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后現代服裝設計中解構主義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20世紀60年代以后,從“年輕風暴”開始,這種傳統時裝的主流審美標準中心地位逐漸喪失,于是反體制的時代、非主流時代開啟了。這時引領時代的是非主流的設計師們,他們的設計顛覆了傳統材料、顏色、款式甚至是設計觀、審美觀等等,年輕、隨意、新奇甚至怪異,與傳統時裝針鋒相對,是對傳統時裝的一次徹底的解構,表現出明顯的解構主義特征。
1設計風格表現出明顯的“無風格”
“受后現代主義設計思潮影響的服裝設計師則游離于各種風格之間,得到的是無風格的風格”。在傳統時裝審美觀念的影響下,風格,鮮明的風格,無論對一個服裝品牌亦或是一位偉大的時裝設計師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它既是一種藝術標志,又是一種消費特征,是評價一個服裝品牌或是服裝設計師的重要標準。但是進入后現代,這種“鮮明的風格”或是“特色標志”被逐漸解構,其重要性逐漸降低。走在時代前列的設計師們不再像以前一樣熱衷地標榜風格,越發將自己的作品通俗化、年輕化,大家在各種風格間游離、變換,有意無意的逃離風格的限制,而這似乎也在設計師中間成了一種默契。到現在我們看到那些非主流的新生代設計師,再也沒能建立起像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Dior)那樣鮮明到可以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格特色。但是無論風格怎么變,時裝被消費的存在方式沒有變,而這時的消費者們也似乎對這種“無風格”抱以極大的寬容和理解,去消費、去迎合,越發促使了這種“無風格”特征的流行。
2設計元素呈現出一種“亂中有序”
在傳統時裝審美觀念中,時裝是優雅、唯美、精致的,就如同一件藝術品,兼具審美和實用價值,穿上之后會修飾出完美的身材、優雅高貴的氣質、增加個人魅力。但是后現代時期,人們對時裝的解讀出現了“審美困難”,我們看到傳統時裝的審美規則全部被打破了,各種新奇的材質、夸張甚至怪異的款式、濃烈刺眼的色彩、令人費解的圖案紋樣……這一切都沖擊著人們的審美底線,而這一切歸因于設計元素顛覆組合。我們看到,后現代服裝設計中,材料的運用被發揮到了極致,樹脂、金屬、石頭、高科技合成材料,似乎任何材質都可以隨手拈來整合運用;在造型上,我們看到,不再修飾人體曲線,幾何構筑式、非構筑式、巨大不合體的廓型,甚至半成品造型亦或是僅僅一根線代表一切,徹底那解構傳統造型因素;色彩時而陽光濃烈時而詭異抑郁,時而哥特黑主宰一個秀場,時而日式紅貫穿整個;圖案紋樣更是種類繁多,各種古宗詭異猙獰教圖騰、未來主義或是怪獸主義畫家的畫作,街道涂鴉更是被拿到高級秀場。我們看到丑陋、怪異、殘缺和優雅、唯美、精致一樣成為了一種時尚。設計元素的解構被相當多的人認為是瞎搞亂來,但是我們探其本質發現,這些設計元素的解構是在解構傳統觀念中的“平衡美”,形成一種新的“失衡美”,它是有的放矢的,是一種“亂中有序”。
3設計手法帶有很大的“糅合性”
后現代的設計之所以這么“與眾不同”,很大原因歸結于它的設計手法。后現代的設計手法突破了傳統的那種“中規中矩”設計手法,表型形式多種多樣,同時更重要的是設計師會將這些多種多樣、有著迥異差別的手法糅合到一塊,創造出一種中新奇的手法。首先后現代的設計師更懂得借用相關領域的成果,將其糅合到自己作品中。他們會將現有的圖案圖像、新材料者其他相對直觀的成果或者直接大膽挪用、或者再處理再描繪以一種相似或完全不同的形態糅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其次借用現代技術復制這個世界的任何東西,統一在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動物或植物印花,既能捕捉其天然的形態又能傳達出其特有微妙神;仿生出各種物體的表面紋理如樹皮、貝殼、巖紋等運用到面料的表面,既增加一種天然原生態的味道又傳遞出人文時尚觀念;甚至是仿生出各種逼真形態的自然物質如水,直接制作成衣服。最后,后現代時裝設計師們賦予了服裝更多的“美學意義”,如隱喻、批判、諷刺或是理想主義、荒誕空虛。我們可以從高級秀場中滿是涂鴉的印花服裝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街頭文化,或是傳達一種對優雅的鄙視或是一種對通俗低級的玩味;我們還可以從夸張的妝容、古怪的破爛的服裝形態中,看到一種荒誕、頹廢與無助……這種一切都在顛覆傳統的“美學意義”。正式這種不拘一格的設計手法,“糅合”了一切,解構了一切。無論是“無風格”的設計風格、“亂中有序的設計元素”、還是“糅合性”的設計手法,都是后現代服裝服裝設計中的解構主義的一個方面,一個動態的構成方面,因為時代是不斷發展的,后現代服裝中解構主義也會在不斷而發展的過程中會有新的特征出現或者顛覆已有的特征形態,我們應該抱著一種開放的心態、發展的目光和一種更宏觀的視角,繼續去辯證得看待、探討后現代時期的解構主義。
作者:劉偉 林燕寧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