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環境法教學改進和完善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環境法教學改革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是孕育生態大學的需要,是高校開設環境通識教育的需要。目前環境法教學中存在環境法教材不能滿足環境法教學需要、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以凸顯的問題,改進和完善環境法教學要做到“五好”工程:挑一位好教師、選一本好教材、探幾種好教法、帶一撥“好”學生、塑一個好理念。
關鍵詞:環境法;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一、環境法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環境法教學改革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在校大學生的生態理念、生態環境意識、生態法制意識直接關系到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能否實現。環境法教育承擔著塑造大學生良好的生態意識和生態養成行為。第二,環境法教學改革是孕育生態大學的需要。生態大學建設不僅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灌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以及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心。第三,環境法教學改革是高校開設環境通識教育的需要。目前,有一小部分高校開設通識教育課。有學者建議高校應將環境通識教育設置為公共必修課?!坝捎诃h境問題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僅依靠目前部分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已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將環境類課程納入高校公共必修課十分必要”。[1]
二、環境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法教材不能滿足環境法教學的需要
我國新的環境保護法于2014年4月通過,一些環境法教材進行全面修訂,以反映環境保護領域最新的立法動態和理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但基本上編排教材時只加入新的規章制度,整個體系內容變化不大。環境法案例教材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教材所選案例年代較早或者不夠典型,有些教材案例看似面面俱到,案例很多,但案例事實講述很多,評述不足,不足夠使人信服。
(二)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許多學校環境法師資不是環境法專業出身,加之環境法是交叉學科,使得環境法教師不能很好地完成環境法的教學任務。第一,由于缺乏相關學科知識,教師在環境法相關問題上講述不夠深入,淺嘗輒止,在教學中容易出現照本宣課。第二,環境法體系繁雜,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講述時面面俱到,泛泛而談,教學重點不突出。第三,環境法教師由于自身知識面的局限不能深刻理解、分析與評判案例,難以有效引導學生解讀環境法案例,在教學中呈現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第四,教學手段單調。它有鮮明的公共性和技術性的特征。但是教師仍然采用傳統法學的講授法使得教學手段單一化。
(三)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以凸顯
第一,講授式教學使學生被動接受,純粹的知識記憶使學生主體地位喪失,興趣降低,缺乏積極性。第二,環境法課程實踐教育面臨的障礙也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環境模擬法庭不好開展,因為環境案件數量有限,可以用來做經典案例的更少,加之環境案件的復雜性、技術性、公益性,使得環境模擬法庭面臨很多難題。第三,學生的浮躁功利心態導致其主動性不夠。環境法在司法考試里占的比重很小,期末考試一般是交一篇論文,也不像民商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國際法等學科被學生作為首選考研科目。第四,學生沒有發揮主體性作用,沒有參與到教師的授課過程,也難以與教師產生思想的碰撞與爭鳴,不利于教學相長形成雙向驅動力。
三、環境法教學的改進和完善
環境法教學是一個涉及教師、學生、教材、教法、教學理念的系統性工程,要改進和完善環境法教學要做到以下“五好”工程
。(一)挑一位好教師
首先,鑒于環境法的跨學科性質,所以應挑選經驗豐富、博學多才、責任心強的環境法老師,能關注各學科最新的環境動態,掌握扎實的環境法專業知識。其次,加強對環境法教師的技能培訓。高校應鼓勵并資助環境法教師去國內環境法教學一流的高校做訪問學者,為環境法教師參加國內環境法學術會議和研討活動提供經費。最后,環境法教師應該不斷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提高。要利用網絡不斷進行自我繼續教育,通過網易公開課既可以觀摩國內學者的環境法教學(比如清華大學公開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更可以領略國外大學環境法學者的風采(比如美國耶魯大學公開課《環境政治與法律》、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公開課《環境法及環境政策導論》)。
(二)選一本好教材
