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業服務業理論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服務業理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服務業理論

      摘要:現代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具有重要意義。基于國內外已有的現代農業服務業相關研究成果,對現代農業相關理論基礎、服務業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現代農業服務業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并對國內外現代農業服務業研究現狀進行簡要評述,以期能夠為中國現代農業服務業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現代農業;服務業理論;研究綜述

      一、國外現代農業服務業的研究現狀及簡要評述

      (一)現代農業的相關理論基礎

      理論界一般認為,世界農業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以及以機械化、科技化、商品化、知識化、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現代農業三個階段。其中,現代農業的相關理論基礎如下:首先,1958年,W.W.科克倫從農業技術擴散的角度來談改造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提出了“農業踏輪理論”。同年,G.L.約翰遜又提出了“農業固定資產說”,它既是對前者的補充,又是挑戰。其次,美國著名農業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TheodoreSchultz)在20世紀60年代在其著作《改造傳統農業》中提出的增長理論被稱為“高收益投入理論”。同時,美國農業經濟學家約翰·梅勒(John.Mdlor)在20世紀60年代指出,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關鍵是促進技術進步。此外,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和美國弗農·拉坦(vernonw。ruttan)指出,土地相對豐富而勞動相對稀缺的國家應走資本密集型技術進步的道路,而土地相對稀缺、勞動力相對豐富的國家應走勞動密集型技術進步的道路。

      (二)服務業相關理論基礎

      服務業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第三產業”這個概念,早在17世紀末(1690年)威廉·配弟(WillianPetty)就闡述了有關第三產業的一些思想。此后,薩伊(J.Say)、西斯蒙弟(Sismondi)、李斯特(List)、西尼爾(Senior)以及馬克思等經濟學家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第三產業進行過分析,并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第三產業經濟范疇所涉及的經濟規律。而第三產業的蓬勃興起及其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是近幾十年的事,從1935年英國經濟學家埃倫·費希爾最先提出“第三產業”的概念到1957年克拉克把第三產業稱作“服務性產業”,發現“克拉克定律”,西方第三產業的理論才初具體系,戰后,第三產業理論隨實踐的發展進一步深化。美國經濟學家富克斯(V.Fuchs)1968出版的經典著作《服務經濟學》,以及日本經濟學家飯盛信南1978年出版的的《第三產業》等都使我們從一個更廣泛的角度透視當代西方第三產業理論的概貌。

      (三)現代農業服務業相關研究

      農業服務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拓展農業外部功能、提升農業產業地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方面都發揮著積極作用。國外對現代農業服務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研究

      Risdon、ThomasEponou等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分成前后銜接的階段,DavidBennett(2002)卻認為成果轉化是一個交易過程,而Bertmetz(1992)則認為成果轉化是一個社會過程;其次,RobertK(1995)則研究了成果轉化效果的評價和計量問題;而ToshihikoMukoyama(2002)就決定成果轉化速度的因素進行了數量分析;TenkirRenger(2002)還利用數學方法研究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農產品的價格變化之間的關系;ThomasEponou(2002)則指出造成轉化低效的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有:缺少系統論的觀點和高效的領導責任體系,缺少透明的共同遵守的科技政策,對轉化過程的戰略研究和科學管理不適應,強調農民參與,以農民需求為動力不夠。BertMetz(2003)研究了政府的規制建設、自由貿易政策、教育等因素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

      2.農業信息的相關研究

      由于農村社會環境的特殊性——遠離城市、居住分散、交通與通訊設施相對落后,如何在農村有效地實施信息服務便成為長期困擾決策者和信息服務人員的問題。在大多數國家,針對農業信息需求開展的服務主要由政府的農業管理部門、研究部門、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或專門的農業信息中心承擔。例如,1988年美國農業部在位于馬里蘭的國家農業圖書館建立了農村信息中心(theRuralInformationCenter,簡稱RIC),面向農村政府官員和農村社區提供信息服務。在非洲,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被很多研究確認為傳播農業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Sturges和Chimseu認為有些研究高估了技術推廣部門的作用。

      3.農業物流的相關研究

      國外對農業物流的研究正在興起,主要體現在對于農業物流和農產品物流概念的界定上,一般認為農業物流是指從農業生產資料的采購、農業生產的組織到農產品加工、儲運、分銷等,實現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流動;農產品物流是指為了滿足用戶需求,實現農產品價值而進行的農產品物質實體及相關信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物理性經濟活動。具體地說,它包括農產品生產、收購、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配送、流通加工、分銷、信息活動等一系列環節,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農產品價值增值和組織目標。因此從概念上來看農產品物流是農業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ArloBiere認為農業貿易物流是農業貿易課程中單獨的一門課,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其非常重要,他并為此設計了教學大綱。

