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職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結合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校園文化具有滲透性和傳承性等特點。好的校園文化,像燦爛的陽光灑落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滲透在每個師生員工的觀念和言行舉止中,而且相沿成習。隨著時間流逝也會注入一些新的元素。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所創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歷史傳統、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員工文化,以及蘊含在企業制度、企業形象、企業產品之中的文化特色,其中,價值觀念是企業文化的核心。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同屬于社會文化,均以對人的關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價值,這就為校企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礎。另外,兩者都包含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動文化等內容。目前,常見的校企合作形式有三種:第一,學校將企業的車間甚至工廠直接引入學校,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感覺上課猶如上班,對學生的技能訓練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都有好處。第二,學校采用“訂單”培養模式,與企業簽訂就業合同,合格的畢業生直接到企業工作。第三,有些學校學習德國“雙元制”模式,分職業學校和企業兩個學習場所,將1/3的時間安排在學校學習理論,2/3的時間安排在企業實踐。這些合作形式往往特別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而忽視企業文化的滲透,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沒有真正深入地融合。現代企業更加看重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即個人基本素質、職業精神等,而這些并非一般課堂教學能夠全部實現的,需要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生活中逐漸感受和熏陶,經過長期潛移默化地影響、滲透、吸收、更新和逐漸內化而形成。顯然,傳統校園文化已經不能適應這種需要,迫切需要將優秀的企業文化融合到校園文化中,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主要內容及方法
(一)校園環境職場化,構建新型的校園物質文化物質文化屬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層面,主要指師生生活和工作學習的環境。它包含學校整體布局、學校建筑、形象標志、藝術景點、文化走廊等。在準企業化管理環境下,學校可以將本校職業化的辦學理念與特色融入校園布局和設計中,創建濃厚的企業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同時,職校要徹底打破普教模式,為學生提供真實或模擬的職場環境。將企業工廠的布置、設施等復制到學校課堂上;在墻上張貼企業核心理念、形象標識等,增強學生的職業感;學生統一著裝、佩戴工號、上課打卡,讓學生每天到學校來上課猶如到企業上班,授課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變為對員工的要求,努力為師生構建職場化的生活和教學環境。
(二)導入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完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其理想狀態是最大程度地調動全體師生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和諧、民主、向上的校園精神氛圍,主要通過校風、教風和學風等體現出來,具有積沉性、隱滲性、持久性。好的精神文化會代代相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企業對市場、對客戶、對員工等的看法或態度,它影響與表明企業生存的立場,不同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也有不同。如惠普公司是尊重個人;IBM公司是成就客戶、創新為要、誠信負責;Intel公司是客戶服務、員工滿意、遵守紀律、質量至上、嘗試風險和結果導向。但這些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一般都包含客戶至上、團隊精神、創新意識和平等對待員工等。那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大力倡導團隊協作精神,樹立分工協作的文化氛圍;在學校里,學生是“客戶”,要以他們為中心,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素質的提高及發展,實行人性化管理;創建開放、民主和創新的氛圍,使教職員工和學生思維活躍、大膽思考,具有創新精神;倡導學校和教職員工共同發展,淡化學校領導和普通教職員工之間的等級差別,教師是學校的主人,強化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教師要參與學校制度的制定與管理。同時,制度文化中要包含對教師的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構建和諧、民主、平等的關系。
(三)引入優秀企業制度,提升和完善職校制度文化制度對于學校的師生員工具有強制約束力,天長日久,最后內化為師生員工的心理契約,形成一種制度文化。那么,在準企業化管理環境下,除了進一步完善與健全學生行為規范、教職員工管理條例等規章制度外,可以借鑒企業的做法,將ISO9000質量認證運用于教育教學管理之中。依據學校自身的特點,創造性地構建學校的質量管理體系。職校要有選擇性地吸收企業優秀的管理經驗、管理制度和考核機制等,不斷完善學校內部管理制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學生遵章守紀的習慣以及善于與他人協作的團隊合作精神。同時,職校還可以安排學生下到與本校合作的企業,讓他們感受企業嚴格的管理制度,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在工作中逐步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等職業素養。
(四)結合企業行業的實際需求建設職校課程文化課程文化是按照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形成的課程觀念和活動形態,往往反映了學校對社會需求的定位,集中體現在學校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和教學實施等層面。學校要成立由骨干教師和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進行廣泛的市場需求調查。然后,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確定學校的培養計劃。在此基礎上,進行職業崗位分析,明確作為該崗位(群)的職業人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從而確定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再根據這些培養方案進行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安排及教學實施辦法。課程內容是將現有的課程體系和企業行業的需求進行有機整合,同時,將以章節知識點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改變為以項目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項目編寫中融入企業文化,使課程成為企業文化傳播的載體,教學以項目為中心來展開,成為企業文化傳播的手段與方法。
(五)多開展有職業特色的活動,使職校活動文化職業化職校通常會組織藝術節、歌賽、球賽、運動會、開學儀式、畢業典禮、綠化校園等活動,活動涉及面廣且豐富多彩。那么,在準企業化管理環境下,職校可以多開展有職業特色的活動,使職校活動文化更職業化。一是以大賽為突破口,實施“走出去”。學校依據學生的興趣及特長,有計劃、有步驟地分組進行強化訓練。在政策上大力鼓勵學生參加國家、省、市等各級各類技能比賽。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水平,也培養了他們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這些都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以校企合作為依托,實施“請進來”。定期邀請企業優秀的工程師或技師到學校來做專題報告,將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帶入學校,使班級企業化管理真正落到實處。另外,還可以將校園文化活動辦到企業里或邀請企業到學校開展企業文化活動,不僅開闊學生的視野,也使學生近距離感受企業的文化內涵、價值理念等。三是以技能節等活動為媒介,搭建校企之間交流的平臺。每年定期舉辦技能節,在各個專業全面展開。邀請企業領導和專業人士擔任評委,從職業人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更客觀公正,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同時,學校還可以舉辦校園開放日、校企合作洽談會、先進員工事跡報告會等活動,讓企業文化走入校園,也走入學生心里。
結語
在準企業化管理環境下,立足職校實際,將優秀的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融合不是做加法,更不是機械替代,而是由校園文化吸收企業文化的精髓并加以提升。目的在于突破傳統的校園文化,創設一個貼近市場、貼近企業、符合學生發展特點、遵循職教規律的育人環境。在這種新型校園文化的熏陶下,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從而為實現職校學生“零距離”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使畢業生在用人單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作者:張冬嬌單位:武漢市石牌嶺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