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區人文環境創建途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新區的規劃建設為增進國際交流提供舞臺
武漢新區的規劃建設,不僅在于武漢三鎮的均衡發展,而且對武漢加快建設國際性城市步伐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因為這里提供了國際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契機和舞臺。國際交流需要載體和平臺,選擇合適路徑,策劃相關項目,有利于推動交流,促進合作,形成有利于新區發展的人文環境。對照國外學者的部分觀點對幫助我們理解建設國際性城市很有啟發。英國兩位學者科珀斯和科蘭布克•德盧特合寫的一份研究報告《倫敦:邁向21世紀的世界城市》,分析了構成世界城市的幾個主要因素。第一,必須能夠有效地進行具有世界水平的國際商務活動。這一點對國際經濟交往極為重要,舒適的居住條件、多元化的都市人口結構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僅吸引了本國、本地區,而且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第二,必須有創造財富、創造就業機會和創造收入的能力。過去只有大城市才能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小城市也能做到這一點。第三,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娛樂環境的能力。一個城市要在國際經濟中有效地運轉,必須在這三個相差的要素中取得一種平衡,消弱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保持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為了保持城市的國際地位,構成城市發展的各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平衡還應放到世界范圍進行比較。實際上,內陸中心城市建設國際性城市的想法往往不被看好。
一是內陸城市不像東部沿海城市那樣,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之后已經逐步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對外開放方面占有先機、便利的優勢。至少到目前為止,代表中國進行世界經濟競爭或參與世界經濟體系的是東部沿海中心城市及其周邊地區。
二是國家相關的政策、要求也不同。最近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東部地區要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實現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對中部地區提出的要求是:要抓好糧食主產區建設,發展有比較優勢的能源和制造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現代市場體系,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不難看出,中央對東部地區的要求可以概括為“外”,即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而對中部地區的要求則可以概括為“內”,即糧食生產、有比較優勢的能源和制造業、基礎設施、現代市場體系等。
三是目前我們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國際化程度還比較低,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也還處在比較落后的水平。聯想到武漢新區的現實情況,我們可以勾劃出內陸城市進入國際性城市行列的必經之路:從城市形態上講,要實現舊城到新區的轉變;從功能上講,要實現鄉村—城市化—國際化的轉變。可以斷言,這將是一條并非坦途的路程。自從1992年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國際性城市的宏偉目標以來,歷屆市領導都沒有輕言放棄。武漢建設國際性城市,是一項具有長遠性、戰略性的宏偉目標,符合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同時武漢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一定的基礎條件。盡管目前武漢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與國際性城市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只要能夠抓住機遇,堅定信心,明確目標,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最終定能實現把武漢建設成為開放型、多功能、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宏偉目標。新區的規劃建設為武漢建設國際性城市提供了一個進行國際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交流的契機和舞臺。
二、新區人文環境國際化的四個路徑
現在,武漢新區已經進入規劃實施階段。我們對于實現城市的宏偉目標,已經不是“要不要實現”的問題,而應當是“如何實現”的問題,即選擇什么路徑來實現的問題。我認為,武漢新區應當在武漢城市建設過程中具有率先垂范、一馬當先的作用,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成為打開武漢與國際交往、交流的大門。武漢新區人文環境建設的路徑應表現在四個方面:產業、社會、文化、生態環境。