      4.農業旅游的相關研究

      國外關于農業旅游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其供需動機以及營銷三個方面。首先,Pearce(1990)、Oppermann(1995)等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前,應對農場危機、實現農業多元化經營、補貼農業收入以及追求經濟利益是農業旅游經營者的主要動機;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經營動機呈現出多元化,涵蓋經濟、文化、政治等多個方面。其次,Oppermann(1996)認為少數旅游者選擇農業旅游是出于經濟動機;Swarbrooke(1996)研究了其社會文化動機具體包含的方面;Murphy、Sharpley等指出某些旅游者是出于環境動機。再次,Frater(1983)、Streckfuss(1997)認為因農業旅游產品具有半公共品的性質,因此政府是農業旅游營銷的主體。而目前國外對農業旅游形象和農業旅游品牌的研究主要關注了現代媒體對旅游形象的影響和農業品牌的打造。

      5.農業保險的相關研究

      馬克思(KarlHeinrichMarx,19世紀70年代)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的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就具有農業保險費或農業保險基金的意義;而且,農業保護理論、福利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理論、國家干預與市場機制理論等都對農業保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了論述。其次,Nelson和Loehman曾經說過:在理論上,農業保險是一種有效的風險分攤機制,然而在實踐中,農業保險卻成為一種將損失轉嫁給政府或則其他保險機構的高成本的風險轉移機制;Schacht(1990)認為農業保險中的道德風險和逆選擇很難防范而且會降低農業保險的效用。現在很多國家支持事實農作物一切險這類保險計劃的主要論據并不是該計劃能夠提高農民或者其他人的福利,而是更多地強調有必要用保險計劃取代政府災害救濟。

      二、近年來中國理論界的有關研究

      (一)現代農業的相關研究成果

      國內有關現代農業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其中,張培剛(2001)從工業化對農業影響的角度,探討了關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問題。他認為:改造傳統農業的實質是一個資本化的過程;引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長期誘因,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對農產品需求的增加,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價格上升。此外,中國理論界對現代農業的內涵進行了研究,綜合各家觀點,現代農業的內涵可概括如下:現代農業以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技術裝備為支撐,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確保農產品供給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是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實行集約化生產,產加銷為一體,運用現代管理方式管理的一個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二)現代服務業的主要研究成果

      國內關于現代服務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幾年,主要研究成果體現在現代服務業的特征、作用及內涵等方面,并在很多方面有了共識。首先,朱曉青、周勇等認為現代服務業具有高技術性、知識性、新興性、網絡化、階段性等特征;韓云(2005)認為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推進產業集聚的重要舉措;而盛世豪、張樹林等指出現代服務業具有聚集優勢和聚集效應,是推動當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此外,劉重(2005)提出現代服務業是一個相對動態的概念,是第三產業的延伸和發展;裴(2006)認為現代服務業與新型工業化之間存在耦合現象,并且隨著專業化分工的加深,企業外包成為一種趨勢。另外一些學者則研究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戰略。

      (三)現代農業服務業相關研究

      1.關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

      周衍平(1997)等把農業技術分為“私人技術”、純粹“公共技術”和“半公共技術”,相應地提出采市場機制、政府干預機制、市場與政府半干預相結合的三種成果轉化機制。從這個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的還有馬揚、陳希平等。而從成果轉化面臨的困難出發并提出解決對策的研究主要有:王俊明(1994)提出強化行政指導職能、完善推廣體系、拓寬轉化渠道、增加資金投入等對策;顧煥章(1997)提出要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供求機制;尹利軍(2001)提出建立開放的農業科研機制、信息傳遞機制、利益驅動機制和農業風險投資機制。此外,也有不少研究者從某個側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如:李寧寧(1999)對成果轉化的不同主體特征進行研究比較;馬立人(2000)研究了組織管理對成果轉化的影響等。