“教材是負載教學內容的重要教學媒體,是教學活動系統構成、教學目標實現的關鍵要素?!盵2]筆者挑選的環境法理論教材每章分為六個模塊:本章導學、經典案例、需要知道、環保實踐、延伸閱讀、討論交流?!氨菊聦W”使學生整體上把握了該章的框架結構,避免環境法體系繁雜的缺陷;“經典案例”作為導入,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新知識;“需要知道”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環境法基礎知識;“環保實踐”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避免理論教學的枯燥單一;“延伸閱讀”包括國內外對本章節所涉疑問的理論闡述概要與推薦書目,滿足對環境法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的需要;“討論交流”強化了知識的實際運用,提高了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在環境法案例教材選擇上,筆者《環保法庭案例選編》,里面收錄了環保法庭成立以來審理的環境案件,這些環境案例能夠使學生了解當前環境司法理論和實踐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
(三)探幾種好教法
除了講授法,環境法教師在環境法課堂應嘗試多種教學方法,提升環境法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寓教于樂,無形中使學生形成了環境法專業思維,實現環境法學的教學目標。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
1.影視教學法。
環境問題的全球化使得電影人也關注起環境題材,不乏推出優秀的電影作品。通過電影導入,提供一種輕松、活潑、有趣的視角來研討環境法律問題,也為枯燥刻板的環境法學研究打開一扇窗,通過電影來揭示出深刻的環境法法理。例如《永不妥協》是一部關于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案件的影片,《阿凡達》以生態中心主義為視角。《海豚灣》極大地宣傳和鼓舞人們去關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教師在學生觀看完影片后要把影片與環境法課程相結合評析并組織學生討論,不能僅放影片不做進一步的點撥深化。
2.時政教學法。
將環境法課程學習與熱點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環境法實踐品性。一是利用每年的兩會。筆者所在的院校環境法課程設置每年的春季開課,此時正是“兩會”召開之際,環境問題是近些年兩會的熱門議題,有很多環境提案和環保新做法,利用在課前五分鐘開展“時政播報”活動。二是利用環境紀念日。利用環保紀念日對學生進行環境意識教育并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關實踐活動。
3.辯論式教學法。
辯論式教學法就是針對問題的正面與反面作討論,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而環境法從成立之初能否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就備受爭議,環境問題中有很多存有爭議的地方。利用辯論式來辯真偽、論是非,使學生主動思考,自覺參與教學過程,理越辯越明,學生通過課堂辯論賽更加熟悉所學的環境法課程內容,課堂教學高效運行。以下題目均可作為辯論賽的題目:環境保護應當以人為本還是以自然為本?治理環境問題是科技先行還是理念先行?當環境保護取決于法還是取決于德?
4.多媒體教學法。
環境法的課程特點要求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會更好。一方面環境法課程內容較多,而多媒體包含豐富的信息傳輸量,能節約時間,使教師能夠完成額定的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多媒體的視覺沖擊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緊迫性,樹立學生思考、探索、解決環境問題的理念。這也符合建構主義的環境社會學研究理論,建構主義認為,環境問題多種多樣,有的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給予了重點解決,有的環境問題卻無人問津,沒有得到任何解決,其中傳媒充當了重要角色。
5.案例教學法。
在教學中有些老師運用案例教學差強人意,簡單舉例說明、播放小短片視頻不算真正的案例教學。案例教學要求老師要精心挑選具有典型性、新穎性、真實性的案例?,F在“兩高”提倡的案例指導制度為案例教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教師多關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環境污染犯罪典型案例,把案例指導制度引入案例教學法能培養法科學生查詢案例、識別案例、運用案例、接受案例的能力。
(四)帶一撥“好”學生
這里的“好”不是好學生、壞學生的評判,而是環境法教師像培養“學生干部”一樣在學生中挖掘出一撥對環境法感興趣的學生組成“環境法小分隊”?!碍h境法小分隊”有三個作用,一是協助環境法教師完成教學實踐活動,比如組織環境法案例分析大賽、環境公益活動策劃大賽,策劃環保情景劇,模擬環境行政許可聽證。二是與校園環保團體建立合作,可以利用專業知識為環保團體出謀獻策并聯合開展活動,擴大影響。三是發揮“朋輩激勵”的作用。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同學起到“榜樣在身邊”的示范導向,積極參與環保法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得以發揮,學生不僅僅運用環境法知識解決環境問題,也將環境保護當作義務植根于他們的心底。
(五)塑一個好理念
環境法思維不同于傳統法學思維,環境法教師要以環境法思維為主體,注重環境法實踐品性在教學活動中的展現,以其他學科思維為補充,通過擴展倫理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經濟學等學科的閱讀書目幫助學生獲得相關思維的訓練。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始終將“知識+能力+素質”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始終,使學生的環境法理念和環境法律知識轉換為社會進步、法治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茍帥,徐吉俠,藍增全.普通高校環境教育公共必修課建設的重要性[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6,(12).
[2]鈄曉東,歐陽恩錢.環境法基礎知識與能力訓練[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
作者:武向朋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