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旅游發展途徑選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態旅游的涵義可概括為以下三點:第一,生態旅游是一種依賴當地資源的旅游,旅游對象是當地原生、和諧的自然、人文生態系統;第二,生態旅游是一種保護當地資源的旅游,這是生態旅游區別于自然旅游的最本質特點;第三,生態旅游是維系當地人民生活、強調社區的參與和利益的旅游。國內外關于生態旅游概念及其涵義的差別主要表現在:首先,國外的生態旅游概念注重對旅游者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國內的生態旅游概念更強調生態旅游發展對保護區的依賴和當地社區受益。其次,國外多數專家將生態旅游的對象限定為自然景觀,而國內一些專家認為除了原生的自然景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文景觀也可作為生態旅游的對象,這與中國有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密切關聯。[2]56-61以上對生態旅游概念及其涵義的界定使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生態旅游的特征與原則,分清生態旅游與傳統大眾旅游的區別,鑒別生態旅游活動中的違規操作和破壞生態的現象,為相關生態旅游規劃設計和管理指明方向,明確和幫助提高生態旅游者和生態旅游目的地的開發商、經營商應具備的生態理念和知識。
龍巖市生態旅游發展狀況分析
(一)生態旅游資源優勢突出龍巖市是福建省別具一格的風情旅游區,也是福建省新興的旅游區。龍巖市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1個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5A級旅游區———福建土樓•永定景區,8個國家4A級旅游區———冠豸山、龍硿洞、九鵬溪、古田會址、長汀紅色舊址群、天一溫泉、培田古村落、中國虎園•梅花山,1個國家重點名勝區———冠豸山,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汀,4個國家森林公園———龍巖國家森林公園、上杭西普陀國家森林公園、漳平天臺山國家森林公園、永定王壽山國家森林公園,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梁野山,2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上杭五龍村農家樂、永福高山農業旅游區,26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福建省旅游十大品牌中,龍巖占2個,即“神秘的客家土樓”和“光輝的古田會址”。以福建土樓•永定景區等為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龍硿洞、九鵬溪等為代表的“綠色之旅”,古田會議會址為代表的“紅色之旅”是龍巖市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旅游精品。龍巖市山水風光奇特多姿,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達到78%,山地旅游資源異常豐富,有被譽為“放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陽剛天下第一,陰柔舉世無雙”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游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冠豸山;有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色翡翠”、“動植物的基因庫”、“華南虎的家園”的國家自然保護區梅花山;有世界罕見的江山“睡美人”奇觀和神奇幽深的國家4A級旅游區龍硿洞;還有國家自然保護區梁野山、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云頂茶園、“水上茶鄉”之稱的國家4A級旅游區漳平九鵬溪等,都是生態旅游的理想之地。龍巖市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條件得天獨厚。截止到2013年1月,龍巖市獲得命名的省級以上生態鄉鎮104個,其中新羅區萬安鎮、漳平市永福鎮和上杭縣古田鎮、南陽鎮、稔田鎮、步云鄉共6個鄉鎮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命名,獲得命名的市級以上生態村1511個,其中有省級生態村376個。[4]“花果之鄉”洋畬村、五龍村農家樂、九龍江源頭馮地村等,都是著名的鄉村生態旅游產品。
(二)政策扶持明顯2009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同年,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把“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作為海西建設的四大戰略定位之一;國家旅游局編制《海峽西岸旅游區發展總體規劃(2010~2020)》,把海西旅游區作為我國重點扶持和發展的12個旅游區之首,給福建旅游業的發展帶來強勁動力。福建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為福建旅游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福建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提出要積極發展低碳旅游、生態旅游、環保旅游、綠色旅游,有效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旅游資源,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龍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把旅游業持續列為龍巖市重點產業和第三產業龍頭來加以培育,出臺了《龍巖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快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旅游業發展的政策,助推龍巖市由旅游資源大市向旅游強市的歷史性跨越?!都涌焱七M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實施方案》(龍政綜〔2012〕323號)明確了十項扶持政策措施,以拓展農業文化、生態、觀光功能,進一步推進龍巖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創建10個以上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點)或國家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30家福建省三星級以上鄉村旅游經營單位,300家“海峽客家鄉村旅游示范戶”。