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創新意識培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希望能夠獲得更好的環境,因此對環境美有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主要從當前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若干人才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生生不息的動力,社會發展的任何方面都離不開創新。當前,隨著我國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與人們審美的變化,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周圍生活環境的舒適性和美觀性,由此,對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創新意識的培養就顯得特別重要。
一、當前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對環境藝術設計內涵理解不深刻
環境藝術設計學科屬于文科范疇,但實際上與工科的聯系也非常緊密,需要重視工程建設與人的關系,其涵蓋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既包括室內設計也包括室外設計,如廣場設計、園林設計、街道設計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設計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由過去的重視硬件設施環境逐步轉變為今天的重視人的生理、行為、心理活動等,內涵更為廣泛而深刻。因此,要想做好環境藝術設計創新工作,首先應當對它的內涵有所了解,而當前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之所以缺乏優秀的創新設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夠重視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如,在設計濱水景觀時,只注重景觀的藝術性,而忽視了濱水景觀兼具蓄滯洪水和保護河岸的作用。在雨季,這些濱水景觀很容易被上漲的河水淹沒,導致景觀的觀賞作用喪失。創新不僅是形式上的創新,也應該是體驗上的創新,一旦景觀設計喪失了其必須具備的功能,給游覽者帶來不佳的體驗,創新也就無從談起。
2.課程重實踐、輕理論
完美的環境藝術設計需要包含形式和內涵兩個方面的內容,二者缺一不可。然而,當前不少高校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時,對實踐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理論,經常鼓勵學生外出寫生,布置過于繁重的設計任務,但是對學生的美學理論學習沒有嚴格要求,導致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構思作品,設計出的作品過分浮夸而忽視了藝術內涵,經不起推敲,作品很難打動人心。如,當前一些學校在培養學生時,將大量的課時用于指導學生制作模型,其結果可想而知,學生未能很好地理解藝術的內涵,又怎能制作出動人的作品?同時,一些設計者將市場需求擺在首要位置,為了獲得良好的市場效應,公然模仿、抄襲他人作品,將藝術設計同金錢掛鉤,忽視了藝術設計的根本目的,使當前文化市場亂象頻發,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3.盲目開設環境藝術專業
隨著社會對環境藝術專業人才需求的增加,不少高校紛紛開始開設相關課程,不僅是藝術院校,其他各類院校,如師范院校、理工類大學等也盲目跟風。然而,其中一些學校并不具備專業的設施配置和師資力量,導致教師對學生定位不準,不知該教授藝術專業相關知識還是與學校特色有關的專業知識,且缺乏合適的教材,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就會影響正常的教學。同時,一些學生的藝術素養不夠,難以取得大的進步,使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更不用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4.過分強調計算機的重要性
使用計算機軟件制圖比傳統手繪圖的方式具有更多的優勢。首先,計算機軟件能夠呈現更加逼真的視覺效果;其次,計算機軟件制圖比傳統的手繪更加方便,學生只需要一臺電腦、一個數位板,而不需要各種顏料、畫筆,就能完成一幅作品。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打破了環境藝術設計原有的特性,導致一些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到計算機技術的學習上,認為只要熟練掌握了計算機操作技術就能夠獲得一份好的工作,而忽視了環境藝術設計的真諦,無法獲得用畫筆作圖的經驗,從而在藝術創作上難有大的突破,最終難以實現藝術上的創新。
二、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加強學生的理論教學
創新的前提是要有豐富的理論基礎,否則設計出來的作品就會缺乏表現力,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加強理論教學,使他們對環境藝術設計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學校必須在專業課之外另外增設一些導論類課程,如美學、藝術概論、美術史等。這些課程能夠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同時提升他們對美的感受,增強其藝術設計領悟力,使他們明白自己所學的專業到底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后續的專業課學習中不斷激發自己的靈感,創造出更多美的事物。
2.強化課程定位
當前,不少高校開設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定位不準確,使學生學不到知識的精華,創新意識培養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學校教師在授課之前必須對學生進行準確定位,明白他們應當學習什么、不應當學習什么。如,林業大學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就應當同傳統藝術院校有所區別,在進行基礎課程教學的同時,必須穿插林學(植物學、景觀建筑學、環境學等)的相關知識,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也應當是與園林景觀設計有關的行業;水利專業在進行環境藝術類教學時,則應當側重水利類知識的教學,指導學生進行濱水景觀方面的設計。只有找準了方向,學校才能更加高效地開展日常教學工作,使學生學到真正的本領,能夠在自己專注的領域實現創新。
3.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實踐決定意識,這就要求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必須重視實踐的作用,要求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進行適當的實地實踐,從實踐中感悟理論的內涵,同時將理論的內涵作為自己創新的基石。教師應當設立課題組,為學生的校外實踐提供具體思路,創新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在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開闊自己的視野,對理論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參與具體的設計項目,了解大眾品位,獲得最新的流行元素,為今后的創新積累更多寶貴的經驗。
4.加強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藝術與科學從來都不是相互排斥的,兩者存在一定的共性。如,不少優秀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微生物的形態。事實證明,懂得藝術的科學家往往更能取得大的成就,了解科學的藝術工作者往往能夠實現更偉大的創新。學校和教師要注重培養藝術類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提供更多創作的靈感;同時也要明白,當代的環境藝術設計要求設計作品既要充滿藝術感,也要具備一定的娛樂功能,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具有敏銳的藝術感知力,也要學習必要的專業知識。如,主攻園林景觀設計的學生,在學習基礎的藝術課程之外,還要學習植物學知識,了解各種植物的外形、花期、習性等,這樣在設計園林景觀時就能合理選擇植物。
5.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
要想讓學生創作出好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就應要求他們多接觸一些優秀的藝術家和作品,從中汲取經驗和靈感,并將這些經驗和靈感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實現作品的創新。為此,學校需要給學生提供除了學校教學之外更高水平的平臺,如組織學生參加環境藝術設計大賽。大賽獲獎者一般都具有豐富的設計經驗,在與這樣的人共同參加比賽的過程中,可以深刻了解優秀作品的制作過程,學習他人的經驗,提高自身的品位;同時,優秀的環境設計大賽給出的題目也是十分新穎的,教師可以將這些題目拿來當作課堂練習的題目,讓學生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結語
藝術需要創新,當前不少高校在培養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時,過分強調市場、科技的影響,而忽視了創新意識的提高與藝術本身的內涵。為此,學校應當正視目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調整教學策略,重新進行課程定位,加強理論知識教學,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應當將創新意識的培養擺在藝術類教育工作的首位,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康靜.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創新意識的培養.黑龍江科學,2015(3).
[2]段然.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群文天地,2012(6).
作者:溫耀龍 單位:重慶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