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服裝設計的誤區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服裝設計是創意的過程,工藝技術不容忽視
在國內很多專業院校里,尤其是藝術專業院校中,總是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忽視了技術的重要性,立裁、平裁尤其是制作的課時量被嚴重壓縮,似乎這些都是裁縫們干的事,四維的服裝設計被二維化。筆者在對北方一服裝院校的考察時,正遇學生在學習上裝的基本縫制工藝,學生的制作進度不統一,工藝手段亦欠規范,明眼人一望便知這是教學缺乏具體的工藝指導和示范的結果,學生們只是利用縫紉機“拼湊”服裝,制作的工藝性無從談起。由于對縫制工藝原理的不理解,縫制工藝無法反證版型的合理性,學生對結構設計的制圖只能是依貓畫虎,版型也自然無法反證設計構思的專業性,這樣的工藝課自然失去了開設的意義。沒有系統的專業知識支持必然導致走到工作崗位的畢業生眼高手低,當面對版型師和樣衣工藝師的不配合時,只能眼看著自己的設計方案被篡改甚至是無法實施,自己卻無能為力。在舊有的觀念中,我們總是認為會畫效果圖,掌握些基本繪畫技巧的人員就是設計師,反之,只懂裁剪技術和制作工藝的為裁縫。這種錯誤的觀念誤導了很多年輕人,他們不愿意對版型和縫制工藝進行研究探討,生怕被別人稱之為裁縫,愛慕虛榮之心使他們失去了利用面料的特性進行服裝設計的機會。然而,從技能的掌握上說,我們很難界定服裝設計師與裁縫的不同,法國服裝大師瑪德琳•葳歐蕾(Madeleine•Vionnet)雖自譽為裁縫,可誰又不被她那絕妙的面料斜裁技術所折服?又有誰不認為她是服裝設計大師?可見,設計與技術的脫離意味著服裝設計失去了本有的根本屬性。服裝設計師與裁縫的根本區別不在于是否能畫效果圖和掌握工藝技術,而在于觀念的創新、技術的掌握和突破與跟風守舊、固步自封的差別。
二、服裝畫不同于服裝效果圖
筆者有幸參觀了某服裝院校舉辦的服裝效果圖課程教學成果展。學生們運用不同的工具和技巧創作出不同的繪畫風格:畫報拼貼、水墨渲染、線條勾勒;唯美的、唯丑的;寫實的、變形的眾多藝術形式令人目不暇接。坦率地講,如果是服裝畫課程的教學成果展,學生作品表現出的繪畫功底和創新意識的確值得稱贊,但作為服裝效果圖課程的展示著實不該。不能否認,在當下的服裝院校中,將服裝畫與服裝效果圖混淆的現象普遍存在,很多學生更是分不清二者的不同,致使許多走向工作崗位的畢業生的效果圖只追求畫面效果而不關注服裝結構的合理性。服裝效果圖與服裝畫有著本質的不同,二者分屬于產品設計和繪畫藝術兩大不同的門類。服裝效果圖是對設計構思的圖式解釋,其目的是向受眾闡述設計意圖、表現著裝效果,具有“圖”的屬性,它的繪制理應服裝結構清楚、比例適當、造型美觀,被既定觀眾理解和認同,且主旨是展現設計者的創意構思。服裝畫是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繪畫者以服裝為媒介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能,注重繪畫創意的獨特、表現形式的新穎、畫面構圖的考究、色彩的協調及線條的有序等二維平面繪畫語言的展現。服裝畫作者可以像其他畫種的作者一樣,追求真實情感的表達,不必得到旁人的理解,也不必在乎觀者的感受。服裝畫具有“畫”的屬性。從服裝設計專業的角度來說,我們應減少或放棄服裝畫教學,畢竟四年中既定的課時量非常有限,服裝效果圖課程也應當緊密圍繞著“設計”教學,正如迪奧(ChristianDior)在自傳里談論款式圖所說:“設計(圖)可以是粗糙的,也可以是很精確的,這取決于設計師的發揮,或者他創作時的心情,但只要能表達出想要的感覺就行。時尚學校的一個很大的誤區便是教導學生畫出完整的設計圖紙。”[2]正確認識服裝效果圖同服裝畫的本質差別,將引領學生走出追求畫面效果的誤區。
三、服裝設計教學應遵循自身專業的規律性