國家、省、市一系列針對性的利好政策和扶持措施,為龍巖市旅游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三)旅游發展態勢良好“十一五”時期龍巖市旅游業整體發展突飛猛進,共接待游客3728.3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60.97億元,分別比“十五”時期增長110.31%和134.54%。其中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986.87萬人次,比2005年增長1.9倍,年均增長13.86%;旅游總收入70.27億元,比2005年增長2.2倍,年均增長17.34%;入境游客12.5萬人次,比2005年增長6.5倍,年均增長45.41%。[5]“十二五”以來,龍巖市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勢頭不減。以龍巖市2012年中秋節國慶節假日旅游情況來看,龍巖市旅游市場呈現的特點為:永定土樓、冠豸山、古田會址等旅游品牌的帶動作用依舊明顯。假日期間,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八天接待游客33.4萬人次,同比增長22.3%,門票收入同比增長38%;古田會址景區八天接待游客10.99萬人次,同比增長25%;冠豸山景區八天接待游客10萬人次,同比增長56.25%,門票收入同比增長59.2%。自駕游客成主流,鄉村生態游的人氣越來越旺。假日期間,新羅區洋畬村接待游客4.58萬人次,同比增長67%,上杭縣五龍村接待游客6.83萬人,同比增長39%,漳平市永福農家樂共接待4.22萬人次。[6]
(四)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不足與問題生態旅游作為一個舶來品,其理念、涵義適應我國的國情不斷變化和擴展,但生態旅游在中國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就龍巖市的生態旅游而言,主要存有以下問題:1.生態旅游相關各方對生態旅游存在著認識誤區,生態旅游的發展伴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在現有政績考核體系下,地方政府、旅游經營者發展生態旅游的目的仍主要為了當地GDP的增長、獲取經濟效益,較少兼顧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在管理上把大眾旅游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游區,重開發利用,輕生態環境和資源的保護,甚至出現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現象;而相當部分的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的理解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上,對生態旅游的涵義缺乏認識和理解,往往忽視生態旅游的環境教育和保護的內涵。這在實踐層面容易造成生態旅游開發過濫、參與人數過多,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環境的破壞毫無疑問是與生態旅游的涵義和發展理念相違背的。2.生態旅游產品景區不大,品牌不強,功能單一,不能滿足旅游者多層次的需求龍巖市沒有具有震憾力和吸引力的生態旅游品牌?,F已開發的景點,無法與本省的武夷山、湖南張家界、四川九寨溝、江西三清山等風景名勝區相比。如新羅區東肖森林公園、云頂茶園,漳平九鵬溪等景區,游人只需半日即可全部游完。目前龍巖市的鄉村生態旅游景點不少仍停留在“居農家屋、吃農家飯、摘農家果”等傳統旅游項目上,產品結構單一,未能產生循環效應,在發掘鄉風民俗、提高游客的參與性、增加特色教育娛樂等深層次的旅游產品方面還做得不夠,無法滿足旅游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3.生態旅游發展所需的專業技術、管理人才缺乏生態旅游的開發、經營和管理人才,是指既龍巖市生態旅游發展策略選擇客家研究懂生態學知識和旅游學知識又能把握生態旅游內涵的人才,而這樣的人才在龍巖市各生態旅游景區明顯缺乏。龍巖市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服務人員基本上都是當地農民,文化視野、教育程度、生活習慣等的限制使其在服務態度、技能等方面存有缺陷。專業管理人才的缺乏,制約著龍巖市鄉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龍巖市發展生態旅游的策略
(一)確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科學規劃生態旅游,推行生態旅游示范區生態旅游的開發規劃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不僅需要生態、旅游、地理、氣象等諸多領域的專家參與,也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應參照國際經驗,建立生態旅游認證體系,加強生態旅游開發利用中的保護與管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去發展生態旅游。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冠豸山是龍巖市較成熟的生態旅游產品,以山奇、水秀、谷幽、巖深之神秀聞名于世,擁有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湖五景區,目前可游覽的景觀有四十余處,有眾多摩崖石刻和樓臺亭閣及書院等人文景觀。近年來,冠豸山風景區重修了游山道路,植樹種花十余萬株,修建長壽亭、凝碧山房等旅游場所,鑿通“先水后山”的后區道路,改善旅游服務設施,以進一步促進冠豸山旅游的發展。有“綠色翡翠”之美譽的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同樣可作為龍巖市科學規劃、推行生態旅游的示范區。梅花山為閩江、汀江、九龍江的發源地。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為保存較好的原始林區,分布著針闊混交林、針闊毛竹混交林和灌木林等植被。區內生物資源豐富,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福建柏、長苞鐵杉、鐘萼木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華南虎、金錢豹、大靈貓等,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動植物的基因庫”、“華南虎的家園”。保護區管理局先后制定了《梅花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試行)》、《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生態公益林管理實施方案》[7]等管理規范和辦法,使保護區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得到了良好的保護,保證了梅花山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區內的中國虎園、南方紅豆杉生態園、馬頭山寺等生態景點,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生態旅游者。