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文明與生產力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貧窮保不住生態環境,落后是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根源
經濟落后:截止1987年底,全區所轄8個縣中,有5個縣屬于國家確定的貧困縣,1個縣是省確定的貧困縣;全區生產總值只有17.8億元,財政收入只有1.96億元;畢節地區全區總人口558.87萬人中,貧困人口多達312.2萬人,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有184元;糧食總產量為103.83萬噸,人均占有糧食192公斤。生態惡化:全區土地墾殖指數高達46.2%,森林覆蓋率只有14.95%,全區26853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水土流失面積達1672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62.28%。人口膨脹:全區計劃生育率只有36.8%,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19.91%,人口密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甚至高于當時人口數量最多的四川省。三大難題互相交織,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形成了“越窮越生(生孩子,增加勞動力和傳宗接代,人口增長失控。)———越生越墾(開荒種糧、廣種薄收,為了滿足增長人口的糧食需求)———越墾越荒(破壞生態,水土流失,導致石漠化)———越荒越窮(土質下降,生態惡化,收益漸微)”的惡性循環的怪圈。因為貧窮和饑餓,大量開荒種地,形成了“挖到天(山頂)、種到邊,挖齊嶺、種齊頂”的“特殊景象”;植被被嚴重破壞,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因為生產力落后,所以,只能在山高坡陡、破碎不堪的土地上廣種薄收,正如民謠反映的:“濫石旮旯地,牛都進不去,春種一大坡,秋收幾小籮”。再加上“”時期,大煉鋼鐵,到處是土高爐,本來喀斯特地貌植被就很難生長,再遭到人為破壞,生態環境就難逃厄運了。可見,貧窮和落后是生態環境的最大殺手。
二、工業化與保護生態環境不是矛盾的對立面
由于傳統工業化和落后產能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很壞的印像,因此,只要談到工業化,人們很容易聯想到環境問題,談虎色變。其實,工業化和自然環境不是天生的敵人,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簡單地把發展工業與環境污染等同起來,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僅以貴州和畢節為例:1979年,貴州省森林覆蓋率只有17.4%,而工業極不發達,然而,30年以后,工業發展速度逐年上升,工業規模逐年擴大,而森林覆蓋率卻提高到了2009年的39.93%;畢節地區歷史以來工業就不發達,新中國建國初期,工業基礎幾乎為零;1958年-1978年的20年間,是畢節地區工業發展的初始階段,國家“三線建設”雖然畢節不沾邊,但在這段時期,隨著新中國建設熱潮的掀起,畢節地區也建起了一批小工業企業,當時被稱為“五小”工業,即:小鋼鐵、小機械、小化肥、小煤窯、小水利,而1978年森林覆蓋率僅有14.95%;1978年—1998年的20年間,是畢節地區工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全區工業經濟有了較快增長,形成了煤炭、建材、制造、釀酒、紡織、化工等產業,企業數量大量增加,1998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61億元,然而,同年,全區森林覆蓋率卻上升到28.76%;1998年-2009年的11年間,是畢節地區工業發展的較快階段,全區已形成并完善了煤炭、電力、煙草等支柱產業,工業體系基本形成,工業規模空前擴大,2009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到268.73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85億元,工業經濟在全省排名第四位,然而,同年,全區森林覆蓋率卻達到了38.75%。畢節試驗區建立21年來,工業經濟逐步壯大,工業化程度逐年上升,而森林覆蓋率也以每年2個以上百分點上升,21年增加了22.32個百分點,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900多平方公里,逐步建立起了“兩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為長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的安全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充分說明了,工業化與生態環境不是天然矛盾的。
生態文明是一種文化,一種理念,內含豐富,范圍廣泛。包括人們的生態意識、生態習慣、生態行為、生態知識、生態責任等等。生態文明與生態建設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包含關系,生態建設是生態文明的一部分,是一項具體工作,就是怎么樣建設好生態環境。或許有人會問:原始社會生態環境不是很好嗎?那是哪來的發達生產力?如果這樣理解那就錯了。原始社會的生態環境是自然生態,不是生態建設,因為沒有人的主動建設行為;更不是生態文明,因為沒有人的生態理念,也沒有文化成分。人類社會是不斷前進的,如果沒有特殊原因,人類不可能后退,不可能回到落后時代,更不可能回到原始社會,主觀上也不愿意倒回去。既然不會回到原始社會的自然生態狀態去,那就帶來一個怎樣促進生態文明的問題。工業化還將繼續,因為人們還需要更加豐富的物質資料。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都不可缺少,怎么辦?唯一的道路就是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新型工業化,是指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循環發展的工業化。這種工業化道路,嚴格區別于傳統的工業化,更不是家家點火,村村冒煙,土法上馬,不計資源環境代價,先污染后治理,甚至不治理的“土工業”。因此,新型工業化與生態文明是相協調、相一致的。畢節試驗區現在和將來所走的工業化道路就是這樣一條道路,現在已經規劃了“三大基地”“九個園區”,“十二五”期間工業產值將超過1800億元人民幣,工業投資將達到2500億元人民幣。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是科技含量。科學技術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按照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解決工業污染已經不成問題,節能減排,環境治污,只是取決決心和財力,這只是過程問題,之所以發展到今天仍有污染落后產能,那只是淘汰關閉的力度和技術改造進度的問題,而并非“工業污染是不治之癥”。新型工業化的前提是經濟效益好。一個越生產越虧損的企業是不可能有能力治理環境的,也未必是先進產能。一個企業是這樣,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也是這樣。畢節試驗區22年來生態建設的基本思路就是“寓生態建設于經濟開發之中,通過經濟開發支持生態建設,通過生態建設促進經濟開發”。實踐證明,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不可能促進生態建設;反過來,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經濟發展成果,即使短期內有經濟成果,這種成果對人類也是無意義的。從現在和將來的發展趨勢看,經濟效益同樣取決于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這就是先進發達的生產力。先進發達的生產力,不僅助推新型工業化,提升經濟效益,同時也是生態文明的決定因素。因為先進發達的生產力需要人的素質提升,素質得到提升后人們是懂得愛護環境的,并且,先進發達的生產力決定了生態文明的建設進度和建設質量,這就是為什么工業落后、經濟落后的地區生態文明程度也落后的原因。總之,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沒有工業化就不會有現代化,沒有新型工業化,就無從談起科學發展,在實踐中,既要克服對工業化的悲觀情緒,又要避免盲目樂觀,只有用先進發達的生產力武裝起來的工業化才可能走人與自然、人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道路。
作者:譚齊賢單位:中共貴州省畢節地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