      2.農業信息服務的相關研究

      譚英、鐘永玲等在考察特定模式的基礎上,提出新的信息服務模式。綜合來看,主要有兩種農業信息服務模式:一是由三個以上的信息傳播主體通過相應的信息傳播渠道,共同為農戶提供科技信息的服務模式;二是由農村產業協會牽頭組織、由協會聘請兼職信息員負責收集與傳播信息的服務模式。在考察農民信息需求和信息獲取渠道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服務模式的研究主要有:趙繼海(2001)等提出培育農業信息網絡的“中繼”機構;邵芳(2003)認為上海農村信息服務應特別注重上海農業網和上海農科熱線、滬郊成人教育培訓基地、市場信息服務體系三大版塊的建設。彭光芒(2006)則提出培育農村意見領袖并把他們置于信息傳播的關鍵地位。對此進行研究的還有李建軍和倪莉等。

      3.農業物流的相關研究

      姜大立、張劍芳等(2004)同時從農業行業物流管理的角度,提出農業行業物流管理應通過農資連鎖經營配送管理、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和農產品物流管理來開展,并提出了農資企業的連鎖經營、訂單農業、產業化生產、農產品批發四類農業物流運作模式。趙黎明、徐青青(2003)對中國區域農業物流體系進行了設計,對區域現代物流信息平臺功能進行了設定,并進一步研究了大農業物流的產業鏈結構。此外,李學工、劉偉芳(2003)認為農產品營銷需要借助現代物流及其供應鏈來解決;羅其友、陶陶(2004)將農產品物流支持政策與農業資源儲蓄支持政策、農業生產支持政策、農村社會支持政策并列為發展高效農業的四大政策體系;謝培秀(2003)提出要用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多種所有制農業物流企業。

      4.農業旅游的相關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各專家學者對農業旅游概念的論述也有差異,何景明和李立華對此綜述為四大類,查芳和肖佑興也對此進行了探討。此外,潘秋玲(1999)對中國農業旅游產品供需特征進行了分析研究;高曾偉和王志民(2001)對農業旅游資源的特性進行了闡述。何景明和李立華(2002)認為,中國農業旅游發展動因主要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維護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李慧欣(2003)探討了農業旅游增加農民收入問題;張成君和陳忠萍(2001)認為農業旅游將成為中國農村經濟新增長點。鄭群明、梅虎等探討了農業旅游的開發模式并提出針對現狀的開發對策。此外,盧云亭、何景明等國內專家學者對農業旅游也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并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5.農業保險的相關研究

      關于農業保險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其屬性及外部性、農業巨災風險管理及發展模式三個方面。首先,李軍(1996)認為它應當屬于準公共物品,而不屬于私人物品;庹國柱、王國軍(2002)指出農業保險產品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間的一種物品,但更多地趨近于公共物品的結論。其次,關于農業巨災風險管理的研究,目前理論界有三種觀點:一是建立中國農業再保險體系;二是設立農業保險風險保障基金,分散農業保險巨災風險;三是農業巨災風險證券化。再次,目前理論界對中國農業保險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政府論”模式;二是“商業論”模式;三是“相互和合作農業保險論”模式;四是“過渡論”模式;五是“層次論”模式;六是“區域論”模式。此外,庹國柱、馮文麗等探討了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成因。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綜上所述,現代農業有著傳統農業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和發展潛力,在這一點上國內外已有共識。而且,隨著服務業理論的不斷發展,國內外有關現代服務業的概念、內涵、發展模式以及效用評價機制等的理論也日益完善。但是,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國內外有關現代農業服務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科技、農業旅游、農業保險三個微觀領域,而有關農業物流和農業信息的研究則顯得相對較少。尤其是中國在農業信息的提供渠道、農業科技的創新方法、農業保險和農業物流的可行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此外,國內外對現代農業服務業微觀層面的研究相對多一些,而對現代農業服務業的宏觀層面和中觀層面的系統的研究則顯得不足。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2]何景明,馬澤忠,李輝霞.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2004,(7).

      [3]劉京生.中國農村保險制度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4]庹國柱,王國軍.中國農業保險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2.

      [5]LaneB:Ruraltourismandsustainableruraldevelopment[M].UK:ChannelViewPublications,1994.

      [6]M.A.ColinClark.TheconditionsofEconomicsprogres[M].Macmillan&co1td,1951.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jjzz亚洲亚洲女人|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 | 亚洲香蕉在线观看| 亚洲最新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片在线播放|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亚洲精品蜜夜内射| 爱情岛亚洲论坛在线观看| gogo全球高清大胆亚洲| 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成av人影院| 亚洲天天在线日亚洲洲精|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亚洲白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 精品亚洲456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亚洲一级特黄无码片|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爆乳AAA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