隨著旅游景區開發力度及游客的增加,其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冠豸山、梅花山景區應進一步加強對景區的生態規劃與管理,進行功能分區,考慮環境承載力,建立生態監測站,對生態負荷和游客容量進行監控,在一定區域內控制游客數量,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保護好各種風景資源和植被生態,使風景名勝資源永續利用,形成良性循環,走生態旅游環境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整合資源,推出精品線路,處理好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充分發揮龍巖市生態優美、景觀奇特以及森林覆蓋率為全省前列的自然資源優勢,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為主要依托,大力發展森林休閑、山地度假、科考探險、生態養生等生態旅游產品。在生態旅游的開發管理過程中,做到“輕設施建設、重環境營造”,注重處理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工作,避免造成污染、損害生態環境。盡可能把生態旅游產品納入到福建省、龍巖市的相關旅游規劃與黃金旅游線路之中。武平縣梁野山是龍巖市僅有的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有著全國最大的植物熊貓“紅豆杉”群。武平縣充分利用梁野山這一旅游品牌的帶動輻射作用,整合資源,確定了以梁野山為核心旅游區,順著巖前、中山、桃溪三個節點建立三條輻射軸,形成梁野山旅、巖前宗教朝圣、中山百家姓古鎮、桃溪生態與農業四大旅游區,打造“中國生態旅游大縣”的發展目標。正在開發中的梁野山景區被武平縣旅游局定位為未來的華東南生態游覽地。為了避免破壞生態,梁野山景區開發規劃中強調了保護開發的“三區布局”思想:將保護區作為核心區,不開發;核心區外,是緩沖區,依然不開發;最外圍,是實驗區,所有的開發活動僅在此區域開展。[8]位于梅花山腹地的上杭縣步云鄉生態環境優越,轄區內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郁郁蔥蔥,林間空氣富含負氧離子,是開展“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生態旅游的理想之地。除了中國虎園、南方紅豆杉生態園、馬頭山寺等已開發的旅游景點外,步云鄉待開發的綠色生態旅游景點有桂和狗子腦,馬坊神秘禾倉石、觀云??慈粘?、竹海,大斜柳杉群,蛟潭將軍潭、神秘冰臼,興隆瀑布,云輝森林浴等;歷史文化景點有古爐水口廊橋、梨嶺步云書院、蛟潭明清進士旗桿群、南蠻王墓等。步云鄉可規劃開發連接轄區內各生態旅游景點和文化景點的生態觀光游、運動養生游等區內生態旅游線路,以及連接古田會址、西普陀、冠豸山等的跨區旅游線路,以滿足生態旅游者多層次的不同偏好。
(三)促進鄉村生態旅游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是將鄉村旅游與生態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旅游形態。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對新農村建設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有著重要影響。實踐表明,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使農民成為旅游從業人員,農舍成為旅游家庭旅館,農田、果園、鄉村等成為旅游吸引物,能改善基礎設施,加強城鄉交流,加速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前文已述,龍巖市有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各級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門應準確把握鄉村生態旅游業發展狀況和形勢,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現狀,開發富含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的旅游產品。做好村鎮環境規劃和環境綜合整治,合理保護資源,做到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努力保持鄉村間原有的寧靜、和諧的人地關系,避免破壞旅游地的自然美景。如上杭縣依托獨特的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的山水田園資源和深厚的客家文化積淀,合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重點打造古田五龍農家樂、湖洋觀音井百果園、才溪福如農莊、臨江添福山莊、太拔儒溪茶田、步云蛟潭云霧茶園、臨城太陽瓜果蔬菜基地、稔田長灘葡萄園、溪口云谷山莊、步云森林人家、白砂嶺背紅菇基地、泮境學生校外綜合實踐基地等12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0]通過示范,以點帶面,促進上杭縣休閑農業與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又如,有“三江源鄉”之美譽的連城縣曲溪鄉境內山清水秀、森林、毛竹、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近年來,該鄉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堅持不懈地開展“我以源頭為榮,源頭因我美麗”為主題的生態環境保護系列宣傳活動,營造濃厚的生態環境保護氛圍;以開展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實施綠化工程,大力發展毛竹種植業;該鄉還充分利用高海拔氣候、土壤優勢,種植反季節蔬菜、高山有機茶、黃花梨、雪蓮果等1000多畝。曲溪鄉主動融入環梅花山生態景區建設,打響九龍江源頭村馮地“廈門市民周末自駕游十大目的地之一”的品牌,推出“源頭生態休閑之旅”、“農家樂山村游”,2011年接待廈門、漳州、龍巖等地游客達5000余人次[11],鄉村生態旅游和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
(四)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在生態旅游區加強對旅游者、旅游經營管理服務人員、當地居民的生態學和環境知識教育,使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植物、熱愛大自然成為人們的共同愿望,使“負責任的旅游”成為生態旅游相關各方的自覺行動。
作者:張強單位:龍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