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綠色產品企業生產管理能力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綠色產品企業的生產動力;綠色產品企業的生產阻力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提高生產率及提升品牌和企業形象是其內部動力、法制推動和市場競爭是其外部動力、信息不對稱對產品市場的影響、企業自身局限、綠色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往往對現有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產生顯著的影響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產品的流行與普及,人們對綠色產品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綠色產品企業應運而生。本文對綠色產品企業的生產能力作了簡要闡述。
[關鍵詞]綠色產品生產動力生產阻力
綠色產品是指在生產、使用、消耗過程中對人類或環境無害或危害極低的產品,如環境標志產品、有機食品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球流行的綠色消費正在影響著每一個消費者,人們比以往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和生態環境問題,對綠色產品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綠色產品企業的出現本身是一件好事,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個獨立體,必須參與市場競爭,其生產行為、市場地位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一、綠色產品企業的生產動力
1.提高生產率及提升品牌和企業形象是其內部動力。產品的綠色創新能夠改進質量,降低成本,同時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企業生產綠色產品,能夠將能源節約與生產率的提高和諧地結合在一起。為了適應一項化工行業新法規的要求,將溶劑的排放量減少90%,3M公司以更安全的水基顏料替代原來的溶劑,從而比競爭者取得了先行的優勢。由于水基顏料不需要原來的溶劑顏料必須經過的加工工序,3M公司大大提高了生產率,縮短了產品投放市場的時間。AMORY等的研究表明,如果美國的建筑結構、辦公室、制冷制熱裝置以及其他的設施都得到合理的技術改進,那么能夠使美國的電耗量減少75%,投資回報率提高約為100%。更重要的是,由于員工的工作環境更加舒適、能見度更高、噪音更小,員工的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質量都將隨之提高。適應環保法規的工藝創新,應該與改善產品的性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相結合。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消費者開始接受并且喜歡使用綠色產品。紫外線和電子光束墨水都是以水或者植物油為基礎生產的墨水,與以石油為基礎生產的墨水相比,所含的毒素較少,更容易處置。盡管過去5年中整個墨水市場的增長率平均只有5.6%,但是紫外線和電子光束墨水的增長率分別為13%和8%,是市場中銷售增長最快的品種。企業生產綠色產品會提升品牌和企業自身形象。從食品企業、化工企業、家電企業到汽車生產商,企業開始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老牌公務車桑塔納在首批政府綠色采購清單中落選讓上海大眾措手不及,急忙向環保部門申請了綠色認證并希望被列入第二批綠色采購清單的名單中。在產品包裝上加上明亮的綠色標簽是諸多企業追求的目標之一。
2.法制推動和市場競爭是其外部動力。為了強化環境管理,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法律法規體系,促進了環境管理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采購法》第9條明確規定了政府采購的保護環境目標,“政府采購應當有助于實現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目標,包括保護環境,扶持不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2005年國務院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指出:“消費環節要大力倡導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模式,鼓勵使用能效標示產品、節能節水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綠色標志食品,減少過度包裝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政府機構要實行綠色采購”,這一文件更加明確了政府機構實施綠色采購的政策導向。我國制定專門的政府綠色采購法規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伴隨著世界經濟迅猛發展的是自然資源的急速消耗和環境的嚴重污染。實際上正因為如此,綠色產業擁有了巨大的潛在市場,潛藏著無限商機。許多企業認識到這一點,開始借助于具體的環保措施來追求高額利潤并獲得競爭優勢。以英特爾為例,該公司的成功顯然是與迅速取得環保許可證書的能力分不開的。世界空調之父開利公司對其空調的部分器件做了重新設計,并改變了公司金屬切割工藝的流程。該公司消除了有毒溶解劑的使用,從而節省了120萬美元的生產成本,改進了產品的整體質量。Interface公司發明了一種新型的可以重復利用的地毯Solenium,其使用壽命長出了3倍,用料減少了40%,密度只有原來的14%,不含氯及其他有毒物質并且容易清洗J。該產品一經推出,市場反映熱烈,也帶動了該公司其他產品的銷售,1994~1998年間,公司在資源投入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公司的收入增加了2億美元,其中就有6700萬美元直接來自于60%的廢物利用。
二、綠色產品企業的生產阻力
1.信息不對稱對產品市場的影響。由于市場中各行為主體對各自交易行為相關信息了解不完全或者不對稱,因而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可以利用其擁有的信息進行交易,在交易過程中獲取相對較多的經濟收益,這一點在綠色產品供應鏈的生產系統與消費系統之間表現得十分明顯。生產系統中的制造商與銷售商擁有較多的關于價格、產品綠色度等方面的信息,而消費者對產品的相關信息只是來自于制造商或銷售商對產品的宣傳。綠色產品市場要求制造商與銷售商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消費品,即在消費者使用過程中以及使用后不會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威脅。在現實中,由于制造商與銷售商擁有產品的相關信息,而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不能完全識別產品的功能和特征,也不能對產品的綠色度進行鑒別,因此出現了消費者由于購買了所謂的“綠色產品”而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在制造商與消費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對產品的功能及特征并不了解。在市場饑制下,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制造商及銷售商不存在顯示其產品質量或安全標準的激勵因素。在交易過程中,可能會利用消費者很難完全知情這一點來進行虛假宣傳,在消費者無法鑒別其信息真實性的條件下使交易獲得成功。在交易成功后,消費者由于消費了不合格的綠色產品而使其福利受到損害,從而產生了內部性。這種內部性的存在使消費者的福利得不到保證,同時也不能實現綠色供應鏈運營目標中增進社會福利的目標。
2.企業自身局限。綠色產品企業在生態與經濟發展之間,一直存在一種顧此失彼的觀念。在制造各種產品的過程中,要消耗自然資源和能源,產出有用物(產品)和無用物(廢水、廢氣、廢渣和噪音)。無用物直接排入江河、大海和大氣中,環境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企業往往只從私人成本收益考慮問題,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視公共產品的經濟性。環境危害具有非市場性,無法計量其價值,由于不是所有的綠色產品都能夠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企業往往借口治理環境是政府的事情而不愿意在生產綠色產品上下工夫。生產綠色產品能夠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雖然許多環保型技術已經成熟并且具備獲利能力,但是需要企業的前期投入。任何項目的開發都不能夠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企業中環保的先行者卻往往需要更大的成功率來說服反對者,因此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在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法規并不是很健全,也導致先行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蒙受損失。綠色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往往對現有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產生顯著的影響,其技術的本身和市場都具備高度的不確定性。生產企業需要掌握對綠色產品的生產技術、加工過程技術和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技術,三者缺一不可。綠色產品的推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營銷努力。消費者并不清楚綠色產品能夠給他們帶來哪些便利,甚至不能夠清晰描述自己的需求,所以企業面臨很大的市場風險。
技術的不確定性與消費者偏好的快速轉變,使得綠色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加上競爭者的模仿,讓環保先行企業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