了龍飛集團、天香乳業等一大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6家。近年來,隨著“大北京經濟圈”的提出,保定應主動融入北京、服務北京,努力建成面向北京、天津的綠色農副產品“大市場”。
二、保定市綠色農業的現狀
(一)綠色農業產業基地初步形成
截至2007年7月底,全市推廣農產品無公害標準化生產面積125.7萬畝,無公害環評面積累計達210.38萬畝,通過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50個,89家企業通過省級無公害產地認定的企業,5家企業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通過農業部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51個。全市果品面積252萬畝均通過環境評價,通過省級無公害產地認定的果品面積85萬畝。全市畜牧業通過省級無公害產地認定的企業達到122家,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的企業6家。
(二)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逐步完善
全市兩個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和16個縣級檢測站全部投入運行,基本形成了全市農產品質量監測網絡。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日趨規范,定州市按照《北京市蔬菜安全衛生要求》出臺了《無公害蔬菜產地編碼管理辦法》,對生產實行一戶一碼、微機管理。該市的蔬菜通過檢驗都達到無公害標準,30%左右的蔬菜達到綠色標準。安國市與中國藥用植物研究所等3家科研單位協作,建立了科技示范園13個,發展GAP標準化種植5萬畝,提升了中藥材品質。
(三)農業龍頭企業具有一定規模
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龍頭企業達140家,農產品加工比重達到25%;注冊優質農產品商標100多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37.3%;全市擁有各類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1592個,其農產品販銷量占全市銷售總量的70%以上。農業科技水平顯著提高。建立各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98個,其中市級園區35個,帶動生產基地53.3萬畝,向社會提供優質種苗2800萬株,科技園區已經成新技術輻射推廣的源頭。各類農產品交易市場達714個,其中成交額超億元的32個,保定市工農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定州市蔬菜批發市場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定點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
三、發展綠色農業的模式
(一)產業化經營主導型模式
1.市場啟動型
市場啟動型是指區域農業發展過程中著力培育產品專業市場,通過市場帶動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形成,同時誘發貯藏、運輸、加工等產業的發展,形成以市場為紐帶的產業化經營體系。
2.農業專業協會型
農業專業協會型是指在綠色農產品規模生產過程中,根據自愿原則,組建農業專業協會,協會根據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要求,統一標準生產,統一注冊商標、統一包裝、統一質檢、統一銷售,甚至可以統一購買生產資料,從而很好地推進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與經營。
3.農業龍頭企業型
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形式,在生產、加工、質檢、銷售等環節,按照綠色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實行全程管理。基地可由龍頭企業出資申報、建設,產品由龍頭企業統一收購、統一加工分裝、統一使用綠色農產品標志,統一銷售,使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與經營順利進行。
(二)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物質循環利用型綠色農業模式是一種在物質循環鏈條中適用的模式,它是應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原理,把清潔生產、資源及其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使農業生產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達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常見的模式有:
1.平原“豬—沼—作物”循環模式
“豬—沼—作物”模式是通過種植面積、養豬規模、沼氣池容積合理組合,以沼氣為能源,沼液和沼渣為肥源,開發優質有機肥料用于作物生產,實行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能流物流良性循環,資源高效利用,有效治理養殖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同時促進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綜合效益明顯。
2.丘陵山區“豬—沼—果”循環模式
利用山地資源,發展無公害水果和有機茶生產,采用“沼氣池、豬舍、廁所”三連通,因地制宜開展“三沼”(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沼液和沼渣主要用于果園施肥,沼氣供農戶日常燒飯點燈,達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等效果。
3.生態庭院模式
以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和太陽能熱水器利用為主要內容,實行太陽能熱水器、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或戶用沼氣池)和優質燃氣(沼氣、石油液化氣、秸稈氣等)三配套,與農村改廁、改廚、改院相結合,形成農戶生態良性循環,有效處理污水,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營造生態家園,增加清潔能源供給,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同時為農村環境整治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供有效途徑。
(三)觀光休閑農業模式
該模式指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利用區域內特有的自然和特色農業優勢,經過科學規劃和建設,集賞花、垂釣、采摘、餐飲、健身、狩獵、寵物樂園等設施與活動于一體,形成具有生產、觀光、休閑度假、娛樂乃至承辦會議等綜合功能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該模式的優勢是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實現農業發展與休閑娛樂的有機結合,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如保定的昌利農業旅游示范園集農業觀光旅游和特色農業、新技術推廣為一體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園區建設分為現代農業示范景點和休閑度假娛樂場所兩部分,以面向京津市民“周末游”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將定興獨特的鄉土民情和地域文化與園區建設巧妙結合,提高旅游附加值。
(四)設施農業模式
設施農業模式是通過采用現代化農業工程和機械技術,人為地創造出相對可控制的動、植物生長環境,以有機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無機營養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為主要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以動、植物的共生互補促進良性循環,從而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農業生產依賴自然環境的一種新型高效農業生產模式。它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品質、高產量和高效益等特點,其栽培主要對象為蔬菜、花卉和果樹。
參考文獻:
[1]陳來生,霍學喜.我國綠色農業發展途徑和體系建設探討——以青海門源盆地為例[J].開發研究,2006,(4).
[2]許筱蕾.論我國綠色農業體系的構建[J].蘭州學刊,2005,(4).
[3]范水生,朱朝枝.福建山區綠色農業模式類型及其評價[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