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產業集群與企業經營的相關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對于產業選擇集群、產業集群形成與企業經營模式的關聯性尚缺少深入研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遼寧紡織產業和產品結構由過去以棉紡織業為主轉為以服裝為龍頭,帶動染、織、紡全面發展。1~10月,全省517戶規模以上服裝企業主營業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7.27%,利潤同比增長40.74%,利稅同比增長31.48%。其中以大連服裝行業增長最為突出,桑扶蘭、思凡、富哥等品牌服裝企業的效益持續增長。大連市197戶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實現主營業務銷售收入148.46億元,同比增長15.7%;出貨值101.52億元,同比增長7.1%;利潤5.7億元,同比增長10%;利稅7.93億元,同比增長11%。另據統計,1~10月,遼寧省棉紡織、印染、紡織制成品和針織等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0%,利潤同比增長28.53%,利稅同比增長12.06%。大連天馬水溶布有限公司、遼寧天澤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大連瑞光非織造布集團等企業的特色產品效益穩步增長。本文通過遼寧省紡織行業來探討產業集群與企業經營模式的關聯性。這對于快速成長中的中國經濟進一步挖掘產業集群促進經濟內生性的成長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產業集群效應與企業經營模式關系理論探討
1.產業集群效應分析
一般產業集群形成其背后有諸多的因素,學者研究指出一般企業因為相關產業的需求與獲得利益,而形成產業集群現象(BahramiandEvans,1995),或以內、外部經濟利益為驅動產業集群的因子(Weber,1992)。一般產業集群的形成大致可分為人為因素(即透過政策法規規范)和自然形成因素,在本研究中發現自然形成因素較不受認同,而對于透過政策法規形成因素的認同程度也不是非常高,反而是以構成產業集群內部環境的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的需求會較受到認同。所以當企業選擇產業集群時,仍然會以上下游供應鏈及對企業支持性等便利性作為優先考慮的準則。首先,產業集群的形成制造了市場的需求、供應鏈便利性、服務客戶與經濟利益等因素。這可以看做是第一優先級。其次,是相關產業支持性考慮列為第二優先級,企業為配合市場營銷供貨便利性、顧客便利性、上下游產業便利而需要相關產業支持,所以相關產業支持性便成為一大重要考慮因素。交通便利可提升出貨效率考慮列為第三優先級,以上三項為產業集群形成構面中的三大要素。同時,也應驗學者研究中指出的以產業需求面、經濟利益面為主要考慮因素。
2.產業集群形成與企業經營模式關聯性
諸位學者研究指出集群企業基于供應鏈的需求,彼此間為了方便供應貨品、相互聯系與技術支持等工作,自然而然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里(EnrightandNewton,2004;Bell,2005)。產業集群會帶給企業實際經營中的提升原材料供應便利性的效益。以提升原材料供應便利性的程度最受到認同,對企業經營模式構成了最為重要的影響,企業選擇周邊配套設施、協力廠商支持性及供應鏈系統等設施完備的產業集群加入,有助于提升企業整體經營效益的成效。文獻中指出產業集群帶來許多好處,例如:產業信息的交流、地理資源的共享、互動性較頻繁、彼此具競合關系等,為廠商創造了合作與信任空間(AhujaandKatila,2001;Stuart,2000),實際上,產業集群造成商業上良性競爭,有助于企業經營競爭力的提升。產業集群形成構面下的周邊基礎設施完備因素對企業經營模式構面下的提升營運競爭力、提升供應鏈效益、提升經營效益與造成市場競爭程度都具有預測能力。提升創新系統相互觀摩學習的程度,增強區域性的創新系統,可提供企業基本的創新模式,而該創新模式已隱藏在集群內產業的知識基礎上(AsheimandCoenen,2005)。也受到重要重視程度的影響,即當集群效應呈現后,集群內的企業易受到該區域性創新系統的正面影響,而使集群內企業更具有創新概念,并且該創新的系統可能早已生根在該產業集群中。同時,透過相互觀摩學習可使集群內的創新系獲得更佳成效,因而使集群內企業有不斷的創新點子產生。由研究資料發現,因企業聯盟造成市場壟斷程度最不受到認同,也就是說不會因為產業集群而影響市場壟斷的情形,因為目前市場自由化、信息透明化,任何一家企業想壟斷市場已經不容易,再加上有消費者保護法來保護消費者,有任何市場壟斷情形產生馬上會受到嚴厲的處分,而在實際企業間不斷的存在競爭與合作關系,而且這關系會隨著相互間的利益改變而產生變化。
產業集群效應與企業經營模式關聯的實證分析
1.變量選擇及假設