服裝設計與其他造型藝術和工業設計既有相同的共性,也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語言。人們常常把服裝稱作流動的藝術和動態的建筑。它的最大特點不僅是充分利用三維空間展現設計者的創作意圖,且可以在動態中表現藝術美感,美與不美的變換與時間的流逝、空間的變換、季節的更迭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正是FASHION的實質意義所在。譬如意大利時裝品牌范思哲(GianniVersace)在2011年的作品中很好的詮釋了服裝前后關系的流暢、連貫、動態的藝術美感。同樣,華服元素的開衩高低、領至袖窿連接、變化方式,后背像中國畫般的留白處理等細節都是服裝整體設計的組成部分,或性感、嫵媚,或淑女、端莊都在流動中盡顯。沒有四維空間的整體考慮,不能稱其為專業的、全面的服裝設計。(圖1~2)長期以來,由于我們習慣了用普通美術的教學體系或工業設計的設計思路來教授和研究服裝設計,創作思維中即便是三維立體的構思過程,表現方法上也僅有二維空間的圖紙呈現方式。我們總是在服裝的前部下很大的功夫,常常忽視服裝的背面、側面以及前后轉折過程中的藝術美感,忽視舉手投足間給人的動態美;忽視特定時間段內風格和元素的流行性;忽視對服裝結構的創新、面料質感和性能以及色彩間相互匹配關系等領域的探索。服裝設計的方法和步驟也同工業設計有別,施工材料(通常是布料)本身表現出的挺括、柔滑、肌理等不同風格的不確定性往往都是設計師在初次靈感迸發時難以預料和想象的。有“20世紀時裝界的巨匠”之稱的巴倫夏加(CristobalBalenciaga)以及設計大師讓•帕圖(JeanPatou)都善于將面料附著在人臺上獲取靈感,甚至是抵制效果圖的繪制。因此,創造的程序也理應是多樣和可變的。在今天的服裝設計教學中,我們不僅采用自服裝效果圖→裁剪圖→成衣制作的設計程序,還應增加立體裁剪→樣衣制作→版型修正和立體裁剪→紙樣設計(或加款式圖)→樣衣制作的多形式、多程序的設計過程,去掉創作者頭腦中的條條框框,營造一種“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設計施工模式,真正打開創作者的思維天窗。
四、服裝版性的穩定制約著款式的創新
在走訪的服裝企業中,多數企業不愿對自己的版型進行較大的調整。從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上說,減少對基本版型做大的調整,的確是確保產品質量的必要手段,是行之有效的舉措。但對女裝,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為銷售群體的女時裝來說,則是一個誤區。筆者認為,強調產品風格的固定不能成為停滯產品創新的理由,設計師應以相對固定的顧客群體為研究對象,從職業、年齡、文化素養、審美品位多個角度進行調研和分析,結合實時的流行趨勢,有的放矢地進行創新和變革,只有不斷地變化廓型和造型方法(這里的變化不是指產品風格的轉變)才能使產品充滿活力,保持產品的生命力。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夏奈爾、迪奧等品牌之所以永葆青春活力,長興于高檔服裝品牌而不衰,是與款式、版型、面料的與時具進、不斷探索和創新密不可分。(圖3~4)與此相反,版型的長期沿用勢必導致設計師只能在原有的廓型上輾轉騰挪,甚至是掉進沒有實質意義的修飾之中,廓型結構的類同化將會使客戶對產品失去興趣,最終被市場淘汰。企業也會因沒有強有力的產品創新和技術研發隊伍失去發展的后勁。依靠調整和完善服裝版型來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對迎合時尚潮流的女裝而言是阻礙產品創新的誤區。當下,女裝創意風格呈現出多樣化趨勢,中規中矩的制服式風格有之,瀟灑浪漫的無結構風格有之,梭織面料成型有之,針織面料成衣也有之。我們在贊嘆阿瑪尼的嚴謹、迪奧的奢華的同時,又有誰不認可三宅一生的另類,韋斯特伍德的奇幻?當嚴謹的生產管理制度建立的時候,當設計、打版、樣衣調試成為一種流程的時候,也是我們應該警惕思維定勢桎梏我們創新變革的時候。