1、產業國際化是新區人文環境建設的原動力。國際化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國際化的標志已不再是各國對外貿易的比重擴大,而是直接投資的不斷上升,主要表現為跨國公司活動范圍的擴大和跨國公司流動資金的急劇增加,成為世界經濟國際化的主要載體。新區的主要功能定位之一是現代制造業基地,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盡快使新區具有創造財富、創造就業機會和創造收入的能力;二是能夠吸引國內外一流制造業企業。因此,新區制造業的發展就是要吸引國際國內一流制造業企業來到新區,利用這里的綜合經濟優勢和區位優勢,不斷發展形成企業新的增長空間。目前,以東風汽車公司與法國雪鐵龍公司合資的年產30萬輛轎車項目為龍頭,一大批國外跨國公司及國內著名企業紛紛來區落戶,形成了以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為主,食品飲料、機械、電子、信息、醫藥、生物工程等產業蓬勃發展的多元化發展格局。從今后的發展趨勢來看,新區產業的發展需要在土地利用模式上作進一步的提升和改進,即要對引進的產業項目設立一些必要的“門檻”: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性強、發展潛力大、市場效益好、投資規模大、生態效益好,等等,并相應地引進跨國公司總部、研發設計中心、銷售中心、培訓中心等。產業國際化的過程伴隨著人文環境的國際化。隨著境內外企業大量聚集,不僅帶來新的生產要素,而且形成新的文化氛圍,也為新的文化交流融合創造條件。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新的文化氛圍和新的文化交流融合變成現實。我認為,除了引進的境內外企業自身的名稱、文字、符號、標識、顏色、圖形、產品、廠區建筑、園林綠化等可以形成視覺和感官方面的環境效果外,開發區還需要通過一些文化交流活動來增進了解,促進交流,如舉辦茶話會、音樂會、聯歡會等等,加強人文環境建設的目標。作為擁有較多外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人員和較多外來務工人員的地區,新區還需要有更加人性化的制度設計和安排,突出人文關懷的設計理念,這樣會使得新區凸現文化的和諧氛圍,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
2、社會國際化是新區人文環境建設的基礎。城市國際化,不僅是表現在物質形態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只有實現了人口素質的現代化,才有可能實現城市的國際化。因此,城市國際化,與城市社會、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實現國際化密不可分。國際性城市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其他國際性功能的正常運轉和發揮,都離不開高素質、具有開闊視野的人才和市民。要通過普及教育、職業培訓、再教育等手段提高勞動就業者的綜合素質,使之與國際性城市的先進水平相適應。同時,國際性城市還以其特有的優勢來吸引和接納更多的國內外優秀人才。這也使國際性城市的人口結構產生新的變化,而人口結構的多樣性和文化生活的多元性正是一個國際大都市重要的文化特征。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紐約市的800萬人口中,在國外出生的占35.9%。倫敦也是一個人口結構極其多樣化的城市,居住在這個擁有75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里的人操著300多種語言。正是由于這種多種族多文化多階層的共存,從而形成了國際性城市的文化融合和文化創新的不竭動力。因此,武漢新區內的教學、教育培訓機構,如新江大、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外國語學校等,應開闊視野,提高辦學水平和質量,為增進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流創造條件。
3、文化國際化是新區人文環境建設的靈魂。國際性城市不但應當是國際資本、信息、技術、商品的集散中心,是國內、國際經濟的最佳結合點,而且也必須是國際間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中心,在國際上具有強大的文化輻射力和吸引力。通過世界性的經濟、貿易與文化科學的聯系,使城市處于國際發展的背景之中,與國際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從這一點來看,文化賦予了城市的靈魂。文化的交往與融合是國際性城市之間交往的重要內容。新區文化建設的主要方向,一是要“立新”,如新建的琴臺大劇院、武漢體育中心、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等,為國際文化交流提供舞臺;二是“持舊”,我們在建設新區的過程中,必須保護好優秀歷史文化的承載物和自然山水風光,這樣才能在國際交往中保持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引各國人士。在這方面,武漢新區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如歸元寺、晴川閣、古琴臺、知音故里、漢陽樹等。在新區建設中,一方面要保護好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及其載體,另一方面還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越是民族的東西,越是國粹的東西,越能夠吸引異國他鄉的游客。在“立新”、”持舊”的同時,我們還應當有一支高素質、勇于創新的咨詢、策劃、營銷隊伍,通過精心策劃、精心組織,充分發揮新區文化旅游資源和文體設施的作用。
4、生態環境國際化是新區人文環境建設的標準。生態環境問題是國際性的問題。生態環境國際化的含義是否可以概括為促使生態環境向目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看齊,以目前歐美日等經濟發達國家的環境標準作為我們建設新區生態環境的標準。這肯定有相當大的難度,因為發達國家已經走過了生態環境這道坎,而我們現在還在努力爬這個坡;發達國家已經到了生態環境問題由多到少的階段,而我們正處在由少到多的階段,治理起來還有一個機會成本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有難度而降低標準,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老路。
目前,新區的有關生態環境問題正在尋求國際合作,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向國際上先進國家、先進城市學習、交流的過程,是一個向國際上先進城市靠攏的過程。謀求新區生態環境國際化,不僅對我們建立和加強生態環境意識有警醒的作用,而且為我們樹立科學發展觀,在城市建設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有促進作用,同時,也為我們開展國際合作提供了一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