本文把年齡、性別、教育程度作為控制變量。把產業集群效應作為解釋變量,把企業經營模式作為被解釋變量。對于變量的測量采用Likert5級尺度加以衡量(1表非常不同意,5表非常同意)。在企業全球化的經營環境中,企業資源相當有限,如何有效運用有限的資源,并以一種系統化的方法分析企業外在環境,評估組織優缺點,界定企業競爭優勢所在,才能迎接外部動蕩環境的挑戰,使企業獲取最大的利潤,成為企業經營者努力的目標。一般企業在投資設廠時,一開始評估階段會非常的審慎評估,同時會考慮企業本身的核心策略為何?企業所擁有的策略性資源有哪些?哪些資源是可以真正使用到投資建設企業上?產業集群形成后所發生的種種效益稱之為產業集群效應(Bell,2005)。產業集群形成集群效應體現為對產業相互間的觀摩學習、良性競爭、產品發展、順利引導產品進入市場與在每一創新過程中可獲得較佳經濟效益(Ermst,2001;AhujaandKatila,2001)。產業集群內部企業的效率與競爭力間的關系。具體見表1和表2。區域性產業集群對于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的完備有顯著幫助,產業集群效應與企業經營模式是否有高度的關聯性,也是諸多學者欲探討的主題。企業經營模式選擇其背后主要的目的,就是企業欲在國內、外投資設廠,而企業投資設立新廠址所需要的資金非常龐大,同時也存在高風險性。如果企業在投資設廠評估階段能審慎評選一個已形成產業集群,并呈現集群效應的地區加入,將可大大降低企業投資風險也可獲得較佳的投資報酬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企業經營模式因素與產業集群效應正向相關。
2.調查數據的描述性分析
問卷于2012年6月30日將正式問卷寄出,總共寄1360家共1360份,截至8月6日為止共回收126份,隨后利用電話進行問卷第一次跟催工作,到2012年8月25日止又收到110份問卷,后來再進行第二次電話跟催,到2012年9月15日止又收到20份問卷。總計回收256份問卷,其中有16份問卷無法使用,剩下可用問卷為240份,問卷回收率為18.8%,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7.6%。由表3可看出,其中男性110人,女性130人;具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樣本占74%;52%的樣本年齡小于30歲;未婚人數多于已婚人數。
3.問卷量表的信度與效度檢驗
(1)信度分析正式問卷以Cronbachα驗證各構念的信度。一般而言認為α值大于0.7以上則具有高信度,因此由表4的資料可知,本研究各衡量構念的Cronbachα值均大于0.7,顯示本研究的量表信度良好。
(2)效度分析信度雖是衡量良好量表的必要條件,但并非充分條件,必須更進一步檢驗量表的效度。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題項是根據國內外文獻為基礎修改而成,因而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本研究使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測量模型的合適度,分別檢驗兩個構念:產業集群效應(公共設施的便利性、周邊配套因素、區域性創新因素)、企業經營模式(提升營運競爭力程度、提升供應鏈效益程度、提升經營效益程度、企業價值網絡)是否具有足夠的效度水平,分析產業集群效應、企業經營模式兩個構念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后的模型合適度結果列于表5。由表5的數據顯示產業集群效應、企業經營模式的模型適合度指針中的GFI均大于0.9的理想水平、AGFI亦大于或接近0.9的理想水平,RMSR則小于或接近0.05的理想水平,表示這兩個構念的模式配適度相當良好,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經過規則相關分析后得到,四組規則相關函數(CanonicalFunction),如表6所示。表中的CanonicalCorrelation代表函數線性結合的程度,本研究有兩組規則相關函數的CanonicalR2值是>0.1為0.405,0.134,P-value都<0.05為0.0001,0.0002,只有一組規則相關函數的RedundancyIndex值>0.1為0.229。
所以只有一組規則相關函數符合選用作后續解釋的依據。由表6中發現產業集群形成與企業經營模式兩構面下變量的第一組規則交叉負載(Cross-loading)系數都大于0.3,即表示產業集群形成構面三個自變量與企業經營模式的影響構面四個因變量皆具有相互預測的能力。檢驗產業集群效應構面下的公共設施的便利性維度被企業經營模式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25.5%,周邊配套措施因素維度被企業經營模式構面解釋程度SMC值為27.2%,區域性創新維度被企業經營模式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30.3%。由以上的分析數據可知,產業集群效應構面下的三個維度的變量有被企業經營模式構面充分解釋的程度。產業集群形成構面與企業經營模式構面有顯著關聯性。檢驗企業經營模式構面下的提升營運競爭力程度維度被產業集群效應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26.8%,提升供應鏈效益程度維度被產業集群效應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30.3%,提升經營效益程度維度被產業集群效應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30.1%,造成市場競爭程度維度被產業集群效應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10.4%,該項解釋能力較薄弱。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企業經營模式構面下的四個維度的變量總體上能夠被產業集群效應構面充分解釋。因此,企業經營模式構面與產業集群形成構面有顯著關聯性。在分析產業選擇集群與企業經營模式關聯性方面,本文采用規則相關分析檢定H2,經過歸規則相關分析之后,得到三組規則相關函數(CanonicalFunction),如表8所示。本文只有一組規則相關函數的CanonicalR2值大于0.1值為0.325,P值<0.05有兩組為0.0001,0.0002,RedundancyIndex值>0.1只有一組為0.123。