五、設計的原創性是企業長期發展的根基
產品設計的原創性在服裝教育的過程中尤為重要,評判服裝設計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之一就是設計的創意構思。然而,筆者調研中發現,很多女裝企業的設計師嚴重依賴網絡和時裝雜志,借鑒他人作品成為主要的創作方法。誠然,網絡和時裝雜志是獲取專業信息的有效途徑,并且企業里的設計部門直接與效益掛鉤,定額的設計任務和季節的時間性使設計者常常處于被動的創作狀態,無暇顧及產品的原創,對設計師來說,逛市場成為一種浪費和奢侈的事情。在調研的多數企業中,設計總監(有的就是企業老板)掌控者產品的設計定稿,他(她)們游走于歐美及國內大城市,憑其個人的審美愛好和對市場的觀察確定采用哪些設計師的方案,而多數從事具體工作的設計師對流行趨勢的了解只能依靠資訊和本產品的銷售報表。由此一來,設計師的設計變成了揣測設計總監審美愛好的過程。還有的企業,干脆舍掉了設計師的設計過程,改為由設計總監到國外采購適合本企業風格的產品,由版師拆片臨摹制版。不能否認,在企業創業伊始階段,這種運作方式的確可以快速而實用地獲得經濟利潤,但從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來看,長此以往,企業必將流入跟風模仿和加工生產的低端生產模式,缺乏發展的底蘊和后勁。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以西班牙品牌ZARA為反例,認為模仿仍是設計和獲取利潤的最佳手段。在此,我們不談ZARA快速時尚(FastFashion)的設計和生產經營模式,僅以將大名鼎鼎的約翰•加里亞諾(JohnGalliano)聘為首席設計師和擁有四百多人的設計團隊就足以讓人咋舌。他們常常奔赴世界主要時裝會觀摩借鑒,“每年ZARA都要向那些頂級品牌支付幾千萬歐元的侵權罰款”,這種經營模式不是一般企業可以效仿的。從此看來,ZARA的“抄襲”不能等同于我們在企業里看到的“臨摹抄襲”。結語服裝設計與繪畫藝術、工業設計有著相似的特點和規律性,但并不完全相同。服裝設計有自己的專業語言,服裝設計教育也有自身規律性的系統的體系,我們在遵循產品設計通用法則的同時也要關注動態的空間變化和時尚的流行規律。服裝設計的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且與服裝技術融在一起的創作過程,缺乏美感的版型剪裁和不懂技巧的縫制工藝都將使大師級的設計創意變得平庸甚至丑陋不堪,服裝設計不能脫離服裝技術孤立存在。我們應認真、系統地向前輩們(尤其是大師們)學習,我們不僅要學習他們獨特的構思過程、嚴謹的市場調研方式,還要學習他們對裁剪技術的掌控能力和對縫紉技巧的合理運用。在物質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對服裝的環保性、舒適性、強度和牢度的物質要求已是基本底線,人們對服裝產品有著更高的美感訴求,追求著服裝風格與個人身份、年齡、體型特征和膚色的匹配統一,思考著服裝美感如何與環境更加協調,以及怎樣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服裝個性與社會關系的彰顯值。大眾的需求決定了服裝專業技術的發展方向,決定了服裝教育的培養目標,更決定了我國服裝業的走向。我們理應正確把握民族文化傳統的文脈,時時關注社會的需求,遵循專業的設計規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教學與實際工作走入誤區,使我們的服裝事業健康發展。
作者:李華麒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