所以,只有一組函數符合選用作后續解釋的依據。交叉負載(Cross-loading)系數若大于0.3,則可認定此一變量具有預測相依變量的能力。由表7的數據發現產業選擇集群與企業經營模式兩構面下變量的相關函數有六項變量交叉負載(Cross-loading)系數大于0.3,其中有一項變量交叉負載(Cross-loading)系數小于0.3。即表示產業選擇集群構面三個相依變量對企業經營模式構面皆具有預測的能力,而企業經營模式構面下有三項變量交叉負載系數大于0.3(其中一項變量交叉負載系數小于0.3不具有預測能力),可驗證該三項變量對產業選擇集群構面仍具有預測能力。SMC是指預測變量或準則變量相互解釋能力,能解釋自構面函數與相依構面函數的相關變異量程度的能力。檢驗產業選擇集群構面下公共設施便利性因素(fc1)被企業經營模式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16.3%,及周邊配套措施因素(fc2)被企業經營模式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19.8%,及區域性創新因素(fc3)被企業經營模式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10.2%。因此,經上面規則相關分析后可知,產業選擇集群構面下三項變量有被企業經營模式構面解釋程度,雖三項變量被企業經營模式解釋程度不強,但仍可驗證產業選擇集群構面與企業經營模式構面有低關聯性,詳細情形見圖2所示。檢驗企業經營模式構面下的提升營運競爭力程度(fe1)被產業選擇集群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21.4%,及提升供應鏈效益程度(fe2)被產業選擇集群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14.4%,及提升經營效益程度(fe3)被產業選擇集群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20.9%,及造成市場競爭程度(fe4)被產業選擇集群構面解釋程度的SMC值為2.9%,該項解釋程度最薄弱。由以上的數據分析,可得知企業經營模式成構面下四項變量有被產業選擇集群構面解釋程度。
企業經營模式構面與產業選擇集群構面有低關聯性,詳細情形請見圖2內容所示。由以上數據分析得知,產業選擇集群構面下三項變量有被企業經營模式構面解釋程度,所以驗證產業選擇集群構面與企業經營模式構面具有低關聯性。相對的,企業經營模式構面的四項變量也有被產業選擇集群解釋程度,所以驗證企業經營模式構面與產業選擇集群構面具有低關聯性。因此,得知產業選擇集群因素與企業經營模式因素呈低顯著相關,所以不能拒絕H2的假設。由以上數據分析得知,產業集群形成構面下五變量有被企業經營模式構面充分解釋的程度,所以驗證產業集群形成構面與企業經營構面具有關聯性。相對的,企業經營模式構面下四變量,也有被產業集群形成構面充分解釋程度,所以驗證企業經營模式構面與產業集群形成構面具有關聯性。因此,得知產業集群形成因素與企業經營模式因素呈顯著相關。
結論
論文以遼寧紡織相關產業為主軸,探討產業集群效應構面與企業經營模式構面關聯性。產業集群形成構面下公共設施便利性、周邊配套措施因素、區域性創新因素,具有預測企業經營模式構面的能力,所以該三項因素與企業經營模式下的提升營運競爭力、提升供應鏈效益、提升經營效益、造成市場競爭四項因素呈有關聯性。同時企業經營模式下的四個維度對于產業集群效應構面具有預測能力,所以該四個維度與產業集群效應構面下的三個維度有關聯性。而產業集群效應構面函數的SMC與企業經營模式構面函數的SMC都有相互解釋程度的能力。因此,可驗證產業集群效應與企業經營模式具有關聯性。實踐證明,紡織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可以有效帶動集群紡織企業快速發展,這對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目前狀況來看,遼寧紡織產業的集群集聚度仍然不夠,適時吸取發達地區產業集群成功的經驗,結合遼寧紡織企業發展的具體情況,提升產業集群內部的公共設施便利性、周邊配套措施因素、區域性創新因素,可以更快地加速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實現全面升級,從而更好地實現向產業集群發達的地區邁進。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強化地方政府在產業集群建設和改進企業經營模式方面的作用:第一,地方政府應以現有的以及新興的紡織產業集群為前提,制定相關的計劃與措施,科學引導紡織企業進行產業聚集,增強集群內部企業總體生產能力,擴大集群的影響力。第二,通過改變集群紡織企業的經營模式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意識,對紡織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及時分析,促進產業鏈的有效調整和結構的優化升級,改造傳統的產業,提升現有紡織產業集群的水平,提升營運競爭力程度。第三,支持紡織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和重大工程項目,促進先進技術在行業內的有效推廣應用;在企業的經營模式上鼓勵紡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提升供應鏈效益程度和協同創新能力。最后,應加快推進遼寧紡織企業的品牌化進程,開展紡織品牌企業創建工程,提高企業的市場影響力,提升經營效益程度。
作者:范瀟允單位: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